3.3 风光摄影构图的基本规律
摄影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构图方面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原理和原则,遵照这些基本规律,我们的构图水平就会提升一个层次。摄影构图规律以人们的审美特点为前提,以相关的理论为依据,将所要反映的内容通过某种布局形式表现出来,如图3-24所示。
图3-24 草原风光(贾富 摄)
拍摄参数:宾得K20D,适马17-70mm镜头,17mm,ISO 400,1/1000秒,F8,+2EV。
3.3.1 视觉中心与视觉引导线
在很多时候,一张很普通的照片,因为有了视觉中心而让人印象深刻,一个不大的视觉点也能使人眼前一亮。视觉中心是画面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视觉中心可以是一个形状、一个线条、一个物体局部的质感或者是相互联系着的若干景物。
寻找视觉中心非常考验摄影者的观察力、感悟力和应变力,作为视觉中心的主体确定后,可以借助局部、大小和对比这三个因素来共同强化,虽然这个视觉中心无法设计却能被发现,只要仔细观察,总会发现最值得突出的中心,如图3-25所示,中间的桃花就是视觉中心。
图3-25 一枝独秀(贾富 摄)
拍摄参数:宾得K20D,腾龙70-300mm镜头,180mm,全手动曝光,自动白平衡,ISO 200,1/350秒,F6.7,+1EV。
照片点评:用长焦镜头拍摄使草地背景虚化为一片绿色,画面中的桃花同样运用虚实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枝头的桃花,让人一看便能找到视觉中心。
视觉引导线是引导读者目光进入画面的途径,我们要让它成为画面中的重要元素,让它有交代画面故事的能力。当背景复杂时,强而有力的引导线能增强对画面主体的注意力,使视觉自然顺延转移到被摄主体上。
视觉引导线并不只是一条直线,一条向远方延伸的小溪、公路等都可以作为视觉引导线,使观者都能根据这条引导线进入整个画面,避免视线到画面外面去,如图3-26所示视觉引导线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到画面的视觉中心。
图3-26 香山雪景(郭新梅 摄)
拍摄时间与地点:2009年11月2日9:07拍摄于香山环岛附近。
拍摄参数:宾得K20D,宾得18-55mm镜头,20mm,ISO 200,1/90秒,F16,+0.5EV。
照片点评:北京刚入冬便迎来一场大雪,树叶还没变黄,枝头也没枯萎,这种绿色正好与远处被雪覆盖的香山形成深浅颜色上的对比,照片中从右下角延伸出来的公路很好地把我们的视线带到了大雪覆盖的香山,公路这条视觉引导线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让画面更有纵深感,也避免了拍摄单纯雪景的单调。
3.3.2 正确运用点、线、面、体四要素
取景框画面中的所有元素最终都可以被看成点、线、面的结合,它们把整个图片分割成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面积,使照片产生吸引人的视觉中心。在构图过程中,要恰当安排点、线、面、体四要素,让他们为表达主题而服务。
点是指画面中呈点状的被摄体,或者那些并非真正呈点状但在画面构图中当作“点”来对待的被摄体。这个点在画面上往往是视觉焦点,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如图3-27所示。
图3-27 采蜜忙(贾富 摄)
拍摄时间与地点:2010年7月17日6:25拍摄于北京植物园。
拍摄参数:宾得K20D,腾龙70-300mm 镜头,160mm,ISO 400,1/180秒,F5.6,+3EV。
照片点评:从整个画面来看,小蜜蜂明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的出现使整幅画面充满了生机。我们在用点来构图时,需要注意点的数量和位置的控制。一个点时,点的位置影响着空间关系。当画面有两个点时,就要注意点的大小和差异,以强调点的吸引力。当画面超过3个点或者更多点时,点的位置、排列秩序都需要顾及,不可杂乱无章、主次不分。
把无数的点连在一起就形成了线,线也是点运动后形成的,是点进行移动的轨迹。由于线的感染力极强,在构图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线是具有位置和长度的,同时还带有一定的宽度。总的来说,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直线又可以分为粗直线、细直线等,按方向又可以划分为垂直线、水平线和斜线。
直线会带来简单明了、有力、稳定、坚固的感觉,给人静止、安定的印象,看上去宁静而安详。水平直线看上去非常开阔,曲线会带来优雅、柔和的感觉,斜线看上去充满了动感、节奏感和力量感,让人感觉跳跃、兴奋、积极,斜线还具有引导视线的作用,就是运用不同粗细的斜线,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主题,使主题更加明确。空中绽放烟花形成的放射线则会带给人喜庆、热情奔放的感觉。在构图过程中,可以恰当运用不同形式的线,使画面充满强烈的美感,如图3-28所示,照片运用了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的手法。
图3-28 圣水泉(贾富 摄)
拍摄时间与地点:2011年5月29日11:05拍摄于北京红螺慧缘谷景区。
拍摄参数:宾得K20D,适马17-70mm 镜头,21mm,ISO 200,1/8秒,F16,+2EV。
照片点评:用1/8秒的慢速快门速度拍摄瀑布,让瀑布形成了一条自上而下的线条,动静结合,直线曲线相结合,表现了深山幽谷的气氛。白色的瀑布在周围绿色的映衬下显得泉水更加圣洁。
面与线相比,可以理解为是线移动的轨迹,线经过扩张最后都会形成面。面在构图画面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要想表现空间立体感时,经常要靠多个面来形成立体效果,如图3-29所示,没有面,很难想象如何用其他元素来表达空间感。在这张照片中,向远处延伸的直线形成了面,让照片的纵深感和空间感非常强烈。
图3-29 颐和园里的古墙(贾富 摄)
面又可以称为形,面具有长、宽两度空间。面大体可分为直线形、几何曲线形、自由曲线形和偶然形四类。这些不同的形在视觉上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就是直线形面,它们强调垂直线与水平线的效果,表达出一种刚强、直爽的特征。圆形、半圆形等属于几何曲线形,具有一定的几何秩序,比直线形要柔软很多,给人美感的同时又带给人一种自由整齐的感觉。自由曲线形不具有几何秩序,这种形可以充分地体现出作者的个性,是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造型。偶然形是随心所欲产生的图形,表达出自然朴素的感觉,且个性较为强烈。图3-30运用了面的要素拍摄的风光照片。一般来说,拍摄建筑物及风光为主题时,都适合用“面”来构图,但要注意在运用多个面构图时,每个面都应该用独立的线条去划分,也要有一些光影的明暗变化,这样才能避免带给人重复和平面化的感觉。
图3-30 初春小景(贾富 摄)
拍摄时间与地点:2010年5月3日15:16拍摄于北京植物园。
拍摄参数:宾得K20D相机,宾得18-55mm镜头,18mm,ISO 400,1/90秒,F11,+3EV。
照片点评: 椭圆形的湖面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这是几何曲线形的面,远山与湖面的河堤也形成了面,是自由曲线形的面,并在湖面形成了倒影,让画面看上去显得很整齐。近山与远山一暗一亮形成了对比,再加上画面淡淡的绿色,让整个画面显得比较静谧而又充满生机。
面沿着线运动就形成了“体”,“体”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自由自在无规律的。“体”给我们的感觉也很直观,比如长方体的楼房,圆柱形的柱子,等等。与前面的三大元素比较而言,“体”带给人的立体感更强,如图3-31所示。
图3-31 灯塔(贾富 摄)
拍摄时间与地点:2011年7月9日11:15拍摄于青岛。
拍摄参数:宾得K20D,适马17-70mm 镜头,31mm,ISO 200,1/350秒,F8,+1.5EV。
照片点评:这是比较规则的圆柱体,配合树枝等作为前景,让画面的立体感、纵深感更加强烈。
点、线、面、体这四大要素虽然能独自展现出自身的魅力,但很多时候它们是一起出现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构成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造型方法对它们进行组合、分割及关联,充分发挥它们的长处。
3.3.3 巧用对比与衬托
对比与衬托也是摄影构图的基本规律之一,对比与衬托的目的作用是相同的,就是利用画面构成要素存在的一切差异,突出表现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体,从而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缺乏对比的照片总是单调乏味的,要想使拍摄的画面吸引人,就应该尽可能地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强调对比。
衬托可以说是对比手法的一种,它可以使主体形象的特点更加明显、更加突出,让观众加深印象。衬托主要是指主次关系的对比,以辅托主的对比手法,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对比就是利用各种矛盾达到相互衬托的目的。对比主要来源于变化,没有变化就产生不了差异,有了差异就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对比。
用对比的规律来构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1. 动与静的对比
动与静可以是变化的,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拍摄主体在运动,背景与镜头可以是静止的;主体、背景是静止的,镜头可以运动;镜头、主体在动而背景是静止的。
以拍摄瀑布来说,既可以用高速快门将其画面凝固(如图3-32所示),也可以用很慢的快门速度让流水产生动感,看上去像薄雾笼罩产生朦胧效果,如图3-33所示。
图3-32 瀑布1(贾富 摄)
拍摄参数:宾得K20D,适马17-70mm镜头,17mm,全手动曝光,ISO 800,1/350秒,F5.6,+2EV。
图3-33 瀑布2(贾富 摄)
拍摄参数:宾得K20D,适马17-70mm镜头,17mm,全手动曝光,ISO 800,1/10秒,F22,+0.5EV。
2. 虚与实的对比
摄影艺术也要像诗歌一样,通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为实,抒情为虚。虚实结合才能情中写景,景中抒情,产生强烈的感人力量。虚与实在画面上的本质也是藏虚露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一种特殊手段。摄影艺术用虚与实对比再现客观景物,虚实相生,实中见虚,虚中露实,可以使读者浮想联翩,而且能自然地把读者引入画面的意境中。将主体以外的实景虚化,不仅能突出主体,而且能使画面更加引人入胜,生动感人。在摄影构图中,对景物的虚化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
利用景深范围的大小进行景物的虚化是最常用的方法,如图3-34所示。此外,还可以使用柔光镜或者相机内置的柔化效果功能也可以实现虚化功能。最后,还可以利用被摄物体或相机的运动而使画面部分景物虚化模糊,来获得虚实对比的效果。
图3-34 伫立的石狮(郭新梅 摄)
拍摄时间与地点:2011年6月12日10:10拍摄于颐和园。
拍摄参数:宾得K20D,适马17-70mm镜头,58mm,ISO 100,1/750秒,F5.6,+1EV。
照片点评:用最右侧的狮子作为对焦点,采用手动对焦法,用较大的光圈使得其他的狮子虚化,突出了拍摄主体。
3. 疏与密的对比
一幅摄影作品,如果构图紧凑,就会显得有力量。疏而不疏,密而不密,就会毫无生气。疏与密是画面的空间概念,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在构图时分别使用都可以产生特殊的美感或者艺术魅力。
疏与密的层次变化还会产生节奏感,画面中只有疏密结合,有开有合,才能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使观众感到舒服自然,如图3-35所示。有密没有疏,画面安排就会显得拥挤;有疏没有密,画面看上去就会显得非常松散,如一盘散沙。
图3-35 颐和园雪景(贾富 摄)
拍摄时间与地点:2011年3月8日10:47拍摄于颐和园。
拍摄参数:宾得K20D,适马17-70mm镜头,17mm,ISO 200,1/180秒,F8,+1.5EV。
照片点评:图片上方的树枝上挂满了雪花,显得密密麻麻,而照片下方是冰面,显得稀疏松散。疏密相间让雪景画面看上去紧凑,疏密对比更有美感。
对于疏与密的处理,要敢于密集,敢于空旷。密集要注意凝聚,以“点”为中心,向中心集结,疏散要注意秩序,要有组织地退却,否则就会造成密而乱、疏而散了。
疏与密、紧与松、聚与散、明与暗、动与静、冷与暖、重与轻及大与小都是相对的,在构图的画面上只能在对比中才能形成。在艺术处理上,我们不能绝对化。
3.3.4 对称与均衡的运用
对称与均衡也是构图的一大基本规律,两者的目的与要求是一样的,对称式构图也被称为均衡式构图。均衡可以使画面产生稳定感,如果均衡被破坏就会让人产生不安定的感觉。对称式构图方法拍摄的照片,被摄对象结构会表现出平平稳稳,图片的色调、影调和谐统一,画面端庄严谨,具有图案美丽、趣味性强的特点。
对称式构图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翻转或者拼接对称。采用左右对称式构图的景物很多,比如古建筑物中的皇宫、寺庙,各种桥梁、涵洞,等等。上下对称式构图主要是对景物或者其他物体,在水面或者雨后光洁地面上形成的倒影,如图3-36所示,以及对镜子和类似镜子物体中的映像的拍摄。翻转、拼接的对称式构图主要是通过后期处理来完成对称式构图,通过后期处理可以对非对称的景观产生对称式的构图效果。
图3-36 初春印象1(贾秋艳 摄)
拍摄参数:宾得K20D,适马17-70m镜头,17mm,ISO 200,1/180秒,F11,+3EV。
照片点评:利用水面形成了上下式对称构图。对称式构图讲究横平、竖直,最忌讳被摄景、物倾斜。另外,除非特别需要,最好不要在一幅画面中既有左右对称又有上下对称的构图情况出现,否则,画面容易给人带来呆板、机械的感觉。
均衡通常是指以画面中心为支点,画面的左右、上下所呈现的结构因素在视觉重量上的均势。摄影构图画面上的均衡,一般是指画面在线条、影调、色彩上达到协调。画面的均衡有以下几种形式。
(1)对称式均衡。对称是指物和运动以一定的中介进行某种变换时所保持的不变。对称式构图属于静止性的构图,能使对称结构完美地展示在画面上。在处理对称式构图上,一定要注意打破画面的绝对对称形式,尽量变其为相对对称。在图3-37中,加入了垂柳枝作为前景,这样就把绝对对称变成了相对对称,画面看上去会更舒服。
图3-37 初春印象2(贾秋艳 摄)
(2)重力均衡。这种构图方式形式生动,活泼多变,充满了活力。重力均衡是用一个较小的物体把一个较大的物体均衡起来,利用假设的中轴线,形成大小物体不同远近关系,达到心理平衡的效果。两种不同的物体,在画面上能使人感到心理上的平衡的效果就是重力均衡。
(3)非均衡画面结构。不均衡构图以“奇”字为核心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它的特点是突出一个“稳”字。不均衡构图画面给人一种超乎寻常的新鲜感、奇特感,如图3-38所示,可引起观众的兴奋或惊叹,随之产生联想,将思维引向画外,但运用不好不仅会使人望而生厌,还会造成走投无路、四处碰壁的境地。
图3-38 守卫(贾秋艳 摄)
拍摄参数:宾得K20D,宾得18-55mm 镜头,18mm,ISO 400,1/500秒,F11,+1EV。
照片点评:如何表现天气及昆明湖,看到这块石头,于是把它作为前景安排在画面右下角,像一个人矗立在湖边远望思考问题,这样它成为视觉重心,通过这块久经沧桑伫立在湖边的石头来平衡画面,也让人透过它来思考或是浮想联翩。
不均衡构图主要表现在“边角式构图”“残缺式构图”等几种现代摄影构图形式中。这种构图表达出作者的某种漫不经心的随意性,强调某种心理感受或现场的特殊真实感、运动感。对于构图中的均衡与不均衡问题,我们一定要清楚构图是为表现主题而服务的。
3.3.5 透视的运用
摄影作品要在平面上表现客观对象三维空间的立体性,透视就是表示空间的主要因素,在风光摄影中更是离不开透视规律,在拍摄建筑物、江河、道路等景观时,如果不符合透视规律,就会出现歪斜不正、不能自然延伸等不自然的现象。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由于透视关系,形体会产生近大远小的距离缩减现象,这就是透视规律的内涵。
透视与视点及视平线的关系最为紧密。在风景摄影构图中,视点的高低选择非常重要。低视点仰视的风光构图可以让景物产生巍然屹立、气势非凡的效果,如图3-39所示。高视点俯拍可表现宽阔的地面和深远的空间,给人带来宽广的境界,如图3-40所示。视点视平线安排在画面中间部分容易使构图平淡,缺乏生动性。在风光摄影中,站得越高,压低地平线地面上的景物就会越多,给人以宽阔之感,反之,地面上的景物看见得就越少,近处的景物会给人以高耸之感。
图3-39 仰拍透视效果(贾富 摄)
图3-40 水长城雾景(贾富 摄)
拍摄时间与地点:2012年9月1日15:25拍摄于北京怀柔。
拍摄参数:宾得K20D,适马17-70mm镜头,17mm,ISO 400,1/90秒,F8,+1EV。
照片点评:这张照片是在高山向下俯拍的,只截取了长城的一部分,带给用户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加突出长城的绵延,高山的宽广。雨后云雾很多,画面显得有些朦胧。
为了表现景物的比例结构及空间距离必须了解景物的透视关系,为了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有时也需要用透视来夸张变化达到目的。除了景物的远近、大小、宽窄的形体透视,景物还会呈现出近浓远淡、近实远虚的空间透视变化,通过空间距离远近的变化,产生明暗影调而强化纵深感。
小技巧:巧用对焦点也可以营造纵深感,任何与前景不同的清晰度都能加强纵深感,通过对焦点的设置可以让前景或者背景在焦点之外,这种虚实效果也加强了纵深感。
3.3.6 节奏与韵律
提到节奏和韵律,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都是音乐,其实,对于风光摄影构图来说,如果掌握了画面中的节奏和韵律,会让照片看上去有秩序美感,更有运动感,如图3-41所示。
图3-41 桥之韵(贾富 摄)
拍摄时间与地点:2011年7月23日22:59拍摄于成都平乐古镇。
拍摄参数:宾得K20D相机,适马17-70mm镜头,17mm,ISO 800,1/10秒,F2.8,+3EV,手持拍摄。
照片点评:从侧面角度进行拍摄,让方形的桥墩与半圆形的桥洞看上去产生了统一的变化规律,增加了画面的对比变化,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桥下的流水川流不息,像是在诉说着这座具有2000年历史的古镇的故事。
节奏和韵律指的是同一图案在一定的变化规律中,重复出现所产生的运动感。节奏和韵律包含在各种构成形式中,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表现在“渐变构成”和“发射构成”两种形式中,如图3-42所示。
图3-42 渣洋隧道(乔小地 摄)
拍摄参数:尼康D700相机,尼康24-85mm镜头,55mm,ISO 200,2秒,F9,-1EV。
照片点评:仔细查看,这张照片既有“渐变构成”又有“发射构成”,节奏感很强。几条轨道会聚到中间偏左处的灯光,显得隧道更加深远。如果左面的灯光也会发亮,节奏感会更强。
“渐变构成”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很多建筑物都采用这种结构,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这种渐变以类似的基本形状渐次地、循序渐进地逐步变化,呈现一种有阶段性的秩序,主要有大小的渐变、方向的渐变、位置的渐变、间隔的渐变、色彩的渐变、明暗的渐变等。
“发射构成”形式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盛开的花朵、绽放的烟火都属于这种渐变,它是一种特殊的重复,是基本形环绕一个或多个中心点向外散开或向内集中。发射构成具有很强的聚焦点,一般位于画面的中央,或者是使所有的图形向中心集中或者由中心向四周扩散,具有深邃的空间感。
3.3.7 残缺与完整
完整的画面固然可以记录更多的信息,但在很多时候,为了突出主体,使其他部位残缺,也可以衬托出主体形象的完整与完美。完整是一种感觉状态,没有固定格式。
完整,并不是说画面上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去掉,任何形象都不能残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每一样物体不一定都是完整的,但我们头脑中的每一件物体都有一个牢不可破的完整印象。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看到残缺的物体形象时,在我们的脑海中就会由残缺而联想到它的完整,我们的感觉会沿着残缺部分向外延续,产生视觉外延。在摄影画面中,物体的线条都具有引向画框外的视觉延伸感,这就是残缺构图法。残缺构图法是摄影构图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段,运用残缺与完整的对比统一达到构图的和谐完美,往往会达到以少胜多、意犹未尽的效果,如图3-43所示。有时使画面上个别形象残缺,画面反而会更加完整,使得主体突出、主次分明,有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
图3-43 情意(贾富 摄)
拍摄时间与地点:2010年7月18日18:25拍摄于北京植物园。
拍摄参数:宾得K20D,腾龙70-300mm镜头,100mm,ISO 800,1/350秒,F8,+2.5EV。
照片点评:固有的思维多是拍摄完整的荷花,看上去也是千篇一律。拍摄时发现荷叶上落下的花瓣,顿时来了灵感,通过凋谢的花瓣来表达一种成熟、对根的情意、落叶归根的情感,这种残缺的美更能引人深思。这种画面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只是一个残缺的局部,但这个局部正是对主旨精神的传达。
构图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幅作品的好坏,前面介绍的这七种摄影构图规律是大多数人公认的一般性的法则,但这些法则有时又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不可以生搬硬套。很多时候我们要依据被摄现场的具体情况,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和自己的意图进行灵活处理。但这并不是说构图时就可以随心所欲,草率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