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年画:赏年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8 高山流水夜遇知音

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琴师伯牙年轻的时候,曾投拜一代鼓琴名家成连门下学琴,名师指点,弟子勤学。名师出高徒,伯牙在成连的精心培养下,成为天下妙手。《荀子·劝学》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生动描绘了伯牙弹琴的神技和琴声的魅力,伯牙的琴声令正在吃草的马也忘了吃草,仰起脖子来倾听。

说到伯牙,人们便会想到千古名曲《高山》和《流水》,又会想到家喻户晓的知音典故。伯牙到晋国当了大夫。一次,伯牙奉命出使楚国,途中遇上狂风暴雨,只好泊船在汉阳江口山崖下。夜晚云开雨止,江面上风平浪静,伯牙独坐船舱,觉得无聊,就取琴弹奏起来,正弹得入神,突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为吃惊,知道此时此刻必定有人在偷听他弹琴,便起身走出舱外,大声呼问:“何人在此听琴?”岸上有人回答:“船上大人,不必心疑,适才因躲雨才得以听到琴声。”伯牙接着说:“你既然听琴,知道我方才弹的是什么曲子吗?”岸上人说:“我要是听不懂,就不会在这里站立多时听琴。方才你弹的是《泣颜回》。”伯牙一听,此人不仅说出曲名,还唱出歌词,很是惊异,急忙热情地请他上船细叙。这人上了船,伯牙一看,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扁担,腰插柴刀,好一个山里樵夫。伯牙请问樵夫姓名,才知道是钟子期。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马安(鞍)山》、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马鞍山俞伯牙抚琴》、天津杨柳青年画《高山流水》都是描绘伯牙在船中弹琴,钟子期在山岩上听琴。

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马安(鞍)山》

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马鞍山俞伯牙抚琴》

天津杨柳青年画《高山流水》

钟子期是一个具有很高音乐素养的人,尤善于听辨音乐,因不愿做官,隐居山林打柴为生。伯牙想试试他是否真的能听懂音乐,就说:“我心里想什么,就在琴声中表现出来,你能听出来吗?”钟子期说:“你不妨弹奏一曲,让我试试看。”于是伯牙弹奏自己新创作的曲子,在一旁听琴的钟子期立即领悟到琴声的寓意,感叹地说:“你的琴声美妙极啦!是那么崇高,巍巍耸立,志在高山啊!”伯牙暗暗称佩,弹奏的正是《高山》一曲。伯牙不动声色,凝神聚思,继续弹奏,琴声委婉曲折,柔和连贯。钟子期随即领悟到,又感叹地说:“你的琴声真是美妙啊!是那么流畅,奔流不息,意在流水。”伯牙惊讶,弹的正是《流水》一曲。

钟子期听琴一一道出伯牙琴声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令伯牙大为惊喜,放下琴起身上前施礼,禁不住连声叫道:“知音啊,知音啊,真正的知音!”伯牙从内心里敬佩钟子期审音辨乐的能力,庆幸自己遇到知音,与他推心置腹地长谈起来。两人意气相投,志趣相同,当即结为知音好友。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后来钟子期不幸英年早逝,伯牙痛失知音,流泪叹息,专程赶到钟子期墓前,号啕大哭,并取出琴来,弹奏了最后一曲,以凭吊故去的知音。他边弹边唱:“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弹完唱罢,伯牙割断琴弦,摔碎瑶琴,并发誓今生今世不再弹琴。后人把伯牙和钟子期的真挚友谊作为典范,知音与知己也就成了同义语,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千百年来,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世所传颂,妇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