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年画 (赏年画)](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81/27110981/b_27110981.jpg)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附1 商代甲骨文和殷周金文中“孝”字
孝,作为千百年来维系封建社会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自古以来就一直存留在人们的思想和日常行为中。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明确的孝观念,早在商周时期,先人们就十分关注孝了,在商代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了“孝”字,目前只见到两例。西周金文中“孝”字更是多见,据学者统计,金文中“孝”出现了190次,这还不包括“考”“好”与“孝”通假的情况。
“孝”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卜辞中,是作为地名出现的,《金璋所藏甲骨卜辞》476片中“孝”,是目前在甲骨文五期帝乙、帝辛时代发现的仅见一例,写作;在商代金文中“孝”字也仅见一例,即《孝祖丁卣》铭文中“赐孝”,用作器物的人名。
尽管是作为地名人名各出现了一次,但字形字义非常清楚,字形是子驮一老人,字义为孝敬。因此,学者李裕民先生认为:“既有孝的事实和以孝作为地名、人名,商代统治者已经有了孝的思想,这是没有疑问的。”在金文“孝”字写作,是
(老)和
(子)的组合,也写作
,也是
(老)和
(子)的合体,字形像上面长发佝偻老人倚扶下面的小孩,造字的本义是儿孙搀扶老人,表示奉养、服从父母、长辈;篆体“孝”字承续金文字形写作
;隶书
字,将篆文的“老”
写成
,将“子”
写成
。故而《说文解字》解释为“子承老”,由此可见,“孝”字大致反映的是晚辈同长辈之间的一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