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学习的迁移

6.1 考点精讲

考点1 学习迁移概述

1.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又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为:

正迁移

a.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b.正迁移主要表现在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的次数减少,或者使另一种学习的深度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学习量增加,或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了面临的问题等。

负迁移

a.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又称消极迁移。

b.负迁移经常表现在僵化的思维定势,缺乏灵活性、变通性,使得某种学习难以顺利进行,学习效率低下。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不同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划分为:

水平迁移

水平迁移又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即先前学习的内容与后继学习的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上属于同一水平,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如直角、钝角、锐角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都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各种概念的学习相互影响即水平迁移。

垂直迁移

a.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从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来看,有的学习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较高,形成了认知结构中的上位概念;而有的学习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较低,形成了认知结构中的下位概念。

b.垂直迁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前者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经验的学习;后者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经验的学习。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迁移划分为:

一般迁移

一般迁移又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

具体迁移又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

(4)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可以把迁移划分为:

顺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即已有的知识经验结构将会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逆向迁移

逆向迁移是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使原有的经验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使之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重构等。

(5)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3.迁移的作用

(1)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学习情境中,大部分问题的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迁移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具体体现。

通过迁移不仅可以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的改造、建构,使其得以完善,为解决新的问题创造一定条件。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迁移能力的培养人手,否则问题解决也就成为空谈。

(2)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作为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是一种稳定调节活动进程和活动方式的心理结构。而能力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所掌握知识技能的类化,即概括化和系统化。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原有的经验结构才更为充实、完善,从而建立起能稳定地调节个体活动的心理结构,即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因此,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应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和培训系统的设计,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编排,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可加快教学和培训的进程。

考点2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理论概述

a.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是最早的一种迁移理论。

b.官能心理学的提出者德国的沃尔夫认为,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

c.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得到发展和加强。得到训练的官能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即一种官能改进了,其他所有官能也会在无形中得以加强。

主要观点

a.在形式训练说看来,训练和改进心理的各种官能,是教学的最重要目标。

b.训练项目越难,官能得到的训练就越多。因为内容是会忘掉的,其作用是暂时的,只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而达到的官能的发展才是永久的,才能迁移到其他的知识学习中,终生受用。

(2)共同要素说

理论概述

a.19世纪末,迁移的形式训练说遭到詹姆斯等的记忆实验实证结果的质疑。

b.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更是以刺激反应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来对它进行修正。

主要观点

a.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的迁移。

b.桑代克认为,学习中训练某一官能未必能使它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只有当两种学习之间具有相同因素时,才会发生迁移。

c.伍德沃斯后来把相同因素说改为共同要素说,即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经验类化说

理论概述

a.贾德经过实验研究后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能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将所获得经验类化。

b.学习者自身的概括化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他提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才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原因。为此,他的迁移理论又称为概括化理论。

经验类化理论与相同要素说的区别

a.桑代克的理论把注意力集中在先期学习活动和后期学习活动所共有的那些因素上。

b.贾德则认为在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迁移到后期的学习,是因为在先期学习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后期学习之中。即共同要素并不能自动导致迁移,经验的概括才是重要的。

(4)关系转换说

理论概述

a.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更重视学习情境中对原理原则之间关系的顿悟在迁移中的重要作用。

b.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每一行为和经验都自成一特殊的模式,学到的前一经验能否迁移到新经验的学习中,关键不在于两个学习情境中具有共同的成分,也不在于原理原则的形成,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共同关系,即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

主要观点

a.关系转化理论强调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但关系的转化是复杂的,转化的实现会受到一些因素。

b.研究发现,原先学习的知识掌握得越好、练习量越大,转化越不容易发生;用语言来表达刺激之间关系的能力越高则越容易发生转化,即语言对转移有调节作用。

2.现代的迁移理论

(1)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2)对迁移更为深入的探讨

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

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3)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继奥苏伯尔之后,研究者对迁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

a.迁移的产生式理论

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他们着重研究了认知技能的迁移问题,其主要观点是: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一动作的配对构成。为此,教学就应该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学习,以便于为后继学习做好准备。

b.迁移的结构匹配理论

以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无关紧要。若前后两种情境的结构特征相匹配或相同,则产生迁移。即他们认为,迁移主要是通过类比产生的,是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结构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关系等进行匹配而产生的,而不考虑实际情境中事物具体特征的差异。

第二种观点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迁移的情境性理论以格林诺等人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迁移是在社会活动中、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最初学习以及迁移时的物理环境、社会活动情境等都是产生迁移所不可缺少的成分。即迁移的产生是由外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主体因素共同决定的。该理论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考点3 学习迁移与教学

1.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

(1)相似性

相似性是两种学习任务之间的共同成分,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方面的相似性,也可以体现在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情境方面的相似性。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两种学习材料之问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有利于迁移。这说明不同学习材料之间具有共同要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是由两种学习中包含的共同结构成分和表面成分决定的,这属于客观相似;而个体对结构和表面相似性的认同则属于主观相似。

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个体加工学习材料的过程是否相似也是影响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个体加工过程往往受到学习目标的制约,因此,学习目标是否一致、相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加工过程是否相似,进而决定能否产生迁移。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学习场所、环境的布置、教学或测验人员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相似性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原有学习相关的线索,从而促进学习过程中或问题解决中迁移的发生。

除了上面提及到的各种相似性之外,一些研究者还强调两种学习情境中所涉及到的其他成分的相似,如情感、态度等,都可以提高学习迁移的可能性。

(2)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和迁移的程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经验知识及经验的水平,是影响迁移的基本前提条件。

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经验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

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心向与定势

定势与学习定势

a.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又称心向。

b.学习定势又称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学习来说,它既可以成为积极迁移的心理背景,又可以成为消极迁移的背景。

定势的消极作用

定势消极作用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某一常用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即对某物体的某种功能越熟悉,就越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2.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要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即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以有助于迁移的产生。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在宏观上,应将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意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总之,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体现迁移规律。

(4)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要使学习产生迁移且因迁移而产生积极的结果,还需要克服思维品质中的消极因素,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结合实际学科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掌握、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