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灵魂深处:80年代之北大记忆(上、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阿忆

我们没有老,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年纪。

我们开始频频回首,觉得一度淡忘的往昔弥足珍贵,却越来越没有读者,我们开始担忧那些岁月会被彻底遗忘。

人对往昔的认知,空间上划片,时间上划段,价值上分层,我们这批人一拍即合,觉得最好的地点在燕园,最美的岁月是80年代,它们最宝贵的价值是质朴、普遍具有情怀、宽容。

那时候,书记和校长住陋室,骑自行车,在没有门卫的办公楼劳作,心理上没有做了高官的暗示。那时候教授们一贫如洗,和学生不是雇用关系,全身心沉浸在纯学术和精神的世界。那时候上学没有学费。我们的兴趣没有控制程序,我们的课业没有绩点指标,我们听的讲座五彩斑斓。那时候,泰斗们还在燕南园,灯塔犹在,令人敬畏。那时我们春心荡漾,却循规蹈矩,在学习恋爱和恋爱的过程中苦闷、欢愉、受伤,为未来留下一段段凄美的回忆。那个年代,有多少好机会在等待我们,根本用不着为毕业找不到工作去发愁。

那时候,我们不敢肯定未来,却大致知道方向。我们放弃了好斗的习惯,以取长补短、和平发展、友好交往为信条,我们的朋友第一次远远多于敌人。我们全无经验,却勇于探索,第一次拥有说错话而不被严惩的权利。那时候我们急于摆脱贫困,却并不认为金钱和财富有多重要,于是诗和远方根本不算稀奇。那时候,北京是宁静的,没有汽车的喧嚣,流氓不见了。那个时代,城乡差距尚未拉开,农村同学可以大批考入大学,他们的家乡开始摆脱贫穷,壮劳力还没有丢弃老人和孩子。总之,一切欣欣向荣。

其实,那个年代同样是问题重重,可我们的记忆中,天天阳光灿烂,没有真的阴天。于是我们不约而同,都愿意回顾那段明媚的校园季,十分愿意把这些回忆用做对母校120周年校庆的献礼。

我们所做的第一个努力,是想让这些回忆打破学校的院墙,成为社会产品。让它成为一个国家的通用货币,而不是一所学校的内部饭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过去很吃亏,我们唱“未名湖是个海洋”,这个海洋因为“未名湖”三个字的限定,区隔开了广大受众,只能让北大人沾沾自喜,而隔壁并不写上“清华同桌的你”或者“睡在我上铺的清华兄弟”,这两首歌便属于所有人。我们希望,这些回忆固然是北大故事,却应该能被所有人消费。

我们所做的第二个努力,是让80年代所有北大学生都可能参与,而不是把这本文集变成最能写的北大中文系的散文集锦。我们如愿以偿,这本文集拥有各个院系的文稿,勾勒出80年代北大生活的各种领域以及各个角落,摆脱了局部和片面的视角。

我们所做的第三个努力,是力求客观,避免褊狭。我们很容易犯的错误是,对我们共同珍视的东西极尽讴歌,完全无视它的缺陷。北大的80年代,确实有太多美好记忆,但这不意味着至善至美。我们是满意的:文集并非一味颂扬,瑕疵亦有真实描述。它是真实的,并非矫饰之作。它是个人纪事,却复原了整个校园的那个时代。

好啦,现在你可以翻过这一页,去看第一篇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