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讲授技能
一、讲授技能的概述
讲授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讲授就是教师在消化了教材以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语言和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对系统的学科内容进行讲述的教学活动。[57]此定义对讲授技能做了四方面的限制,即只有符合这四条的要求,才能称之为讲授。
一度消化教材是教师作为学习者对输入信息的加工,目的是理解;二度消化教材则是作为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特点、条件,对即将输出的信息进行的加工,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都必须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例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的录音,或教师示范,而后学生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实践中去“悟”,这就不叫讲授。如果能够讲出此课文的感情是什么,这样的感情要用怎样的语调、语速来朗读,可谓系统地讲授了怎样朗读;如果能够对发声、气息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讲出一定的科学道理,谓之有科学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称之为讲授。
一定的教学要求是构成讲授的必要因素之一。所谓一定的教学要求是指学生通过听讲而达到的学习结果,如知道、懂、理解、接受、掌握等。讲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技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言语活动,如学术讲座、相声等,必须要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检测其是否达到教学要求。
讲授和语言密切联系,没有语言就没有讲授。语言比文字承载着更多个性化的信息,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语言更为方便、及时、灵活。有声语言的这些特性,使得它在讲授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起着主要作用。语言使用的必要性也是讲授与其他教学方式(作业、自读)的主要区别。
二、讲授技能的实施原则
所谓精准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在二度消化教材时,对所要讲授的内容理解准确、透彻、通达;二是指在此基础上,教师于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是精炼的、正确的,并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准确、透彻。这是实施讲授所必须要遵循的一条原则。如果教师讲授的知识不准确,会造成学生理解错误。这种错误有时会伴随学生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终身。为此,教师在研究教材上要下真功夫,真正做到消化教材,吃透教材,并且能够将教材内容教学化。
讲授就是把知识讲准确,把道理讲得透彻,把学习内容讲得浅显易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孔子在《论语·述而》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段话旨在强调学生积极思考,强调教师注重启发。叶圣陶也曾经说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58]可见,在讲授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诱发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生的思维定向,进而指导学生学习,是讲授的要义之所在。
一方面,语文课程的教学文本蕴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等方方面面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也会体验到这些丰富的情感;另一方面,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任务,要“注重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此,语文教师实施讲授时,既要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有意识刺激学生的审美需要;又要全身心投入,用自己的言语去触动学生的情感、美感和灵感,以情动之。
讲授技能在教学中源远流长且广泛运用,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私学”,柏拉图的“学园”,一直延续至今,中外教学无不运用,足见讲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少讲、精讲已成为语文教师们对讲授达成的共识,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会有疑难问题,讲授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讲什么,怎么讲,也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讲授的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懂的不讲;模棱两可,或者不懂不知的问题则要讲深讲透。惟其如此,才能讲为学用,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教学,负载着对学生的语言教育,因而,语文教师的言语表达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学生,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经常模仿教师的语言、动作、板书等。为此,语文教师教学言语表达具有示范作用。因而,在规范、准确之上,还应该追求形象生动,同时应辅助以得体的体态语,增强言语表达的效果,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范例。
三、讲授技能的实施策略
讲授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语文教学中常用到的有直接讲授、对比讲授、从具体到一般、从一般到具体、引导式讲授等。
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直接陈述知识的内容。往往用于回答比较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案例研讨1
《陋室铭》课堂实录(一)
李卫东
课堂讨论
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由于文本所描述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着一定的距离,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文本,为学生创设语境,通过对不同句式表达效果的比较、讲解,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本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案例研讨2
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程少堂 邹玲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式讲解:先采取了修改文本的句式,之后把修改句与文本原句作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文本,这是感性层面的认识;然后教师列举孔子的话语,揭示作者用这样的语言描写的深层意义,这是理性层面的认识。教师讲解的作用就是在学生粗浅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与作者对话,与文本所反映的那一时代的人物对话。
这样的讲授方法,适合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不是很发达,对事物的认识通常是从具体的、可感的性状开始,然后才能抽象出规则、规律。或者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也需要从感知具体事物入手。
案例研讨3
《陋室铭》课堂实录(二)
李卫东
在上面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讲给学生的知识是本文在句式的运用上,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营造了抑扬顿挫、摇曳生姿的音乐美的意境。为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先让学生按照上下句对应来改写原文,然后朗读改写过的文章,经过比较,学生感觉到了整齐划一,“缺少了美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一般行文的规则,要“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学生有了前面的感性认识,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地、深刻地理解这一写作法则。
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是从具体到一般,然后再从一般到具体。所以,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并用知识(规律)来指导对具体文本的理解,有时也采取先讲概念,再列举例子的方法来讲解。
案例研讨4
《我愿是急流》课堂实录(节选)
余映潮
余映潮老师把这节课分为四个板块: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节选的是第三个板块“美美地品”中的一环节。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教师在学生品读基础上的总结性讲解,余老师就采用了先讲定义再举例的方式讲解了意象、意境和意蕴。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方式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引导式讲授成为重要的讲解方式。所谓引导式讲授,就是指把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过程。通常是教师先设计具有一定层级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主要的任务是设计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不做或少做大段的集中讲授,只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加以纠正;或在其回答散乱时,加以梳理、归纳;或以简洁的语言点明学习的目的。
案例研讨5
微润荡漾,课堂会更“蔚蓝”
——以《蔚蓝的王国》为例
徐艳霞
这个案例中,学生读不懂课文,提出“这里‘她’是谁”这一问题。教师没有选择直接讲解的策略,而是先让学生讨论,之后交流,试图解答疑问;但是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文章,因而学生的交流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再回到文本中”,通过再读文本,去“发现”答案;在学生对此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才作了讲解,使学生明白了“‘她’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一个爱与美的化身”。教师的这一系列教学行为,把学生个体的问题转为全体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效地避免了信息的单向传输,并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寻求答案,避免了游离文本任意解读的弊端,于讲授过程中彰显语文学科特点,教学效果好。
四、讲授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语文是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的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所以,语文教学中的讲授,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的,理清其文思脉络。也就是说,教师不论是答疑解惑,还是集中讲授,都要围绕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主旨。
讲授知识、解答问题或讲述事件,要有合理的结构和思路。这种结构和思路,是教师对知识、问题或所要讲述内容的合理组合和解析,同时这种组合与解析也要符合知识结构之序,符合学生思维发展之序。为此,教师的讲授要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进而形成清晰的讲授框架。所谓讲授框架,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它包括思维的起点、逻辑进程和思维的结果。思维的起点最重要,也就是讲授的“突破口”。在确立讲授框架时,首先要选好突破口;其次是在逻辑进程中,抓好能实现讲授目标的关键点。
在讲授时,应力避随意性。一些教师在讲授时,主次、详略处理不恰当,往往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按照个人的喜好,随意发挥,不顾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的实际情况,在不重要的枝节上大讲特讲,重要的内容却轻描淡写,甚至没讲到。这样的讲授,必然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抓不住要领,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和思路。革除上述现象,教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背景以及敏捷的应变能力。
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同时也是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讲授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凭借,所以,选用教学语言就显得十分重要。
1.教学语言应是口语化的
不少教师,特别是准备走上讲台的师范生,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容易犯教学语言书面化的错误,给学生的感觉是教师“坐”在电视机里,缺少亲切感,师生之间距离远,不容易沟通,而口语则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教学语言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给年龄小的学生讲授知识,通常用描述性的语言,尽量少用术语,不能够过多地考虑科学性。对年龄大的学生则相反,要考虑科学性,要适当地运用术语。例如,初中阶段,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我们把论证方法称为“举例子”“打比方”等,而高中阶段则称为“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3.教学语言要适应讲授的内容
讲授文学性强的内容,则宜多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讲授其他类的知识,则适宜用阐释性、说明性的语言。
1.把握讲授的度
指难易程度,这是由语文知识的序列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的。语文教师应根据讲授的内容所处的语文知识序列的点和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讲授内容的难易深浅。既不能讲得过浅,学生会因内容的浅易而提不起学习兴趣;又不宜讲得过深,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放弃学习。应该以“跳一跳够桃子”为准则,难易适中。用心理学的理论来看,也就是说,所讲解的内容,不能只适应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64]。这样,才能有力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才能使讲解收到良好的效果。
2.把握讲授的时机
讲授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时间去讲,学生的接受程度可能就不一样。首先,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渴望得到知识的情境中,教师再讲解知识的关键点,或者解决学习知识困难的环节。这也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次,也可以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在水到渠成之时再讲解给学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学生的主动同化才能实现,因此,不能满足于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通过讲授,给学生设置思考的点和线,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3.善于使用例证
例证是进行学习迁移的重要手段。例证能将熟悉的经验与新的知识、概念联系起来,举例的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举的例子与新讲解的内容之间具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逻辑联系,并要对此联系作透彻的分析。
4.恰当运用强调
在清楚连贯、系统讲授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对新旧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新内容作透彻的分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恰当地运用强调,是做到这一点的重要手段。强调的内容应该是讲授的重点或关键部分,强调的方法主要有:①用语调的变化进行强调,可以加重语气,提高音量或降低音量;②用非言语进行强调,可以适当地用面部表情、身姿、手势等非言语手段,增强言语表达的效果,从而凸现重要或关键内容;③直接用语言提示进行强调;④运用重复进行强调;⑤板书或在板书上做出标记进行强调;⑥与学生互动,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强调。
5.重视反馈,及时调控
在调控过程中进行强调。在讲授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留意学生的非正式发言,向学生提出问题或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收集讲解效果的反馈信息,弄清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及时调整讲授的程度和方式,以达到教学目标。
五、讲授技能的评价
讲授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专业技能。可借助下表进行评价。
表3-2 讲授技能评价表
注:请在听课前阅读该表中的项目;听课时认真观察教师的表现;听课后根据讲课者的表现作出评价。总分在9~10之间为优秀,在7~8之间为良好,在6~7之间为中等,在0~5之间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