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师专业技能训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语文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的设计

凯洛夫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37]。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理念是: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一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基于上述认识,进行语文教学过程及方法设计时,就要以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了解语文教学过程的内涵

1.交流互动

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传道授业,学生接受练习的单项信息传递过程,而是师生双向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构成平等和谐的有机体,就语文诸因素展开对话的过程。

2.教学相长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任务的承担者,而且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合作者,师生共同探究新知,分享彼此的理解、体会、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感悟,丰富教学内容,探求新的发现,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3.组织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担当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与评价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还应该是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4.开发生成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替代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体验,不应该以传统的、高尚的思想局限学生对世界、人生的思考。应该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感受情感熏陶,体悟人生,获得思想启迪。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与理解,创造性地表达自我的情感体验与思考,在动态的交流互动中,生成新的资源。

5.生命成长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价值,教师为知识而教,被教科书、教学参考等所左右;学生为知识而学,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都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叶澜教授认为“只关注现成知识传递价值的教师,实际上是在‘育’以被动接受、适应、服从、执行他人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38]佐藤正夫也提出:“教学中的教育并不是这么单纯地从接受的内容中引申出来的。在教学中,学生旨在掌握教学对象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庞大潜在的教育力。就是说,学生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将会深深地左右他们的态度与性格。”[39]所以,要革新教学过程与方法,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师生平等和谐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学生将学会独立思考,养成创造性地实现目标的态度与性格,形成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与人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不只是为学生的成长所作出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40]从而焕发生命活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发展。

(二)构建语文教学顺序

教学顺序是指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体现在教学设计方案中,称为教学步骤、教学过程或者教学流程。不同类型的学习有不同的教学顺序,即使属于同一类型的学习,也因为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差别。有时候只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外在行为步骤,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每一步骤包含的更小的具体的步骤。有的时候,以学习一定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步骤来组织教学,教学的外在步骤和学习的认知过程相一致。

有效的教学顺序可以有很多种。教学模式的重要部分就是教学过程,不少教学模式以教学步骤命名,如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模式、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洪镇涛的四步语感教学法等。这些模式对于创造它们的教师来讲,其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教学对象、教师自身、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这些教学过程对于其他教师可能就不一定是高效的。所以,在安排教学顺序时,语文名师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但不可完全照搬。那么,怎样构建合理、高效的语文教学顺序呢?首先要明了达成特定学习结果所必要的先决条件,明了特定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其次,在此基础上,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有层次、合逻辑地构建教学顺序。此外,没有特定的顺序可言。

资料卡片

在单一的学习活动中,各种教学事件的作用及大致顺序如下表:

教学事件及其与学习过程的关系

——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3.

(三)设计互动生成

在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特别关注互动生成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从封闭性设计转向开放性设计

一是广度的开放,问题的提出、讨论交流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有生成新资源的可能;二是深度的开放,即在互动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模糊、混乱走向清晰、条理,矫正错误,形成正确的认识。

2.由确定性转向可能性设计

预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预想对学生反应的反馈评价等,据此设计教学步骤。

(四)预设教师的活动

一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引起与维持学生的注意;二是提供哪些例子或者组织怎样的活动,以促进理解;三是在教学进行中通过观察和即时提问,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想法;四是提供练习的题目,考虑反馈的形式;五是考虑必要的教学补充活动,给未达标的学生安排补救措施,以及为学习出色的学生安排提高措施等。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41]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将教学内容很好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

(一)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的种类

依据师生交流互动以及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常用的方法包括三类。一是以教师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述法、讲解法、串讲法、评点法、朗读示范、演示法等;二是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方法,主要有朗读法、背诵法、练习法、活动法等;三是师生互动交流的方法,主要有问答法、讨论法、发现法等。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是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各种方法互相渗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贯穿始终,教师的引导、讲解、诵读、评点与学生的读背、质疑、讨论、练习、课堂活动有机融合,师生是从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法为主,多法互助”,说的就是这个规律。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据

1.教学目标

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如学习生字生词,就需要认读、辨形、书写;学习新知识,常用讲授法、发现法;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常用增删、替换法;体会作者的感情常用朗读法。

2.教学内容

王荣生等人曾对语文教学方法和内容做过这样的描述:“对语文教学方法,可以作两种描写。一种侧重在教学方法上,以‘先用什么方法,再用什么方法,后用什么方法’或者‘先怎么教学,再怎么教学,后怎么教学’这种方式描写。一种侧重在教学内容上,以‘先教学什么,再教学什么,后教学什么’这样的方式来描写。”[42]可见,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外显形式,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考虑这些教学方法运用的先后顺序。

3.学生实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法的使用必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对于学习内容如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么,采用朗读、讲授、讨论等方法,学生就可以理解;反之,如学习地域性强、空间感强的文章如《苏州园林》等,从未到过苏州或南方的学生,对“园林”没有概念,很难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或者是教学科普类的文章如《洲际导弹自述》《登月》,学生的前在状态就显得非常重要,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这些类型的文章,朗读、讲授、讨论这些方法就显得苍白无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必要的。

4.教师特点

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依靠教师来实施,因而,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有的教师能言善讲,常能以讲动情,使听者如醉如痴,不妨多用讲授法;有的教师组织能力强,多选用讨论法;有的教师朗读好,多采用朗读法。

5.教学条件

学校的教学条件及其所在地的资源,也是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因素之一。多媒体教学资源缺乏的学校,教师选用多媒体教学法的必然要少;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在黑板上演示,就不如选择在天文馆,以直观感受法去上课。但这一教学方式,就要受学校所在地资源的限制,如没有天文馆,必然不能实现。

(三)语文教学方法的设计策略

1.选择与组合

教师思考怎么教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有哪些教学方法可资选用、组合。在语文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多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将其组合,强化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弥补其不足。例如洪镇涛的四步语感教学法中就选择、组合了朗读、比较揣摩(加、减、调、联、换、改)、讲授(教读)、参与式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2.从学生实际出发

选择教学方法时,还要了解各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可能性和效果,尤其是在以学生实践为主或者是师生互动的、开放性的过程中,采用的活动、讨论、发现、问答等教学方法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学习状况,例如理解《醉翁亭记》的主旨,采用讲授的方法,可能出现怎样的结果?用讨论法吗?用活动法吗?用多媒体吗?然后,作比较。这样,才能做到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最佳教学方法。

3.排列顺序

教师设计教学方法时,要考虑选择的教学方法运用的先后顺序,顺序如果合于规律,则是适宜的,能够使教学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否则,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还会混乱学生的思维。例如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是合乎于人类的认知规律的,其中“读”“议”学习知识技能,是理解,是基础;“讲”“练”,巩固知识技能,是实践,体现学习结果。如果把此顺序打乱,势必违背认知规律,混乱学生的思维,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语文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设计的案例研究

案例研讨

《散步》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中国人很重视团圆,很在乎亲情。大年三十晚上两件大事,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多么幸福、多么美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人也是很喜欢一家子和和美美的。不信,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家莫怀戚写的一篇精美散文《散步》中去看看,感受感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

2.教师引言

同学们,从刚才的听读,实际上你们自己也在用“心”读的过程中,一定能从祖孙三代在南方初春田野上的散步中,感受到一家人和和美美、尊老爱幼的浓浓亲情吧!那么,请问在尊老爱幼的亲情中,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两者并重,还是着重突出其中的“敬老”或“爱幼”?为什么?

教师可视学生回答的情况做些必要的提示。还可作这样的补充(略)。

3.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理解感悟后,屏显教学目标一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浓浓的亲情,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着重理解作者爱幼更尊老的人性美。——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4.请各用一个词来概括一家四口的主要性格特点。

我:孝(作为“示例”板书,其余让学生上黑板写。)母:慈;妻:贤;儿:乖(慈母 孝子 贤妻 乖孙)

(三)美句赏读

1.建议学生先努力按顺序找出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文章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

示例:“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教师可作这样的补充。(略)

品析参考示例。(略)

2.建议学生找出文中两处写景的句子,并体会其妙处

这些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完成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屏显“教学目标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增强语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师分析。(略)

学生还可能分析“我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略)

(四)重点研读

1.“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

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亲情行动

1.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青春偶像剧,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2.回家和爸妈一起读《散步》,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与父母共读,既是一种交流,也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

3.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梳头”“捶背”“洗脚”等),并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43]

《散步》案例共设计了新课导入、整体感知、美句赏读、重点研读、亲情行动五个大的教学步骤。这五个教学步骤围绕着两个教学目标展开,第二个步骤“整体感知”是学习课文的开始,是基础;第三、四两个步骤“美句赏读”“重点研读”是对课文的深入研究,如果说通过“整体感知”学习《散步》的“面”,那么“美句赏读”“重点研读”则是掌握“点”,点面结合,较为全面地把握《散步》的主要内容。第五步“亲情行动”是布置作业的环节,教师共设计了3个作业:其一,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再次体会亲情;其二,换角度阅读,既是阅读技能的实践,又是一家人亲情之间的交流;其三,从形式上讲,是读写结合,从内容上讲,也是对亲情的体验与感受。

《散步》案例的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以师生互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预设了教师的活动,和学生可能的学习结果。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朗读、问答、引导、讲解、练习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对于《散步》的学习是适宜的。

总体来看,此案例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服从于教学目标与内容,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四、语文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设计的评价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可利用下表对语文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的设计进行评价。

表2-3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技能的评价表

注:总分在9~10之间为优秀,在7~8之间为良好,在6~7之间为中等,在0~5之间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