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食品工业的结构转型:基于信息化与绿色化的视角[156]

信息化和工业化相结合的两化融合,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支撑,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提升技术创新等,并着眼于生态绿色化,提升我国食品工业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水平,真正实现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推进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食品工业的两化融合:浙江省的案例

以两化融合推动我国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可以与“互联网+”的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对接,将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食品工业加速培育,逐步为两化在食品工业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2014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结果显示(表3-8),2014年浙江省两化融合指数(国家评估口径)达到86.26,相比2013年提高了7.57,列全国第三位,上升两位,仅次于江苏和上海。

表3-8 2014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前六位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综合来看,表3-9中进一步显示了2014年浙江省食品工业在两化融合方面的具体进步。其中,数控化率显示,该行业在生产自动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由于食品企业大部分仍依靠传统供货渠道进行销售,所以在采购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比例并不高,也是未来两化融合的重点之一。当然,总体而言,与轻工行业相比,浙江省食品工业除了在信息化规划方面略好以外,在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PLM)、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等普及情况、销售电子商务、采购电子商务、数控化率和数字工具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显示出食品工业在具体的两化融合进程中,继续努力的空间仍然较大。

表3-9 2014年浙江省两化融合中食品工业等行业调查情况

资料来源: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发布的《2014年浙江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5年4月1日。

(二)食品工业的环境保护

我国的食品工业在技术创新投入增加,两化融合取得进展的同时,在环境保护、环境效率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这也意味着我国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与两化融合方面对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所做出的努力。

1.单位产值的废水、COD与氨氮排放量持续下降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6—2013》中的相关数据表明,2005—2012年间我国食品工业废水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14年则出现明显下降,仅为23.81亿吨。而其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和氨氮排放量则呈现稳中有降态势,分别由2006年的94.31万吨和4.81万吨,下降到2013年的78.51万吨和3.83万吨。综合食品工业总产值指标,图3-16的数据进一步表明,2006—2013年间,无论是食品工业单位产值废水排放量,还是产值的COD排放量和单位产值的氨氮排放量,均明显下降。相比而言,2006—2013年间,单位产值氨氮排放量下降态势最为明显,7年间下降了80.41%,其次分别为单位产值的COD排放量下降了79.60%,单位产值的废水排放量下降了70.25%。可见,仅从废水排放的相关环境指标分析,我国食品工业的水环境保护已经逐年显著改善。

2.单位产值SO2排放量逐年趋好

2006—2013年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逐年上升的同时,SO2排放量也呈增高态势。2013年较2006年增加了30.57%。但通过分析单位产值SO2排放量可以发现,2006—2013年间我国食品工业单位产值的SO2排放量恰是逐年下降态势,由2006年的1.6290 kg/万元下降为2013年的0.5216 kg/万元,7年间减少了67.98%(见图3-17)。因此,从大气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分析,我国食品工业大气环境的保护也呈逐年趋好态势。

图3-16 2006—2013年间食品工业单位产值的废水、COD、氨氮排放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4》《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7—2014》中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图3-17 2006—2013年间食品工业单位产值的SO2排放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4》《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7—2014》中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3.单位产值的固废产生量实现较大改善

食品工业的固体废弃物则主要由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饮料制造业产生。图3-18中,尽管2006—2013年间食品工业整体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增幅不大,但2013年较2006年仍增加了12.35%。综合食品工业总产值分析,2006—2013年间,食品工业单位产值固废产生量的下降趋势同样较为显著,由2006年的0.1371t/万元下降为2013年的0.0378t/万元,7年间,单位产值固废产生量减少了72.43%。可见,我国食品工业在固体废弃物排放方面的环境保护状况同样有较大改善。

图3-18 2006—2013年间食品工业单位产值固废产生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4》《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7—2014》中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三)食品工业的生态效率

由于生态效率是保证研究目标在提高经济收益同时尽量减少其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之一,本《报告》将利用价值——影响比值法,分析我国食品工业的生态效率情况。

公式(1)中,生态效率为E,资源效率R、环境效率P分别表示从生产源头减少资源消耗、生产末端减少环境影响的角度描述食品工业的生态效率。R、P值越高,则反映其生态效率状况越佳。具体表示为:

本《报告》将食品工业的能源效率作为资源效率,将碳排放、废水、SO2、烟(粉)尘和固体废弃物等环境影响指标共同纳入对食品工业环境效率的考察。其中SO2排放作为酸化趋势(Acidification Potential, AP)的环境指标,烟(粉)尘排放作为空气质量的环境指标,且食品工业的环境效率是碳排放、废水、SO2、烟(粉)尘和固体废弃物等各类环境效率的算术平均值。拟分别从生产源头减少能源消耗,从企业生产末端减少环境影响的两个角度展开,分析我国食品工业的生态效率状况(表3-10)。

表3-10 所构建的我国食品工业生态效率指标

根据表3-10所构建的我国食品工业的生态效率指标,以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各类排放的环境影响(即环境效率分析)和以能源为代表的资源效率评估为基期,基于公式(1),评价2005—2013年间我国食品工业的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和生态效率,相应的计算结果见表3-11。

表3-11 2005—2013年间我国食品工业环境效率、资源效率和生态效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4》《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6—2014》中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表3-11显示,从食品工业各类环境排放的环境效率分析,2005—2013年间,除烟粉尘环境效率较高外,废水、SO2、烟尘、固体废弃物以及碳排放的环境效率相差不大,总体均呈缓慢上升态势,且均比2005年的水平增长了3倍左右。2013年,除碳排放的环境效率以外,废水、SO2、烟粉尘、固体废弃物排放的环境效率都较2005年增加了3倍以上,其中烟粉尘排放的环境效率甚至较2005年增长了5.406倍。

进一步分析还可看出,2005—2012年间,我国食品工业的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和生态效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提升。2012年,食品工业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和生态效率分别较2005年提升了3.6倍、3.715倍和4.136倍。可见,随着环境效率和资源效率的改善,食品工业生态效率优化成效非常突出。而该成效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生产源头即开始的资源效率提升。同时,2006—2012年间,我国食品工业的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均大于1.000,这也表明资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增速其实一直低于食品工业经济产出的增长速度。

当然,2005—2012年间,除了2011年,我国食品工业的环境效率一直稍高于资源效率,这也说明食品工业提高生态效率可能更偏好采用末端治理的现实情况。另外,对于食品工业的痼疾,亦即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虽然相关食品企业已经逐步采用源头治理的措施,但可能由于这些措施并没有与原有的末端治理有效衔接,导致从生产源头治理的提升环境效率的措施目前存在对接困难的情形。这也为如何进一步提升食品工业的资源效率指明了现实路径。

截至2015年7月20日,2013年我国食品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的数据尚未发布,故表3-11中未计算出2013年我国食品工业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和生态效率。但仅从2013年我国食品工业废水、SO2、烟粉尘、固体废弃物排放的环境效率分析,食品工业环境效率依然延续了2005—2012年总体持续向好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