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带雨:生旦净末丑的乾坤(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在古代中国,从事歌舞表演、滑稽调笑、戏曲和说唱艺术等职业的人有一个独特的称谓,叫做“优伶”。

以“优伶”指称演员这一行业群体在古代中国大致有一个沿革的过程:大约在先秦时期,优和伶是有区别的,“优”指俳优和倡优,俳优专指滑稽调笑的一类艺人,倡优主要指以乐舞为业的艺人。伶也称之为“伶优”,多指演奏音乐的艺人,有时也指称制定乐律的乐师和掌管音乐事务的乐官。汉以来、宋之前,优、伶常常并称,是以歌、舞、乐和滑稽调笑为职业者的统称;宋元以来,随着戏曲艺术的日渐成熟,优伶又往往成了戏曲演员的专称。除“优伶”之外,中国古代称呼演员这一职业群体的还有“优人”“伶人”“乐人”“乐官”“伶官”“倡优”“俳官”“散乐”“行院”“子弟”“梨园子弟”“路歧人”等等,但都没有“优伶”使用得那么广泛。

那为何在中国古代从事表演艺术的被称之为“优伶”呢?这得从语源上加以考订:《左传》襄公六年:“宋华弱与乐辔少相狎,长相优,又相谤也。”杜预注:“优,调戏也。”孔颖达《正义》:“优,戏名也,《晋语》有优施,《史记·滑稽列传》有优孟、优旃,皆善为优戏,而以‘优’著名。”可见“优”常常与滑稽、调笑相联系;又《说文解字》将“优”训为“倡”,而“倡”“唱”在古书中相通,《礼记·乐记》:“一倡而三叹。”故歌舞乃“优”之本然之义。“优”既可训为“调戏”和“倡”,则从事此类职业者即可称之为“优”,而先秦古优正是以歌舞调笑作为其基本职业内涵的。以“伶”作为从事音乐职业者(包括演出者、审音制律的乐师和掌管音乐事务的乐官)的专称是由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乐官伶伦而得名,春秋以来,以“伶”(或曰“泠”,“伶”“泠”相通)为姓氏的乐人在古籍中屡屡出现,如“伶州鸠”(《国语》)、“泠向”(《战国策》)、“泠悝”(《吕氏春秋》)等,汉颜师古注《急就篇》“泠幼功”:“伶人,掌乐之官也,因为姓焉。”郑玄笺《毛诗·简兮》亦谓:“伶官,乐官也,泠氏世掌乐官而善焉,故后世多号乐官为伶官。”中国古代把从事音乐、歌舞、滑稽调笑及后世戏曲、说唱艺术职业者称之为“优伶”大概源出于此。

“优伶”作为职业名称在古代中国延续了数千年,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一称谓慢慢淡出,已经不作为一个统一的名称了,取而代之的是“演员”“艺人”,或者“表演艺术家”这些称呼。“优伶”之名称淡出演艺界其实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因为“优伶”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一个指称独特群体的名词,而且作为一个“标记”,深深地承载了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内涵,凝聚着古代文化对优伶及其艺术的社会评判和价值定位。

中国古代优伶史是一部表演艺术创作的辉煌史,歌唱、舞蹈、音乐、杂技、戏曲、说唱,林林总总,精彩纷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人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古代优伶史同时也是一部备受摧残、压抑的屈辱史,人们在观赏优伶艺术创造的同时又侮辱他们、作践他们,甚至他们的身体也可连带其所创作的艺术被当成馈赠的礼品或商品进行廉价的交易。三爱(陈独秀)谓:“人类之贵贱,系品行善恶之别,而不在于执业之高低。我中国以演戏为贱业,不许与常人平等。”(《论戏曲》,1904年《俗话报》第11期)“贱”无疑是古代优伶一个独特的、无法抹去的“印记”。如:

优伶的来源:在奴仆中选取,独立成为专供主人声色之娱的工具;把在战争和朝代更替中获取的俘虏降为优伶;将罪臣的妻儿降低身份,充任优伶;而大量的则来自于用金钱购买。

优伶的婚姻:古代优伶只能在自身团体中间寻找配偶,婚姻的缔结常常是内部自足,这种“内群婚配”的现象从血缘上切断了优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使优伶永远被禁锢在社会的底层。

优伶的教育:古代优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且以法规条文严格限制。科举考试不得参加,或变易姓名,侥幸参试,但一经查出,将绳之以法。不仅如此,优伶之子孙也被拒于科举的大门之外,即使将子孙出继他人,也终为下贱嫡系不得混行收考。

优伶的表演性质:古代优伶与大量观众之间有着人身依附关系,宫廷艺人是皇家的占有物,官伎是官府的享乐工具,家乐艺人类同于主人的奴婢,而民间戏班的职业艺人也是戏班主人的私有财产。这种依附关系决定了优伶的表演性质,那就是“供奉、承应和卖艺”。优伶与观众之间是一种非对等的“侍奉”关系。

凡此种种,都将古代优伶及其职业引向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而由此,优伶及其表演艺术在中国古代也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古代,优伶文化是一种“娱乐文化”,娱乐性是优伶文化的根本特性。供人娱乐、给人消遣是古代优伶最为基本的生存方式和存在依据,他们始终是以一种“娱乐工具”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以优伶为“玩物”、为“消遣物”的观念在世人心里根深蒂固,且引以为常理,故在世人的观念中,优伶是下贱的、低等的和无主体意识的。这种以“娱乐”为旨趣的特性还深深影响了对于优伶艺术的品鉴趣味,那就是对“声色”的追求,由此,优伶文化也呈现了在整个古代文化中的“点缀”性质。

优伶的美丽歌喉、曼妙舞姿及其角色创造和戏谑表演,人们并非不痴迷、不陶醉,甚至依恋他们、亲昵他们,但因了上述原因,优伶在中国古代呈现出了浓重的悲剧意味,一方面是大量的玩弄、摧残和扼杀,另一方面,历代优伶将逆来顺受和自卑自贱内化为自身的心理意识和行为准则更体现了深沉的悲剧性。

本书所要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群体。

书取名“梨花带雨”,乃“幽雅阅读”丛书的主持者所定。语出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一个美丽而又幽怨的形象。借以表现优伶及其种种文化内涵,倒也现成又恰切。

本书以“人”为纲,选取自先秦至晚清具有代表性的20位著名演员为个案,对其生平和艺术创作详加描述,在对个体作分析的同时,力求以点带面,对优伶及其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也顺带作一点分析介绍,如“优孟”一节附带古代优伶的“讽谏精神”,“李延年”一节带出对“优伶世家”的介绍等,并适当地将大致相近的优伶及其表现归拢在一起,以求读者诸君对古代优伶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

中国古代优伶延续数千年历史,内涵颇为丰富,但由于优伶地位之限制,留存的材料稀缺不全,且大多有着浓重的“传闻”意味。本书力求事出有据,但为了行文的需要,细节部分则作了必要的点染生发。(注:本节内容请详见孙崇涛、徐宏图:《戏曲优伶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版;谭帆:《优伶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