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河南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平安河南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平安建设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近年来,河南各级政法综治部门推进工作,始终是围绕着平安建设来展开的,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到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平安建设的理念在不断创新、体系在不断完善、领域在不断拓展、内涵在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平安与治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建设平安河南,必须把工作触角从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稳定延伸到维护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各个领域,推动政法综治工作从打击、防范、管控到服务、管理、建设等各个环节的转变。我们只有牢固树立“大平安”的工作理念,自觉地把平安建设放到加快中原崛起、实现富民强省宏伟目标的战略全局中来谋划,切实实现政法综治工作触角的有效延伸和工作职能与方式的有效转变,才能更好地服务全省工作大局。

一、平安河南建设的目标

(一)完善平安建设体制机制,强化基层基础

1.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

大力推行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全覆盖。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以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确保有人负责,有人管事,有人服务。强化基层政权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党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创新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工作方式,提高基层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22]

2.加强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建设

加强县、乡两级综治、维稳、信访组织建设,健全制度,强化保障,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做到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推进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检察室等政法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层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创造必要条件,落实经费保障。完善村(社区)党支部、村(居)委会平安建设职责,健全村(社区)综治组织,配备综治协管员。

3.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坚持政治建警,加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和职业伦理操守教育,引导干警坚定理想信念,确保政法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加强政法领导班子建设,配优配强政法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加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力度,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突出执法能力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实际工作本领。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正风肃纪力度,严肃查处干警违法违纪行为。落实从优待警政策,完善政法干警职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干警待遇。[23]

4.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机制

整合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市、县、乡三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健全协作配合、精干高效、便民利民的联动工作机制。完善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巡查、矛盾排查化解、法制宣传教育、困难群体帮扶等工作机制。落实岗位责任、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过错追究等制度,积极推广便民服务新模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村和社区因地制宜建立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城乡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建立职责明确、管理精细、信息共享、渠道畅通、服务有效的网络体系,使基层平台的服务触角延伸到户到人。城市社区网格要配备管理员,农村自然村要配备治保员,网格管理员、村治保员纳入社区工作岗位或群防群治岗位管理。

5.广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完善平安创建机制、载体,丰富内容,广泛深入开展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和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交通以及和睦家庭等创建活动,以基层平安促进全社会平安。力争到2015年年底,全省80%以上的村、社区达到平安创建标准。

6.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化引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平安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强化信息综合,加强深度应用,提升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

(二)有效控制严重刑事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力争不发生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事件、极端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刑事治安案(事)件、公共安全事故、政法干警违法违纪案件[24]

1.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排查化解

一是着力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办好民生事业,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认真解决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突出民生问题,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的前置条件和必经程序,防止和避免因决策失误、工作不当造成不稳定问题。二是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完善工作制度机制,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化解、处置机制,落实动态排查、分级调处、挂牌督办、领导包案等制度。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社会法庭、行业协会、群众自治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大力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机制。三是畅通群众信访诉求渠道。省、市、县、乡全部建立24小时电话接访制度,省、市、县实行受理网上信访制度,全省实行群众信访件邮递免费绿色通道,让群众随时随地便利地表达诉求。坚持市级领导定期接访、县乡领导每日接访制度,重视解决初信初访,落实首办责任制,坚持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定期下访,为解决群众诉求提供方便。把法治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努力实现定纷止争。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积极预防、妥善处置大规模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加强舆论引导,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2.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25]

一是持续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不断深化反邪教工作,依法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命案攻坚、打击“两抢一盗”、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等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深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二是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全面推进社会面治安防控网、村(社区)治安防控网、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重点要害部位和特种行业以及公共复杂场所治安管控网、治安防控区域协作网“五网”建设。实施村(社区)警务机制,充分发挥驻村(社区)民警维护治安、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健全村(社区)警务与村(居)民自治相结合的治安防范体系。加快实施以视频监控为主的城乡技防体系建设规划,推动视频监控设施升级改造、联网运行、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实现社会面管控的可视化、精细化、动态化。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积极发展保安服务业,探索治安防范承包、治安保险等多种形式的治安防范模式。三是加强和创新重点领域社会管理。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广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模式,在全省逐步实行居住证“一证通”制度,解决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就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健全弱势群体的救助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社会闲散人员、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患者等人群的服务管理,防止因失控漏管而危害社会。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管理,强化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严防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依法、果断、正确应对处置能力。

(三)平安建设综合绩效位居全国前列,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社会安全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持续巩固[26]

1.扎实推进法治德治建设

一是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平安建设。推进科学立法,健全地方法规体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建立行政执法效能考评、问责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执法司法权力运行体系,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建立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深化执法司法公开,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深化法治创建,开展多行业、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提高全社会法治化治理水平。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普及教育,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公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建立法律援助机制,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创新星级文明户评比等道德建设和文明创建载体,在全社会开展做文明人、办文明事活动,提高全民文明素养,使社会成员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形成知荣辱、明善恶、重品行、守规矩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有效的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努力营造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氛围。完善行业规范、社团章程、社区公约、村规民约,发挥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平安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平安建设工作,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完善见义勇为表彰奖励、医疗救治、抚恤安置等机制,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平安建设。

2.强化改革创新

统筹当前与长远,坚持先易后难,分清轻重缓急,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理念、制度、体制、机制、方法创新,着力破解制约平安河南建设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注重发现、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善于总结规律特点,善于将基层的成熟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形成平安河南建设长效机制。[27]

二、平安河南建设的要求

(一)增强社会矛盾化解能力

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更加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更加健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大规模集体上访、赴京到省、越级上访、重复上访进一步减少,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28]

(二)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初步形成,依法管理、有序管理的机制基本建立,社会管理更加有效,公共服务更加到位,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管理案(事)件。

(三)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突出治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严重刑事犯罪和多发性犯罪得到有效遏制,刑事案件发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破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刑事治安案件。

(四)巩固安全防线

对敌斗争和反恐怖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以及“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案件和暴力恐怖事件。[29]

(五)加强依法治省工作

依法治省工作不断深入,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加快,司法保障更加有力,执法监督机制更加完善,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和执法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执法公信力进一步增强,涉法涉诉信访明显下降,人民群众对法治环境满意度逐步提升,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执法人员违法违纪案件。[30]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150页。

[2]2014年2月8日,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同志在河南省委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李宏伟:《济源平安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对策建议》,载《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4》,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08页。

[4]李宏伟:《济源平安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对策建议》,载《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4》,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10页。

[5]张玮著:《平安建设与社会治安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

[6]张玮著:《平安建设与社会治安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4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4页。

[8]张玮著:《平安建设与社会治安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5-127页。

[9]同上,第15页。

[10]阵泽伟:《高层布局平安建设》,载《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19期。

[1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载《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

[12]同上。

[13]张玮著:《平安建设与社会治安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14]张玮著:《平安建设与社会治安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15]河南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平安河南建设的实践与对策建议》,载《河南法治蓝皮书(2014)》,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16]河南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平安河南建设的实践与对策建议》,载《河南法治蓝皮书(2014)》,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17]张玮著:《平安建设与社会治安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页。

[18]张玮著:《平安建设与社会治安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

[19]张玮著:《平安建设与社会治安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页。

[20]同上,第66页。

[21]张玮著:《平安建设与社会治安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

[22]参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平安河南建设的若干意见》。

[23]参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平安河南建设的若干意见》。

[24]同上。

[25]参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平安河南建设的若干意见》。

[26]参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平安河南建设的若干意见》。

[27]参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平安河南建设的若干意见》。

[28]参见《平安河南建设纲要(2011-2015年)》。

[29]同上。

[30]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