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文化本质论:基于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形成与发展时期:发展奠基,助力全国(1949~1957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数年间,党在东北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恢复和建设工作,一方面利用原有日伪与国民党时期的工业基础,一方面开展经济建设委员会相关政策建设活动与新纪录运动,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奠定了重要基础,工业建设初见规模。劳动人民参与建设的热情高涨,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号召性的劳动模范,这成为之后“一五”计划等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发展

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历史悠久,“闯关东”打破了东北地区与关内的隔绝局面,东北地区开始与近代文明接轨。奉系军阀时期军阀对东北进行过短期建设。沦陷时期东北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当时的工业建设主要以掠夺资源为目的,为日寇侵华战争服务。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接管了东北地区的鞍钢等重要工厂,进行改组并着手恢复生产,对工业进行了部分修复,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就对工业问题予以高度重视,1944年毛泽东在一次招待会上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2]“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3]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又在报告中强调:现在我们的基础是不巩固的,因为我们根据地在经济上还是手工业,没有大工业,没有重工业,在地域上也没有连成一片。如果我们把现在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毛泽东的论断合理分析了当时东北的具体地位,指出了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对全国经济的重大影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展的一系列大规模建设东北的政策举措奠定了理论基础。

党的七大之后,党和国家开始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其间经历了一系列曲折与斗争。1945年8月,国民党政府意图独自接收东北,向中共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下达了原地驻防的命令。毛泽东当即下达指令,在日军尚未投降之前果断抢占东北。中共中央于1945年9月下旬做出了战略重心由南向北转移的重大决策部署。1945年12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给东北局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指示提出把整个工作的重心转到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上来,这进一步明确了东北地区的重要性,预见到了东北斗争的艰苦性,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任务是在距离国民党占领区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发动群众,逐步积蓄力量,准备在将来转入反攻。中共中央的方针随后得以有效实施,取得了解放东北的伟大胜利。同时,苏联军队进入东北以后,党中央认识到东北地区的发展需要来自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因此较早地同苏联展开会谈,谋求合作,希望能够在东北地区建设工业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亲自前往苏联进行谈判,苏联同意为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持。东北全境解放以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提出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建设是东北全党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工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通过东北财经委员会召开的东北财经会议以及其颁布的《东北解放区一九四八年经济建设计划大纲》等相关文件政策的落实,东北地区的工业发生了多方面变化。东北地区的经济工作着重于恢复和发展生产,从农业来看,伴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工业上则主抓军队工业,以东北工业支援解放战争。在这一过程中,分散的工业都被收归国有,实现了统一管理,在中国较早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宏观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厂矿企业也较早地起步谋求工业化,对科学管理制度、先进生产方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公有制经济获得支持,而私营工业也获得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空间,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的一系列恢复与兴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旧社会到新中国的转变,使广大劳动者切身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劳动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劳动的意义是为了自己乃至为了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与旧社会为剥削者劳动有着根本的区别,因而广大劳动者的工作热情被激发,都积极投身到东北地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刻苦钻研,实现技术突破,提升自我。劳动者积极提高个人素质,无私奉献,东北地区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劳模,他们带动了劳动者整体劳动观念的转变,为劳动生产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带动更多的劳动者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生产竞赛当中,为辽宁省后续大规模工业建设营造了浓厚热烈的生产劳动氛围。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恢复与发展

1949年,东北地区国民经济计划制定完成,这是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区的第一个国民经济计划,也是即将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计划。在各方面支持和努力下,1949年东北各项工业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这一年主要产品产量计划执行的结果是:生铁172500吨,完成183.5%;平炉钢锭100933吨,完成128.4%;电炉钢锭6684吨,完成157%;电铜1875吨,完成125%;电铝2062吨,完成103%;原煤11242805吨,完成124%。[4]

同时,“新纪录运动”兴起。“新纪录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东北工业部领导的群众性反浪费斗争。1949年,东北工业部在对所属煤矿、机械、电业等8个管理局,鞍钢、本钢和抚顺矿务局进行生产检查之后,针对存在的国家资产浪费问题,决定开展一场群众性的反浪费斗争。“在群众性的反浪费斗争已经展开之后,要深入这个斗争,做到积极地具体地克服生产中的浪费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开展群众性的创造新纪录运动。”1949年10月,东北工业部发布《关于开展群众性创造生产新纪录的决定》,明确提出:“工业部在总结了机械厂最近创造生产新纪录的经验后,认为我们所有的厂矿应该把这一经验发挥与扩大”,“把它形成为一个‘普遍创造生产新纪录的群众运动’”。1949年10月10日,东北工业部在沈阳召开新纪录运动动员大会,时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李富春出席大会并作了报告。

在工业基地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活劳动在东北地区基层一线的劳动者也以极大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当中。此时的劳动者已经认识到,劳动已不再是之前的奴役劳动、强迫劳动,现在的劳动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广大劳动者自觉主动地以“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展现出新时期劳动者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一精神状态的典型表现就是“新纪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广大职工在“新纪录运动”中提高了个人的觉悟,改变了过去消极的劳动观,工作热情明显增强,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创新纪录已由个人行为发展成集体行动,如当时出现了“马恒昌小组”“赵国有工部”等。[5]在这样的劳动环境下,人人争先进,人人做劳模,一时间东北地区优秀事迹频传,先进人物涌现,成为当时的劳动者竞相学习的榜样。广大劳动模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他们立足于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改革旧有的生产方式,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工人中涌现出的劳模具有平民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与学习,在社会上充分发挥了模范典型作用与先锋带头作用。广大劳动者自发地向劳动模范学习,从学习他们的行为开始,进而转向深层次的学习。劳动模范在这一过程中广泛动员群众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东北人民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毅力与气魄面对重建工业基地的考验与挑战,在工业基地的发展过程中担当了主力,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不仅推动了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同时助力了全国的工业化建设发展。

三 “一五”计划的加速推进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期间,辽宁省以劳动模范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动者,集中全力搞建设,极大地促进了辽宁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推进。在政策支持下,东北地区对外交流扩大,在苏联的援建下展开了“一五”计划建设。党和国家积极推动中苏合作,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一系列协议,并在“一五”计划期间加大对东北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使东北地区在短短几年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中国156个项目,其中辽宁省24项、吉林省11项、黑龙江省22项,共计57项。[6]

在“一五”计划时期,东北丰厚的自然资源得以广泛开发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得以恢复、发展。作为首先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国家在接受苏联援建的同时动员全国力量,在此进行了一系列的配套建设。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三大化”、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等援建项目在“一五”计划期间得以迅速发展,重工业比重快速增加。以辽宁省为例,1949年重工业产值在轻重工业产值构成中占比39.5%,在三年恢复期之后,1952年占比已过半,达到57.8%,到1956年,已达到72.4%。[7]“一五”计划期间,辽宁省顺利完成了以鞍钢为中心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任务,工业基础大大增强,形成了以鞍山、本溪的钢铁工业,抚顺、阜新的煤炭工业,沈阳、旅大的机械工业和抚顺、锦西、旅大的石油、化学工业等几个基点为中心的工业网。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一五”计划的实施与胜利完成,使东北地区本身的国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中央的重点建设下,东北工业基地拥有了相当强大的钢铁、机械、电力、煤炭、化工等工业,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这一时期,广大劳动者积极配合、相互协作,以群体的方式在生产线上发挥作用。劳动模范与先进生产者自发地团结起来,同时动员和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投身于群众性的技术协作活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相互交流,主动要求自我提高,努力学习新知识。很多劳动模范积极引导广大生产者,如劳动模范常永芬开办“常永芬技术学校”,在自己不断钻研的同时,将新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实现了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在广大群众中推广了先进经验,推动了技术革新。劳动模范不再是以个人的形象出现,而是以群体的方式在发挥作用。

“一五”计划建设期间,东北的工业结构实现了由原有的以农业为主到强调发展重工业的重心转移,同时在重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偏重于资源导向型工业,如辽宁的鞍钢、黑龙江的大庆油田等建设成果。这一现象的形成首先是受到国家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这一阶段东北地区首先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资源聚集,集中全国之力重点发展,而后再反哺全国,这奠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格局。另外“一五”计划时期的国际局势复杂,东北地区受到苏联援助较多,发展建设带有浓厚的苏联色彩。在“一化三改”的大势下,东北地区成为全国工业发展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