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1978~2018)](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92/26321892/b_26321892.jpg)
第一节 河北省生态环境概况
河北省,位于东经113°27′~ 119°50′,北纬36°05′~ 42°40′。[1]河北,因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简称冀。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兼跨内蒙古高原东部,在首都北京及直辖市天津的周围。西倚太行山与山西交界,南与河南省、东南与山东省毗连,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东北与辽宁省为邻。河北省地域十分广阔,南北最大距离为750公里,东西最大距离为650公里,总面积为187693平方公里。[2]
河北省地处中纬度沿海与内陆交接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高原、山地和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呈半环状逐级下降。高原分布于河北、山西北部,系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俗称“坝上高原”,其面积约为1.60万平方公里,占河北省总面积的8.5%。坝上高原地势具有南高北低的特点,平均海拔1200~1500米,南部坝缘多超过1500米。山地主要由绵延于境内的太行山和燕山两大山脉组成,面积约为6.55万平方公里,占河北省总面积的35%。太行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太行山山区是河北省海河流域的上游,也是广阔河北平原的天然屏障。燕山广泛分布于河北省北部,在河北称冀北山地。燕山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海拔多在1300~1500米,相对高度多在500~800米。丘陵主要分布于太行山东麓和燕山南麓,面积约为0.77万平方公里,占河北省总面积的4.1%。河北省的丘陵地区,山势较缓,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全省盆地总面积约为1.70万平方公里,占河北省总面积的9.0%。河北平原系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海河流域贯穿全境,主要由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组成,分布于中部及东南部地带,面积约为8.16万平方公里,占河北省总面积的43.4%。[3]
河北省现辖石家庄、唐山、邯郸、秦皇岛、保定、张家口、承德、廊坊、沧州、衡水、邢台11个地级市,省会为石家庄。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35964.0亿元,年末全省常住总人口为7519.52万人。[4]2017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9.8∶48.4∶41.8。[5]
一 自然资源概况
河北省内环京津、东临渤海,是全国唯一兼有海滨、湖泊、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生态功能区多种多样,地貌与生态特征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土地、矿产和海洋等资源。[6]
(一)水资源
资源性缺水是河北省的基本省情水情。近十年来,全省生产生活年均用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年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150亿立方米,缺水50多亿立方米,如果考虑生态环境用水,年缺水量为100多亿立方米。[7]
河北省多年平均[8](1956~2000年)降水量为531.7毫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306.69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9]《2016年河北省水资源公报》显示:2016年河北省水资源总量为208.31亿立方米,2016年人均及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79立方米和217立方米,[10]二者仍然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7。河北省不仅降水量少,而且降水量各地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多水年份与少水年份降水量悬殊。降水量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6~9月份。[11]
根据2004年的《河北省水资源评价》,全省45年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20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64.0毫米。其中,山区为10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89.1毫米;平原为18.1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4.8毫米。山区平水年、偏干旱年、干旱年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87.7亿立方米、61.2亿立方米和41.8亿立方米;平原区地表水资源量相应的分别为13.7亿立方米、6.62亿立方米和1.54亿立方米。[12]
河北省在水资源与水环境质量方面受到水资源严重短缺与严重污染的双重制约。河北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省份,为了发展经济和满足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长期以来,河北省一直过度利用地表水资源,严重超采地下水资源,水资源数量明显减少,质量明显下降。据1956~2000年系列分析,现状条件下,全省地表水资源量为120亿立方米,比1956~1979年(167亿立方米)系列减少47亿立方米,比1956~1984年系列减少32亿立方米,减少幅度分别达28.1%与21.1%。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1)降水量的减少。1956~2000年系列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比1956~1979年与1956~1984年系列减少3.5%和1.7%,降水量的减少,使地表产流量相应有所减少。[13](2)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的影响。近四十年来,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和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急剧增加,改变了流域的自然形态与水文变化规律,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造成地表水资源的减少。
2016年,河北省地表水资源量为105.94亿立方米,[14]全国地表水资源量为31273.9亿立方米,[15]河北省仅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0.3387%;河北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54.71亿立方米,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为8854.8亿立方米,河北省仅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1.7471%;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重复计算量,河北省水资源总量为208.31亿立方米,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立方米,河北省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0.6416%。[16]2016年末全省常住总人口为7470.05万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78.86立方米。[17]
(二)土地资源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河北省于2007年7月1日启动了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利用三年的时间,查清了标准时点2009年12月31日全省土地的地类、面积、权属,并建立了省、市、县土地调查基础数据库。其调查显示:全省土地总面积为188544.71平方公里。按权属性质划分,国有土地为20991.65平方公里,集体土地为167553.06平方公里。按三大类划分,农用地为19752.65万亩,建设用地为3016.50万亩,未利用地为5512.55万亩。按八大类划分,耕地为9842.03万亩,园地为1309.51万亩,林地为6948.02万亩,草地为4220.49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2628.78万亩,交通运输用地为588.70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为1326.85万亩,其他土地为1417.32万亩。[18]
截至2016年末,河北省共有农用地1306.92万公顷,其中耕地为652.05万公顷,园地为83.44万公顷,林地为459.90万公顷,牧草地为40.13万公顷,建设用地为221.89万公顷,含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191.80万公顷。2016年,全省因建设占用、灾毁、农业结构调查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为2.19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为1.69万公顷。[19]
(三)湿地资源
河北省湿地资源相对丰富,据全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统计,“湿地总面积94.19万公顷,湿地率为5.02%。其中,天然湿地69.46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73.74%;人工湿地24.73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26.26%”。[20]河北省湿地类型多样,但各湿地面积一般比较小、分布广泛但比较零散,集中分布在沿海、坝上和平原地区,广大山区只有零星分布。[21]据全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统计,湿地斑块面积小于100公顷的有2834块,占湿地斑块总数的69%。[22]
(四)海洋资源
河北省海岸线长487公里,海岸带总面积11379.8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756.38平方公里,潮间带面积1167.9平方公里,浅海面积6455.6平方公里)。有海岛132个,岛岸线长199公里,海岛面积8.43平方公里。河北省沿海地区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全国五个重点海洋开发区之一,海洋生物、港口、原盐、石油、旅游等海洋资源丰富,气候环境适宜,海洋灾害少,是发展海水养殖、盐和盐化工、港口运输、滨海旅游等产业的优良地带,适合进行各种形式的综合开发,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目前主要海洋产业是水产、交通运输、修造船、原盐、盐化工、石油和旅游。[23]
(五)矿产资源
截至2017年底,河北省已发现矿产130种,其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04种,无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26种。列入《2017年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72种,较上年新增铟矿、砖瓦用砂岩2个矿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23种、非金属矿产48种;未列入《2017年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32种。在河北省主要矿产资源中,煤保有资源储量229.92亿吨,居全国第12位;铁矿保有资源储量94.72亿吨,居全国第3位;钼矿保有资源储量82.32万吨,居全国第10位;金矿保有资源储量261.34吨,居全国第17位;冶金用白云岩保有资源储量12.63亿吨,居全国第5位;水泥用灰岩保有资源储量55.83亿吨,居全国第12位。[24]河北省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产资源赋存特点可简单概括为:矿产种类较多、资源储量丰富,矿产地分布相对集中,但小型矿床多、大型矿床少,非金属矿产多、金属矿产少,贫矿多、富矿少。
(六)生物多样性
2009年,河北省有高等植物204科940属280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黄檗、水曲柳、珊瑚菜等6种。全省有陆生脊椎动物53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鸟类400余种,兽类90余种,两栖爬行类30多种。受到保护的野生动物46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7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3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6种。[25]到2009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25%。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0226万立方米。河北省人均有林地面积0.0487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人均活立木蓄积为1.28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26]
二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大气污染严重
近几年,河北省的11个设区市在74个城市(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地级城市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74个城市)[27]空气质量排名中,总有6个以上的城市排在后10位。环保部于2014年5月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是邢台、石家庄、邯郸、唐山、保定、济南、衡水、西安、廊坊和郑州,[28]河北省占7席,且位列较差的前5位城市均属河北省。环保部于2015年5月发布的《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4年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10个城市(从第74名到第65名,下同)中,河北省占了7席,分别是保定、邢台、石家庄、唐山、邯郸、衡水、廊坊。[29]环保部于2016年5月发布的《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10个城市为保定、邢台、衡水、唐山、郑州、济南、邯郸、石家庄、廊坊和沈阳,[30]河北省占了7席。2017年6月,环保部发布的《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按照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2016年74个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10个城市依次是衡水、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唐山、郑州、西安、济南和太原,[31]河北省占了6席。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7年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10个城市依次是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唐山、太原、西安、衡水、郑州和济南,[32]河北省仍占6席,且最后5名(从第74名到第70名)全是河北的。概括地说,2013~2017年,各年度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10个城市中,河北省至少占6席,且在2013年、2014年、2016年和2017年四个年度中,位列环境质量较差的前5位的城市均属河北省。
《2016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6年,河北省11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优于二级的优良天数平均为207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6.6%,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7天。重度污染以上天数平均为33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0%,与上年相比减少了3天。全省11个设区市中,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三个设区市的优良天数在270天以上,其余各设区市全年优良天数在130~208天。[33]2016年,全省11个设区市超标天数中,以细颗粒物(PM2.5,下同)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下同)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居多,颗粒物仍然是河北省的主要污染物。2016年,全省细颗粒物年均值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了9.1%;全省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浓度为123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了9.6%。[34]
《2017年河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7年,河北省11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优于二级的优良天数平均为202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5.3%,重度污染以上天数平均为2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0%。张家口、承德两个设区市的优良天数在280天以上,秦皇岛市的优良天数为268天,其余各设区市全年优良天数在142~214天。[35]2017年,全省11个设区市超标天数中,各市以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居多,其日均值全省平均达标率分别为73.2%和76.7%,颗粒物仍然是河北省的主要污染物。全省细颗粒物年均值浓度为65微克/立方米,完成目标。沧州、邯郸年均值浓度高于目标浓度,未完成目标,其他各市均完成目标。[36]
(二)水污染严重
在河流水质方面:河北省的八大水系(2016年新增辽河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八大水系中Ⅰ~Ⅲ类水质比例为50.95%,Ⅳ类水质比例为8.18%,Ⅴ类水质比例为8.80%,劣Ⅴ类水质比例为32.07%。全省八大水系的氨氮浓度均值与上年相比下降了32.3%,化学需氧量浓度均值与上年相比升高了2.6%。[37]
《2016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6全省河流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八大水系中,子牙河水系、北三河水系和黑龙港运东水系为重度污染,大清河水系和漳卫南运河水系为中度污染,辽河水系、滦河水系水质良好,永定河水系为优。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38]
《2016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6年河北省实际监测199个地表水监测点位,其中河流监测159个断面,湖库淀监测40个点位。199个点位中,达到或好于Ⅲ类的水质断面占54.27%,同比降低1.6个百分点;Ⅳ类水质断面占9.55%,同比降低3.3个百分点;Ⅴ类水质断面占9.04%,同比升高2.3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占27.14%,同比升高2.56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其断面超标率分别为41.2%、33.7%、32.2%。[39]
《2017年河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7年全省2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点位中,实际监测199个点位,其中河流监测158个断面,湖库淀监测41个点位。199个点位中,达到或好于Ⅲ类的水质断面占52.26%,同比降低2.01个百分点;Ⅳ类水质断面占16.08%,同比升高6.53个百分点;Ⅴ类水质断面占7.04%,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劣Ⅴ类占24.62%,同比降低2.52个百分点。根据环保部的复核结果,河北省列入国家考核的74个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中,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目标比例为45.9%,达到目标要求;劣Ⅴ类水体控制目标比例为39.2%,实际为33.8%,达到目标要求。环保部考核河北省2017年水污染防治工作为“良好”等次,实现了多年来未能实现的“提档升级”。[40]
《2017年河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7年河北省河流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其中,Ⅰ~Ⅲ类水质比例为48.10%,比2016年降低2.85个百分点;Ⅳ类水质比例为15.82%,比2016年升高7.64个百分点;Ⅴ类水质比例为6.33%,比2016年降低2.47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为29.75%,比2016年降低2.32个百分点。[41]2017年全省河流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总磷,超标率分别为44.3%、39.9%和36.1%。[42]
河北省在水污染严重的同时,还存在长期大量超采地下水的问题。《河北省保障水安全实施纲要》数据显示,河北省年均超采地下水量59.6亿立方米,累计超采量达1500亿立方米,超采区总面积为6.7万平方公里,占平原区面积的91%。[43]
(三)土壤污染日趋严重
河北省土壤污染日趋严重。污水灌溉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1999年河北省利用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为115240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78%,造成废耕面积达240公顷。[44]2006年全省污水灌溉面积为65380.37公顷,废耕面积92公顷。据农业部门内部统计,2006年全省农业污染事故有56起,污染耕地面积2583公顷,造成农产品损失6530.5吨,损失金额达662.08万元。[45]
2015年全省有576.75万亩农田处在工矿企业区周边、大中城市郊区和污灌区等外源污染风险区域,约占农田总面积的6%,全省达到三级标准的土壤污染面积有252平方公里。[46]
(四)农村环境污染加剧
河北省农药、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污水灌溉、地膜覆盖等对环境的污染逐渐增加。由此造成土壤板结、土质恶化、肥效下降和农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河北省化肥使用量连年增加。1988年平均亩施量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10多倍,1988年与1978年相比也增加两倍多。[47]1990年全省使用化肥145万吨,1997年增加到262.4万吨,平均每年增加16.7%;1990年全年使用农药4万吨,1997年增加到7.3万吨,平均每年增加0.47万吨。[48]2002年全省施用化肥总量(折纯)为278.8万吨,农药使用量(折纯)为7.5万吨,地膜使用量为4.1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610.4千公顷。据农业部门内部统计,2002年受农药化肥污染的耕地面积达1684.9公顷,造成农产品损失金额达290.8万元。[49]2012年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为6302370公顷,产量3246.6万吨。2012年全省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为329.33万吨;农药使用量为8.48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12.69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为68248吨,地膜覆盖面积达1159060公顷。与2011年相比,全省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量呈上升趋势。[50]
河北省农村的环境污染主要面临四个问题:一是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加剧了面源污染;二是畜禽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三是环保设施滞后,加剧了环境污染;四是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另外,河北省的“环京津贫困带”也是河北省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绕不开的难题。“环京津贫困带”面临生态与生活的双重贫困并受到双重制约。恶劣的生态环境条件加剧了生活贫困,生活贫困又制约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环京津贫困带”的存在及其环境恶化,已经造成了京津冀区域环境恶化、河湖干枯断流、湿地山泉消失、水土流失加剧、地表水源污染、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森林被破坏和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导致京津冀北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威胁环京津冀北地区城市供水安全并阻碍着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51]
(五)土地荒漠化加重
2006年,河北省全面启动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区域气候与土地利用差异显著,土地生态环境脆弱,沙化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5%,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山区土地总面积的55.45%,草场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3%,土地盐碱、污染等问题都比较突出。[52]
2007年,全省需进一步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有5.4万平方公里左右,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沙区总面积达4660万亩,沙化面积有2565万亩,其中亟待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有1510万亩。全省有5%的耕地遭受工业“三废”的污染。由于过度放牧,每年有20万亩草场退化,现有草场退化面积达3200万亩,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43.4%。[53]
人们的滥垦和过度放牧等问题导致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进而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退化和浪费,加剧了农业用地、城市和工业用地的需求矛盾。2013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28%,水土流失面积为4.7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流失量为1亿吨。[54]截至2014年,全省沙化土地面积为2103404.5公顷,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020822.1公顷。在沙化土地中,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为1900061.9公顷、191684.1公顷、11504.7公顷和153.8公顷。截至2014年,在全省荒漠化土地中,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1490385.6公顷、491554.9公顷、38794.7公顷和86.9公顷。[55]
(六)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近十年来,河北省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5万多公顷。同时,河北省的湿地保护还面临水源补给严重不足、保护与利用矛盾凸显、湿地成为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承泄区、监测体系建设滞后、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据全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统计,河北省湿地保护率为38%,低于全国43.51%的湿地保护率,保护率亟待提高。[56]
总之,目前河北省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水、土、大气三大污染突出。一是大气污染呈复合型污染,雾霾出现时间长,重复次数多,11个设区市中,每年有6个以上的城市居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后十个城市之中。二是水污染严重。2016年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的水质断面仅占54.27%,全省河流和八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57]三是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四是农村环境污染加重,且治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