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精准扶贫理论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各国政府致力解决的问题。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国土面积大,受自然灾害、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贫困问题一直存在。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部分落后地区贫困问题长期存在,扶贫开发是我国党和政府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历史任务。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坚持扶贫工作,致力于全民小康的中国梦。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和农村的活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产品价格逐渐放开,乡镇企业发展快速,农民温饱问题得到改善。国家“七五”到“八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拨出专项资金,扶持国家级和省区级的贫困县,通过发展经济来缓解和消除贫困。“九五”期间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扶贫同步开展,依托项目、采用区域瞄准方式进行开发式扶贫。21世纪初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贫困地区改善其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促使收入增加,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经历了制度性扶贫—开发性扶贫—精准扶贫的转变过程,政策越来越好,措施越来越得当,目标越来越接近。
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绝大部分贫困地区人民基本温饱问题得以解决。虽然,我国政府在扶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的扶贫工作仍然存在着问题,影响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绝大部分贫困人口仍集中在农村地区,而贫困状况也呈现出许多新特征。[35]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实现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6]
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其核心理念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2015年,习近平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扶贫理论有很深刻的政治内涵,包括执政党执政能力,政府职能与公信力,政治稳定与民主发展,国家治理与民族繁荣等内涵。中央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全面小康,体现了执政党的能力、责任与职能特征,充分挖掘了体制内的资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和体制优势,充分展示国家的治理能力。
精准扶贫涉及公平问题,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解决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实现人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基本要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全国人民共同享受时代发展的成就,共同实现中国梦。
精准扶贫,首先要精确识别,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识别贫困居民,脱真贫。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具体做法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组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程序透明,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精准扶贫的关键是精确帮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确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因户施策,一户一策或多策,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厘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建档立卡户信息管理精确,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系统中,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最需要扶持的群众、帮扶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该被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是阳光操作管理。按照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带电“高压线”,治理资金“跑冒滴漏”问题。同时,还应引入第三方监督,严格扶贫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用准用足,不致“张冠李戴”。
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扶贫事权管理有序。对扶贫工作,目前省、市、县三级分工明确,省、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扶贫资金和项目监管,扶贫项目审批管理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各级政府都按照自身事权推进工作。各部门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资金,确保精准扶贫,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通过扶贫信息系统的动态管理、数据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建立扶贫项目库、扶贫专家库,通过实时监控和对讲技术,让贫困户与专家视频通话,随时接受专家指导,使帮扶措施和帮扶项目真正有效地执行下去,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
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其生成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目前,在精准扶贫思想的内容中,精准化理念是核心要义,分批分类理念是基础工具,精神脱贫理念是战略重点。推动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一是要设计精准扶贫工作流程的科学机制,大致包括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个环节。二是要出台一系列完整的保障精准扶贫工作实施的政策,涉及金融支持、社会救助、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公共政策。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应当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
总之,要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实践,也是我党兑现带领全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