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碳排放:劳动供给与消费模式的影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问题的提出

2015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上,中国政府做出“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的承诺,积极推动大会达成《巴黎协定》。2017年6月,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使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保证我国在社会经济现代化稳步推进、国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前提下,协调发展与环境、长期与短期、整体与局部等方面的利益冲突,信守承诺,走出一条高能效、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初步测算,19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增长了近6倍,经济总产出增长了70多倍,同期化石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增长了20多倍(Jiang & Hardee,2009)。作为能源生产与消费活动的主体,人口总量的变动无疑是影响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了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城乡分布、家庭户规模以及劳动力的产业分布等)的变动,都会通过经济系统的运行对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产生影响(Jiang & Hardee,2009;Zhu & Peng,2012;O’Neill et al.,2012;Hayes & Adamo,2014;Zhu & Wei,2015)。

迄今为止,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一些研究认为老龄化对碳排放量变动几乎没有影响(如Cramer,1998;Kronenberg,2009;Hamza & Gilroy,2011);另有一些研究表明老龄化导致碳排放增加(如Dalton et al.,2008;Zagheni,2011;Menz & Welsch,2012;Hassan & Salim,2015)。这些看上去似乎相互矛盾的结论既可能与研究对象所处区域与时期、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不同年龄人口劳动参与水平、受教育水平/技能等的不同有关,也可能与所采用的分析模型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有关。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发展的转折时期: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从年轻人社会向老年人社会转变,从习惯依附于土地的社会向有更多人口流动的社会转变(Peng,2011)。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及比重已先后于2011年、2012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老龄化背景下居民消费模式的变迁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新的需求;人口的乡-城流动使得人口老龄化呈现“城乡倒挂”的特征,并影响着劳动力的产业分布。从世界范围看,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人口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变动特征与发展趋势(UNPD,2017)。各主要经济体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必然会对其劳动力供给模式、居民消费模式、产业结构以及国际贸易结构等产生影响,相应地,通过能源消费量、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的变动影响碳排放。

在中国及全球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全球气候治理面临严峻形势的背景下,以下问题亟须得到解答:

(1)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有怎样的影响?影响的机制是怎样的?其净效应如何测度?

(2)我国人口结构变动通过经济系统影响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的未来趋势是怎样的?对于我国的节能减排,人口老龄化在其中产生何种程度的净影响?

(3)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将对未来世界碳排放格局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如何?需要怎样的政策应对?

为了有效回应上述问题,本书将运用多种测度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影响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及全球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能源环境效应进行定量研究,以期弥补现有研究的缺憾,丰富对人口与经济及能源环境关系的科学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