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学前教育发展方向
截至2013年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近几年,教育经费大幅增加,学前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逐渐得到扭转。从各级教育财政性经费的增长情况来看,学前教育年均增长速度最快,提高幅度最大。从2008年的133亿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748亿元,增长了近5倍,年均增幅49%,远高于义务教育、普通本科、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所占比重的提高幅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累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政策倾斜发生了一些变化,针对民办园、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政府投入、幼儿园乱收费、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幼儿教师的地位待遇等都做了重要的政策调整,这无疑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也为进一步发展学前教育奠定了基础,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在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改革学前教育财政体制
第一,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力度。同时拓宽经费筹集渠道,形成政府和社会投入并重的经费来源机制和筹资机制。形成政府担当资金来源主力,社会资金和家长缴费补充的格局。政府要参与、鼓励和引导社会筹资。
第二,对幼儿园进行归类调整,将各类公办幼儿园都划归地方教育部门,按地区划片由地方教育部门监督管理。实行幼儿教育“地方负责,上级支持和指导”的管理体制。
第三,建立各级教育和财政部门相互沟通的财政投入机制。使幼儿教育经费可以自由流动、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不同级别的教育和财政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系的幼儿教育财政投入网络。
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就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提出了“预算有科目、新增有倾斜、支出有比例、拨款有标准、资助有制度”的“五有”要求。
2011年《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提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地方为主,中央奖补;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立足长远,创新机制”的四条原则,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完善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二)改革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提,需要政府进一步明确权责,完善机构和人员配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与监督机制,以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学前教育机构,积极扶持民办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不断消除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政策歧视,进一步强调民办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等诸多方面与公办园具有同等地位。
幼儿园的建设应当适当与社区结合,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是解决城镇“入园难”的关键。在这方面,着重强调了四点:一是补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城镇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二是同步建。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三是强制建。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四是建后统筹使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保证面向小区适龄儿童提供方便就近的普惠性服务。
这些依赖于明确政府内部权责划分,以县(区)管理为主,加强中央、省级政府的主导与统筹。中央与省级政府主导和统筹学前教育工作,制定学前教育发展战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地方政府”是“入园难”的责任方,必须通过扭转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责任的落实,切实解决“入园难”的问题。
(三)提高师资专业素养,保障教师权益
发展学前教育,热爱教育事业、业务精良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从规划设计上来看,主要措施有以下四个方面:
(1)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按照规定的配备标准对公办幼儿园进行核编,逐步配齐。
(2)完善工资、职称等方面的待遇。构建完整的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和幼儿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机制,切实维护教师权益。
(3)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按照社会保障改革的政策和方向,完善幼儿园教职工社会保障办法,解决后顾之忧。
(4)加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培训,提高幼儿教育师资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这将成为学前教育教师发展的有效突破口。具体包括:完善国家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将学前教育教师纳入教师资质管理系统,保证其与小学教师享受同等的权利。完善教师培育和入职后教师教育发展体系的建立问题,提高教师的层次水平,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规范民办园师资管理,聘用合格教师,保证基本的社会福利和保险,切实保障学前教师的合法权益。
(四)改变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
当前某些幼儿园以应试教育为主,违背儿童的成长规律,这是幼儿园教学面临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现实问题,由诸多原因构成,长期形成的文凭社会观念以及强大的高考压力助长了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需要尊重儿童心理、身体发展的基本教育规律,坚持以儿童为中心,提供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成长环境,把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引导家长来改变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目标的认识,积极鼓励家长参与。
各级教育部门也将根据《0~3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加强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监管和指导,建立覆盖各类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不断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和教育质量,对幼儿园的发展进行良性的引导,最终为个体连贯的教育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