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个国际化”具有抢抓发展机遇的内在功能
以企业、城市和人才为内容的“三个国际化”,之所以可以作为当前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因为“三个国际化”的内涵具备抢抓发展机遇的内在功能。
第一,国际化企业是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主要推手。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和其跨国公司纷纷在产业发展、技术革新等多个方面采取超前措施,利用技术优势控制市场、资源并占领价值链两端,力争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新一轮的战略主动性,如欧美日的跨国医药企业占据了全球90%的生物医药专利。利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力发展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是江苏狠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和重塑新的竞争优势的主要政策抓手。因为在国际化过程中,江苏的企业可以利用我国巨大的内需吸收国外先进的高级生产要素,可以到技术人才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到成本较低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到资源丰富的地方推动合作开发,由此实现发展中的转型升级。同时,考虑到江苏是外资的集聚区,许多外资企业在中国要素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正在谋划产业转移或升级大计,因此如何引导外资企业采用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是江苏利用外向型经济优势实现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第二,国际化人才是江苏科技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与利用是决定江苏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发展进入全国前列的关键因素。江苏国际化人才战略的实施,直接支持了江苏科技创新能力连续领先于全国。目前江苏引进的千人计划人才总数约占全国的30%。苏锡常宁的高端人才创业成绩斐然,比如苏州的“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南京的“科技特别社区建设”、无锡的“530计划”、常州的“龙城英才计划”等。同时,江苏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创业计划,与江苏新兴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比如苏州高新区的纳米产业、泰州的新药研制、无锡的物联网、南京的智能电网等,这些新兴产业集聚区的代表性企业往往都是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生动案例。
第三,通过江苏的国际化城市的建设,能够实现与上海的差异化和协调定位,吸收其现代服务业的溢出效应,尤其是上海的科技、研发人才的溢出效应。城市的国际化是城市对全球先进的高级生产要素流动的开放,成为吸纳和输出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级人才要素的“节点”。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带)的形成过程中,因距离的缩短、密度的提高和分割的减少,技术外溢的障碍已经大大降低。江苏尤其是苏南的城市之所以可以与上海这一全球性城市进行频繁的、高密度的人才、信息、技术和物资交流,之所以可以通过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实现协同定位和差异化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江苏的城市国际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和水平,既可以广泛地接受来自上海的辐射,也可以独立地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目前,来自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外溢效应已经对江苏的先进制造业形成了有效支撑。据我们计算,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每增长1%,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增长达0.918%。同时上海的金融、研发、贸易等行业直接对江苏形成有效转移,有效带动了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