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中国区域人口容量潜力与生态移民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受各地人口容量的制约。农业社会自然资源条件尤其是耕地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最主要的因素。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一个地方的人口容量的计量变得更加多元和有弹性,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依然是人口容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人口更多地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如何度量各地的人口容量以及促进人口在地区间的合理分布是我国资源合理配置以及人口合理流动的重要依据,对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的迁出地选择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人口容量潜力指数的构建
首先选取决定地区人口容量的影响因子。
(一)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选取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两个指标来代表一个地区的气候状况。
2.地形因素
主要选取平均海拔高度和平原面积所占比例来表示。海拔高度对人类生存有直接影响。气温和气压都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超过一定高度人类的生存将受到威胁。海拔高的地方土层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海拔高度在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不同的地形。一般来说,平原地势低平,海拔较低,丘陵地区海拔较高,地势有一定起伏。山地和高原海拔很高。
3.自然资源
(1)水资源。选取人均水资源来表示。
(2)土地资源。主要选取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耕地面积来表示,本章选取了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占总国土面积比例和一二等耕地所占比例三个指标。
(3)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不易统一度量。本章用各省份的人均矿产资源价值作为衡量矿产资源的指标。
4.区位因素
用省会距离最近港口的距离和交通密度两个指标来表示。由于交通密度已经不完全是自然因素,因此区位因素实际上是自然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速度几个方面来衡量。
1.经济发展水平
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三个指标来表示。
2.经济结构
主要选取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表示。
3.经济增长速度
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来表示。
4.土地生产能力
选取人均粮食产量和单位国土面积粮食产量两个指标。
(三)社会因素
(1)城市人口所占比重、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用于代表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2)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学龄儿童入学率和每十万人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比例,用于代表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
(3)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每千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用于反映各地的医疗卫生水平。
(4)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用于反映各地民族构成状况和文化习俗。
(5)用平均每户住房间数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两个指标代表各地的住房状况。
(四)环境与生态因素
(1)用综合废气、废水和废弃物排放水平的排放强度指数和综合SO2和烟尘排放水平的大气污染指数来代表一个地区的环境水平。
(2)用生态脆弱指数、气候变异指数和土壤侵蚀指数来代表一个区域的生态水平。
我们运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和各省份的自然、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以上因素进行逐级回归得到九个最有影响力的因子,分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国土面积粮食产量、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每千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和人均矿产资源价值。进一步回归筛选后得到包含反映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海拔高度对数值和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三个因子的回归方程:
Y=0.08312X1-107.07lnX2-15.940X3+927.426
其中:Y为人口密度;
X1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X2为平均海拔高度;
X3为城市人口所占比重。
通过此公式计算各省份的期望人口密度,并通过与实际人口密度对比得到各省份的综合人口容量潜力指数:

二、省级人口容量潜力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公式我们计算的各省份的潜力指数如表2-1所示。从结果可以看出生态移民的重点省份内蒙古、甘肃、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人口容量潜力最低,从而可以看出这些区域未来容纳人口的潜力不大,需要减轻人口压力。新疆、西藏、青海三省区虽然人口容量潜力较高,但这三省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特征,并且是少数民族居住的牧民地区,因而其承载人口的潜力并不是很大,不仅不适于大规模开发和移民,反而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的区域。
表2-1 中国省级人口容量潜力指数(2000)


三、我国县级人口容量潜力
运用与省级同样的方法,我们对县级人口容量潜力也进行了计算。县级人口密度影响因素回归方程为
Y=0.001584X1+3.083X2-0.423X3-0.01X4-0.0282X5+1.887X6+146.642
其中,X1为单位国土面积粮食产量;
X2为城市人口所占比重;
X3为第一产业比重;
X4为人均GDP;
X5为平均海拔高度;
X6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
从县级结果来看,我国人口压力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新疆西北部、青海、甘肃和四川的部分地区,以及西南和东南沿海的部分县市。这与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区域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