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中国经济学年会创办于20世纪初的2001年,志在搭建中国经济学者交流合作的平台,提升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科研水平,推动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15年来,年会始终坚持自由开放、严谨规范的标准,追求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关注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高水平的论文,并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经济学者。中国经济学年会也成为中国经济学界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学术盛会。
一年一度的经济学年会分成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以国际化、规范化的论文方式进行学术交流,二是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探讨。在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探讨方面,中国经济学年会会根据经济发展形势选择主题,邀请著名学者或政策制定者来发表主旨演讲,深入讨论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总结,把脉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交流学术研究成果。
回顾15年来历次年会主题,“改革”一词无疑出现频率最高,尤其是2008年的第八届年会,大会的主题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闭幕式在邓小平同志的故乡四川广安举行,所有参会代表到邓小平故居缅怀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并向邓小平铜像敬献了花篮。
近年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迎难而上,进一步明确“四个全面”改革目标和战略布局,承前启后,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如何全面深入推动改革也更成为中国经济学年会关注的焦点。
2013年的第十三届经济学年会的主题是“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全面发展”,及时地以经济学视角解读和研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重大改革决策。王一江、田国强、张晓波等诸位经济学家与时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的许宪春等政策制定者,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相关改革前沿学术研究进行了探讨。甘犁教授还结合他主持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从一手调查和微观基础数据出发,梳理出不少对改革决策和政策制定有宝贵价值的结论和信息。
2014年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的主题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改革创新发展”,刘遵义、胡永泰、樊纲等多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经济学家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人民币在未来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经济增长的短期与长期问题、经济长期增长的前景、全面开放的挑战与机遇等方面对“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阐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见解。会议的学术讨论不但引发了媒体、社会及决策部门的关注,也进一步促进了围绕改革与“新常态”开展的一系列学术讨论和研究。
《改革与未来》一书正是以最近几届年会的主题演讲为主扩展而成。另外,本书还收录了部分参会嘉宾在该领域的专题文章,比如易纲教授的《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路径与逻辑》,周其仁教授的《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巫和懋教授的《人力资本投资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姚洋教授的《中国经济失去了增长动力吗?》等。在论坛演讲基础上整理的《中国未来二十年: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一文,基本上表达了我对中国改革开放及其前景的观点,也收录于本书中。
不研究经济学理论,改革没有方向;不考虑中国现状,改革不会成功。当年创办中国经济学年会,既有提升国内经济学教育科研的国际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以及在大众中普及经济学的目的;也有倡导承担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关注现实、努力推动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初衷。
非常令人欣慰的是,十五年来,国内的经济学教育和研究水平已经获得长足的进步,中国经济学者及研究机构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研究水平快速增长,同时,许多经济学概念和理论已经成为普罗大众熟知的常识。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经济和社会转型也在加速推进。比如,当年中国加入WTO时,许多人还忧心忡忡,担心中国经济受到冲击。而现在因为中国暂时没有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竟然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担忧。诸如“中等收入陷阱”这样严肃的经济学问题以及背后的改革逻辑,也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确实在全面、稳健、有力地进行——简政放权政策密集出台,价格机制改革走向纵深,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正逐步变为现实。所以我对改革开放的前景、对中国的未来满怀信心。当然,《改革与未来》一书展现的不仅是信心,而且是改革的逻辑和动力,也有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甚至还有改革需要的勇气和智慧。我们期待本书能够对读者用现代经济学来分析和理解中国改革发展有所帮助、启发。
《改革与未来》的具体策划、编校工作主要由经济金融网(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完成。该网站为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会的官方网站,关于年会的消息、资料和各高校的经济学教学研究信息由该网站发布。这里也有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相关的一手专业资讯、原创新闻,感兴趣的读者可继续浏览、关注这个网站。
我们这代人20世纪50年代出生,60年代经历“文化大革命”并开始上山下乡,70年代末赶上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基本感受、参与了新中国发展的全过程,所以对改革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世界政治经济风云不断变换,中国经济也正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经济学者有责任认真研究新的经济形势,提出新的理论和政策建议,推动中国的改革创新,为国家的繁荣进步做出我们的贡献。
最后,以刚刚辞世的杜润生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全文,并借此缅怀这位对中国改革作出巨大贡献的令人景仰的“中国农村改革之父”,那就是:“要有理想,还要跟经验结合,跟你所处的时代、跟国家的实际情况结合”。
海闻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