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忠言逆耳
皇甫德参的神思又集中在了李世民修洛阳宫这件事上,心中有着未确定的两种想法,谏还是不谏。如若谏,则性命攸关,若不谏则愧对百姓。自己上疏可能人微言轻,但他还是决定一谏。
到了书案前,头脑中思绪飘飞,不知从何下笔,只有一腔批驳的热血,霎时,他决定勇敢直谏,他蘸了蘸墨,开始写了自己对建洛阳宫的看法,大意为建洛阳宫虽有对后世之利,但天下刚定,不应再动大型徭役,如若不兴,则是明君,若兴,则为昏君。
后文的批驳更有力,完全不注意自己的退路,言语急切。皇甫德参写好后,便亲自送往长安,他直接告诉下人,不要给他做饭,一路快马加鞭。到了长安后,自己没心思闲逛,就去了太极宫,侍卫见他身着官服品级很低,就拦着不让进。
“军爷,都是为朝廷效力,怎么不能通融一下,我把这封奏书上呈皇上就走,不会妨碍军爷的。”
“你个县丞,不好好地去治理你的一县之事,到这来要见皇上,皇上这几天是不召见下级官吏的。”
皇甫德参无奈,离开了宫城,在长安的街道上,像失意的无家可归之人,但是天意所致,他很幸运地碰见了他的老朋友,皇甫德参在早年时,曾与马周有过一些交结,马周此时正骑马路过街头被皇甫德参遇见,皇甫德参大声喊到:“宾王等一下。”
宾王即是马周的字,马周正奇怪是谁唤他的字,便看见一个熟悉的面孔。马周连忙下马说:“原来是皇甫老弟。”
两人一见如故,马周找了个僻静的地方,与其详叙。
马周知道皇甫德参的意思,他对其说:“虽然有理,但你这封奏书太过放肆,陛下若知道,轻则罢官,重则杀头。”
皇甫德参叹息说:“可是民生疾苦,叫我怎能不忧,若是杀头,我作为清官,也是青史留名。”
说完,又一阵叹息。马周见他有些胆识,就说:“看来你是诚心的,我帮你一回。并且我会在陛下为你开脱,说不定你会有些运气。”
马周说完,拿好了那封奏书,皇甫德参见马周也是忠贞为民,说:“万千黎民的疾苦都系于大人此行。”
马周说:“请皇甫老弟回去吧。”
皇甫德参见状,叹息说:“治世之臣莫过于马公。”
马周受托觐见了李世民,此时李世民正在赏舞,正在兴头,听见有人来报说:“是马周来奏。”
李世民挥了挥手,说道:“让他等着。”
马周在偏殿等候,李世民久久未来,马周打开奏书一看,依然心头一震,他不知李世民会怎么办,他甚至思绪飘飞,皇甫德参会不会因此下狱。此时正是太平盛世,皇上是不愿意听有所抨击的话语,因为太平,所以对那些不赞颂太平的话就会自动抵触。马周又想到,皇上现在正在赏舞,这时是万万不能扫兴的。
李世民在欣赏过舞曲后,才记得马周的奏报,于是进了偏殿,马周在连忙跪地,李世民说:“爱卿起来吧,不必太生分。”
马周说:“皇上日理万机,应该累了吧,不如这封奏报改日我给皇上奏上。”
李世民说:“爱卿怎么变得优柔寡断了,从前的你不是这样的啊。”
马周说:“只是这封奏书,陛下是不宜看的。”马周一直在推却,而李世民却愈加好奇,说:“不妨一看。”
马周只得呈给李世民,李世民看后,一阵怒火,但他始终压着,他不相信马周会这样的大胆,他问马周:“这是谁的墨笔。”马周不敢隐瞒,一五一十说道:“中牟县丞皇甫德参。”
李世民虽然怒不可遏,但还是说:“一个小官,也犯颜直谏,马爱卿觉得如何?”
马周也不敢完全为皇甫德参开脱,只是说:“陛下以仁德治天下,虽然臣下所奏有些不实,但陛下不要与这等不知死活的人一般较量。”
李世民听见马周这样的婉转,说:“还是马爱卿知晓朕意,至于这个皇甫德参,就不作处置。”
“至于这上面所奏修洛阳宫的事宜就依皇甫德参所奏。”
马周仿佛没有听清李世民的一番话,只是叩头谢恩的退下。
至于皇甫德参不仅捡回一条命,更是使李世民回心转意,这些事当然也震动朝廷。
皇甫德参也在府衙中等着李世民对自己的裁判,或是杀头,或是被贬,一切都是他的命运。然而几月下来,仍不见音讯,他派人打听,才晓得李世民赦其无罪。
皇甫德参正在县衙中,却听得有人说:“老爷,你的事打听清楚了,确实是马周大人在皇上面前为你开脱,加之皇上对你的奏书有所感慨,所以……”
皇甫德参没有庆幸他躲过一劫,而是越发越对李世民的大义英明有所感叹,而马周也被李世民更加信任。
马周奉李世民的令在天下十道的诸州县进行宣传皇甫德参的不畏身死的勇气。在修洛阳宫的这件事上也许李世民是对的,他反思了近许多年以来的一些浮夸之风,对于这个宫室修筑,他清楚得意识到,不能滥用民力,更要蓄养民力,在谏言上还需扩大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使风气大振。曾经的张玄素与现在的皇甫德参都是良臣,他们的有效谏言,是大唐的贞观年间的一处风景。
“皇上,该上早朝了。”一位太监说着,李世民此时也已经俯身于案,不知写着什么,大约是在诏书吧,太监探头一看,发现是一封调遣书,其中有柴绍,薛万均,李大亮,李道宗,这几人现在都是各在一处。而且都是武将,莫不是要打仗,太监也不敢多问。只听见李世民说:“这封名单上的人都告知,叫他们来长安领命。”
“是,皇上,老奴这就去宣旨。”太监急急忙忙地出了两仪殿,派人快马到各个地方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