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应:你眼中的自己不一定是别人眼中的你
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会对交往对象做出评价,还会对自己产生认知,而且这种认知会被我们转嫁到交往对象身上。这种不知不觉的转嫁,其实是受到了投射效应的影响。
所谓投射效应,指的是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评判他人,认为自己有怎样的看法,别人也会有怎样的看法,于是将自己的特征、意志及感情投射到其他人身上,由此产生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效应的典型代表。
关于投射效应,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罗斯一共找到了80名大学生,问他们:“你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大块广告牌或宣传牌,在学校里四处走动一下?”结果,有60%的参与者,也就是48名大学生,愿意做这样的事;另外40%的参与者,也就是32名大学生,则不愿这样去做。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想法,愿意这样做的学生表示他们觉得这件事情大多数人都会愿意做,而不愿这样做的学生则感觉根本没人会做这样的蠢事。
参与实验的任何一名大学生都不知道其余79名大学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给出最后的答案。在不知不觉间,每名大学生都将自己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转嫁到其他大学生身上,而根本没有顾及其他大学生的感受。这个实验的结果很好地印证了投射效应的存在。
投射虽然看不到,却真实存在于我们身体之中,它并非有意识地主动进行,而是心理活动的自发投射。一般而言,它有三种表现形式:
1.相同投射
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由于彼此不够了解,相同投射效应往往很容易发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从自身出发做出主观的判断。自己喜欢吃甜食,就觉得对方也会喜欢吃甜食,于是不经询问便邀请对方一起吃甜食,但是对方或许血糖偏高,不能吃甜食;自己觉得工作很轻松,就觉得同事也应该觉得很轻松,所以在同事提出问题的时候感觉无法理解甚至爱搭不理,却没想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懂的东西。之所以发生这种投射,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自己和别人之间的不同,没有形成把自我和沟通对象加以区分的意识。
2.愿望投射
愿望投射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别人身上的投射现象。例如,一位女士觉得自己非常漂亮,她就会希望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容貌多加赞美。这种投射造成的结果就是,当一个人对这位女士的容貌做出一般性的评价时,她也会将这个评价理解成赞美的意思。
3.情感投射
一般而言,人们更喜欢和自己欣赏的人打交道,而且越相处越觉得对方优点很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人们则不愿有更多的交往,甚至稍有交往就觉得对方缺点颇多。受这种心理的影响,人们往往会对自己喜欢的人加以赞扬甚至吹捧,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会进行指责甚至诽谤。这种投射在爱情中表现得尤为显著,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其有力的证明。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及对别人的认识会因为投射效应的影响而出现偏差。我们觉得自己是这个样子的,而且觉得在别人眼中我们也是这个样子的,但是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印象并不等同于别人对我们的印象。比如,我们也许觉得自己造诣颇高,说出的话会让人信服,能够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是别人可能觉得我们说的话都是纸上谈兵或是空话、套话,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己还是对人,切不可因投射效应而盲目乐观,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做出仔细的观察和客观的评价。这才是负责任的做法。而一个负责任的人,显然更容易给人留下好印象。
自我检查
◎请人吃饭时,我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揣测对方的喜好并据此点菜吗?
◎初次与别人见面时,我会主动谈论一些自以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