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陕北历史文化暨折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代序二)
塞上府州逢盛事,名将故里迎嘉宾。今天我们齐聚府谷,召开陕北历史文化暨折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这是群贤毕至、备受瞩目的文化盛会,深入研讨后必将形成一批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我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此,我代表中共府谷县委、府谷县人民政府,向前来参加研讨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来宾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府谷县位于秦晋蒙三省区交汇地带,巍巍长城横亘东西,滔滔黄河环绕而过,素有黄河“金三角”之美誉。全县总面积3229平方公里,辖15个镇、232个行政村,总人口24.56万,是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陕西省规划建设的煤电化载能工业园区。近年来,我们依托水丰煤富的资源优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建设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明富裕县、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试验区、城镇化加快发展的示范区和重化工低碳循环发展的样板区,县域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连续8年位居“全省十强县”行列,连续5年入围“全国百强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直管试点县、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县、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府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设富昌县,后唐改设府谷县,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境内遍布着五千年仰韶文化的遗迹,散落着四千年龙山文化的碎片,流淌着三千年边塞文化的血脉。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守卫中原、抗击周边少数民族的边关前哨,也是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融合之地,由此形成了黄土文化和草原文化交汇的历史文化现象,涌现出为国戍边、保境安民的折家将英雄人物。
在经济繁荣、文化鼎盛、科技领先的宋代,遭逢气候小冰期,北方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厉兵秣马,大举犯境,逐鹿中原,大宋边关烽烟四起。澶渊之盟、好水川之战、靖康之耻,加之改革变法失败,让这个《清明上河图》里繁荣富庶的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疾风知劲草,国难思良将。世代镇守府州、具有鲜卑族血统的折家将从唐末到南宋,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历经十几代人,仅凭府州一隅之地顽强抗击辽、西夏的侵扰,并参与了抗金战争和平定宋江方腊起义。折家将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精忠卫国,为大宋王朝做出了英勇牺牲,书写了悲壮浓烈的爱国主义篇章。
折家将世代守边、精忠报国,是爱国主义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三百年一脉传承、文献资料丰富的折家将文化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县乃至陕北地区一张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折氏文化研究会在资料搜集、史料考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编辑出版了“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为我们深入研究折家将文化奠定了基础,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折家将文化研究之风蔚然兴起。同时,折家将这种忠勇爱国、不畏牺牲的精神已成为府谷人的一种文化符号,历经岁月积淀,演化为新时期“宽厚、务实、争先、共享”的府谷精神,激励着我们开拓创新,奋勇前进,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铸就一个又一个辉煌。
发展为要,文化为魂。我们将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更加充分地发挥历史文化底蕴的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促进府谷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共府谷县原县委书记 马治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