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府州折氏的兴衰及汉化
关于府州折氏的兴起,1976年出土于陕北府谷杨家沟堬头折氏坟园的《折继闵神道碑》中,有一段很好的记述。此碑系北宋张叔夜所撰,内记:“臣谨按:折氏自唐末世有麟、府之地。初,宗本为唐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其子嗣伦为麟州刺史,孙从阮,从阮子德扆,相继据府谷……”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三八府州条云:“府州,本河西蕃界府谷镇,土人折大山、折嗣伦代为镇将。”
由此可知,折大山应为嗣伦父折宗本,唐末曾任镇武军缘河五镇都知马兵使。由于此人颇有号召力,周围民众争先前来依附,因而在府州形成了一支新兴的地方割据势力。
晋王李克用初到府州时,立足不稳。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因而拉拢地方豪强,他以为折大山可用,便收录在自己的帐下。“凡力所不能制者,悉命统之。而能辑睦招聚,横捍西北二虏。封上柱国,以其地为府谷镇。”此后,府州便以党项折氏而得名。后唐庄宗天祐七年(910),由于代北诸郡屡为边患,升府谷镇为县。次年(911),“升建府州以扼蕃界,以嗣伦男从阮为刺史”
,从而奠定了党项折氏经营府州的基础。
从后梁开平五年(911)阮任府州刺史始到南宋建炎三年(1129)折可求投降金朝,前后共218年。在长达200多年的历史中,党项折氏家族相继有七代14人镇守府州,带领折氏子弟助后周、宋平北汉,抗击契丹、西夏和金,控扼西北。
建炎三年(1129),对党项折氏家族而言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党项折氏伴随着北宋的灭亡、金朝的确立而逐渐衰落。此后,党项折氏家族便离开居住长达280年的府州,分散各地,大致主要分为三支:其中一支由折可求之子折彦文统领,于绍兴九年(1139)在折可求被鸩杀之后,投奔金左副元帅鲁王昌,出知代州。绍兴十二年(1142)又返回陕北,守卫佳县。绍兴二十五年(1155)金朝朝廷为了结好和安抚夏国,平息边境冲突又把折彦文调离佳县,到山东益都的青州。另外一支是,折可适之子折彦质在靖康元年(1126)九月曾率12万大军布防河南。金军占领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北宋灭亡,折彦质随宋室南渡。此外,还有一支留在陕北,折继闵的曾孙即折彦若,绍兴七年(1137)折彦若任吴堡寨主兼将军,后便留在陕此。
党项折氏所居的麟、府二州,世代多为民族杂居之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党项折氏家族与邻边各民族存在着频繁的通婚现象,其中,以汉族为甚。试见下表:
折氏家族婚姻状况一览表

此表根据韩荫晟主编的《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中有关折氏墓志材料制作而成。
据上表可知,折氏累世和汉族通婚,如折德扆配路氏,折御卿配苏、杨、王、梁氏,折惟忠配刘、李氏(开封人),折继闵配刘氏、慕容氏、郭氏,折克行配王氏,折可存娶吉州刺史张世景之女,折彦文娶其表妹曹氏,折渭州配赵氏、王氏、梁氏。另外,折继闵之女又分别嫁慕容、彭、刘、陈、王家,折可存之女嫁范镇曾孙蜀人范圭。从上述姓氏来看,除慕容氏可能为吐谷浑、王氏疑为丰州藏才族之外,其余多属汉族姓氏。其中不乏名门闺秀和望族子弟,如戏曲《杨家将》中佘太君其名为佘赛花,即嫁于麟州大族杨继业为妻。盖佘太君本应作折太君,北方土语‘折’本应读作she音,于是折太君成为佘太君
。
综上所述,府州折氏源系鲜卑折掘部落,原与北魏一起居于漠南、河套一带。约在曹魏时期,有部分折掘鲜卑随秃发鲜卑一起迁入河西,聚居于今青海湟水流域。十六国北朝时期,鲜卑折掘氏先后依附于前凉、南凉、北凉、西秦、北魏等政权,并与南凉存在联姻。唐朝初年,吐蕃势力北上,乐都(今青海省乐都县)、廉川(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南)、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西平(今青海省西宁市)等地的鲜卑折掘氏部相继随党项羌北迁至府州等地。二者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鲜卑折掘氏部逐渐融入党项羌之中,至唐末形成府州折氏这一大部落。宋代以后,随着府州折氏与汉族的长期联姻通婚,又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正如《宋朝事实类苑》卷54所云:“夏倚中立常言,嘉祐中,为麟倅,沿牒至府,其州将乃御卿四世孙,不类胡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