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历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传世史料

折家将崛起于唐末,自折宗本担任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始,历折嗣伦至折从阮而大放异彩。折从阮原名折从远,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讳而更名从阮。他对于五代时中原王朝几个走马式的朝廷可谓忠心耿耿,在内无援助、外有辽兵压境之际,据险自守,居然使得府州没有落入契丹人囊中,维持着中原王朝西北边陲的军事安全,从而获得了后晋、后汉、后周历代皇帝的青睐。折从阮生前受封永安军节度使,后又迁入中原历任四镇节度使,《旧五代史》为他单独列传,简述了自折嗣伦以来折氏与府州地位的升迁——这也是传世史料中第一次正面记载折家将。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125《折从阮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1647—1648页。后来欧阳修修撰的《新五代史》也有《折从阮传》,该文基本沿袭了《旧五代史》的内容,字数较前书略少。欧阳修:《新五代史》卷50《折从阮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569—570页。

《宋史》是记录折氏人物列传最为详细的传世文献。在《折德扆传》后还附录了其子孙折御勋、折御卿、折惟昌、折惟忠、折继闵、折继祖、折继世、折克行、折可适九人的简传——这部分传记,也成为清代以来诸版《府谷县志》折氏人物传记的史源。在《宋史》的相关列传部分,如《李处耘传》《张亢传》《张岊传》《种谔传》等部分也有关于折家将的零星记载。元人修的《宋史》,对折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谓其“自从阮而下,继生名将,世笃忠贞,足为西北之捍,可谓无负于宋”脱脱等:《宋史》卷253《折德扆传》,中华书局,1985年,第8861—8868页。。元人修《宋史》时,折氏早已衰落,在当时几乎没有什么政治影响力。因此元人对折氏的记载与褒奖,应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其对折氏的评价也是极为中肯的。只是《宋史》顾忌到折可求的降金,因此并没有为他列传。乾隆本《府谷县志》就指明“本传以可求降金,为贤者讳,特从黜削之例欤”郑居中:《府谷县志》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96页。。这一点,反倒不如元初所修《大元一统志》的记载。该书“佳州宦迹”部分自折从阮至折可求字数虽然寥寥,可“金人犯河东,可求力守城卒完。久之,夏人来攻,可求孤城无援,城遂陷,死之”的记载,对折可求降金充满了谅解与同情,既不同于《宋史》直接忽略折可求的态度,又不比南宋时期多种史料对折可求降金后被毒杀的幸灾乐祸态度。孛兰盻等:《大元一统志》,卷4,中华书局,1966年,第427页。同时,《大元一统志》还列有折可适、折彦质父子的传记。《宋史》虽然说折彦质另有传记,却最终丢失不记。所憾者,《大元一统志》所记内容过于简略,不可能是《宋史》折氏人物列传的史源。

笔者愚见,《宋史》折氏列传内容,基本来源于《宋会要》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两书。《宋会要》在“方域”部分,有“府州”一节,专记府州与折氏历史,内容比《宋史·折德扆传》要多出一倍。徐松:《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7661—7665页。但是《宋史·折德扆传》的体例却与《宋会要》不同,而是沿袭了宋人所著《东都事略》的套路。王称:《东都事略》卷28、卷104,齐鲁书社,2000年,第222—224、891页。《东都事略》记述北宋一朝史实,故其人物截至折克行、折可适。尽管字数比《宋史》少得可怜,但其所记人物的体例,自折德扆、折御勋、折御卿而下至折克行、折可适,明显是《宋史》折氏人物传记体例的滥觞。

《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人李焘(1115—1184)撰。书中有大量有关折家将的记载,有明确的年月日,前后对照,又可以看到所记史实的前因后果。为配合府谷县折氏文化研究会的工作需要,笔者将其中有关府州、麟州、丰州和折氏的内容进行了专门辑录,现已结集出版为《宋代麟府路及折家将文献录》一书以供同好者查检所用。

关于折家将及府州的记载,还散见于《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相关本纪列传,以及《太宗皇帝实录》《太平寰宇记》《册府元龟》《武经总要》《资治通鉴》《舆地广纪》等书。而关于折可求、折彦质的记载,散见于《三朝北盟汇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兴小纪》《靖康要录》等书中。已故西夏史学家韩荫晟先生搜检了大量南宋史料,从而撰成《补〈宋史·折彦质传〉》一文。所憾者,该文史料搜罗极为精细却多数未标出处。宋人文集、笔记中,也有丰富的有关折家将的记载,比如《隆平集》《玉壶清话》《欧阳修文集》《李纲文集》等。

传世文献中关于折家将的记载,主要集中在《旧五代史》《东都事略》《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中。从总体上来看,传世文献中关于折家将的记载,数量并不是很多,记载又很零散,特别是大量宋人文集中,零星分散地记有相关内容。这个特点,部分限制了学术界对于折家将研究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