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理性:走向实践主义的司法哲学](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37/25308937/b_25308937.jpg)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司法权的谦抑与能动![本章核心观点曾以《走向能动的司法——审判权本质再审视》为题,刊发于《当代法学》2012年第3期,并由《新华文摘》全文转载。](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D14E4/137175085038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39287029-vPrRdODPEOAiZpb4lJqWzEoVRqYm799z-0-cc488c6176ce23ddbf2dfe6616a7b8db)
[观点提示]司法谦抑论与能动论是对审判权不同层面属性的描述,在本体论上,审判权必须是谦抑的,而在方法论上,审判权应当被能动地行使。司法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决定了审判权的被动性与谦抑性,但法官之主体性和司法情景的社会性,又决定了审判权能动行使的必然性。在其现实意义上,恪守审判权谦抑之原则,乃中国司法改革不容突破的底线;而完善审判权能动行使之原则与方法,则成为改善司法实效风险最小的路径。
审判权是一项消极性或者谦抑性的权力,这已然成为一种法律常识。但是,自从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能动司法”之后,这个常识性问题却引发了实务界与学术界的激烈争论。谦抑论者主张司法权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权力,能动司法论有挑战法律常识之虞;能动论者主张法院应当积极主动地行使审判权,能动地参与和谐社会建设,认为谦抑论者有机械教条主义之嫌。那么,审判权究竟是谦抑的还是能动的呢?这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必须取得共识的问题,否则,法院改革将无从谈起。窃以为,司法谦抑论与能动论并非不可兼容,二者只是对审判权不同层面之属性的描述而已。其中,谦抑论强调审判权本体论意义上的属性,即在本体论上,审判权必须是谦抑的;而能动论则侧重于其方法论意义上的属性,即在方法论上,审判权应当被能动地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