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喜欢玛丽亚
广东广州
这是一节四(1)班的音乐课,学习的内容是用课堂乐器陶笛学习吹奏歌曲《雪绒花》。《雪绒花》是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几遍范奏、几次练习后,学生很快就都能吹奏出来了。我问:“大家知道这首乐曲是出自哪里吗?”有学生懒懒地回答:“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我又问:“你们知道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吗?”……一阵冷场过后,一个声音轻轻地冒出来:“哎,好无聊啊……”我心里一阵不快,但我压抑住没吱声,有些勉强地开始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的背景:《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曲调优雅,旋律优美,三四拍子和中等速度尽显舒缓、轻柔的风格;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了主人公对亲人、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祝福。我如此介绍着,学生依旧是一副懒懒的模样。
接着我又简要介绍了《音乐之声》的故事情节:修女玛丽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能歌善舞的她,来到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美丽乐观、善解人意的玛丽亚十分爱护七个个性十足的孩子,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用动人的歌声和各种有益的游戏熏陶、教育孩子们,使他们得到慈母般的温暖和良好的教育。讲到这里,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好像有些兴趣,但部分学生仍然表情木木的。
“唉……”我心里叹了口气,开始播放影片视频片段,欣赏的是玛丽亚老师在空旷、美丽的草坪上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带领孩子认识“Do Re Mi”的那一段。随着玛丽亚轻柔的吉他声响起,我看到学生们的表情渐渐起了变化。美丽的大自然、热情大方的玛丽亚、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动听的音乐、美妙的歌声,深深吸引住了我的学生们,教室里异常安静。随着最后一个音符落下,课室里不约而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被学生们的热情感动了。忽然,我听到身旁的一个小男孩托着腮、红着脸,轻声低语道:“我也喜欢玛丽亚!”
“我也喜欢玛丽亚!”男孩的话语冲击着我的耳膜,学生们观看影片时喜悦、憧憬、期盼的眼神,也不停撞击着我的心灵。
反观自己的音乐课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似乎落入了一个模子中。学生吹奏出几首曲子、唱会几首歌就是我课堂的主要任务,还伴随着我大段的文字讲解,絮絮叨叨的主观意见。“嗨!注意你们的坐姿。”“这样的声音才好听,那样的声音是错的。”“你,不许离开座位!”“打拍子怎么都忘了?!”……这样的音乐课堂,霸道、呆板、乏味,令人窒息!这样的音乐课堂,音乐在哪里?美在哪里?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冒出了一身冷汗。
为什么玛丽亚深受原本排斥她的孩子们爱戴?为什么她的音乐课能深深吸引孩子们?为什么接受过正规音乐教育的我所组织的音乐课堂却让学生们如此厌倦呢?
那是因为,玛丽亚用她的爱、用音乐的美唤醒了每一位孩子!玛丽亚的“音乐课堂”里,没有刻板的规章制度,没有统一的要求,没有任何的苛责;有的是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不拘一格、别开生面的教学形式。在玛丽亚的“课堂”里,玩就是学,学就是玩,音乐就是享受,音乐代表着美好!
我们的学生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音乐课堂吗?每个孩童都是一个可爱的小天使,我不能再扮演那个高高在上、指挥别人的教师;我要俯下身来,和孩子们一起倾听对方的歌声、笛声、音乐声;我要把孩子们带到钢琴面前,让他们用稚嫩的小手敲出灵动的音符;我要牵引孩子们随着音乐捕捉漫天飞舞的雪花……
小男孩一句纯真的话语,让我为之思,为之想。感谢这个小男孩,感谢我的学生们。“我也喜欢玛丽亚”这句话将一直烙在我心灵深处,我也要做玛丽亚,总有一天,我也会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玛丽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