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畅性与小学生习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习作停顿与语言、认知加工的关系

一、习作停顿在语言产生中的作用

习作过程中的停顿分析正是在过程取向的习作心理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书面语言的结果中,停顿无法被观察,它必须在文字产生的过程中才能被追踪到。因而习作过程中的停顿分析是一种过程趋向的分析视角。

语言产生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大方面。口语研究中的停顿形式通常包括沉默式停顿(silent pause)和嵌入式停顿(filled pause),如犹豫的声音,“eh”“um”等。停顿和其他不流畅的类型,如语言纠正、重复、犹豫等,都被看作是语言产生的潜在心理过程的指标。Cenoz(2000)认为口语产生中的停顿具有以下功能:生理上让说话者有喘息的机会;认知上允许说话者进行计划;交流上允许听众识别言语边界。心理语言学研究聚焦于认知功能:停顿通常被认为是为说话者赢得用于计划内容和表达、发声执行、发声监控等的时间,其中,计划最引人注意,语言产生者必须计划说的内容以及如何呈现这些信息。

书面语言中的停顿研究很多借鉴于口语研究。如与口语研究类似的,停顿通常也作为文本产生过程中计划活动的指标。文本产生中的计划具有两大本质:(一)计划对应于以潜在概念内容为基础的心理加工单位,而不是语法单位;(二)长停顿相当于多重决定,通常这些决定包括全局问题和局部问题(Lee,2002)。作为习作过程中可观察到的认知活动的痕迹,研究者们可以在以下四个假设的基础上理解文本产生中的停顿:

(1)停顿持续时间的变化是加工过程复杂性的反映;

(2)停顿的位置,即不同等级文本结构上的停顿,决定了加工过程的本质;

(3)停顿发生处的加工过程与之后立即产生的文本有关;

(4)当高需求的加工过程不能与运动执行同时进行时,停顿便产生了(Alamargot, Dansac, & Chesnet,2007)。

虽然停顿不能揭示在该时刻上所进行的认知活动类型,但它可以作为习作者计划和决定时间长短以及进行这些活动的位置的指标。因此结合语言学方面的编码来分析停顿的位置和持续时间可能是考察文本产生中认知过程和语言学过程的窗户。

二、习作停顿出现的原因

习作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停顿?Schilperoord(2001)指出,习作者可能因为以下几个原因而停顿:认知因素(如,认知负荷)、社会心理因素(如,习作焦虑)、身体因素(如,疲惫)。习作心理研究中关注的是认知因素。文本产生中的停顿可以指示高水平的习作加工,因为由于某些原因,这些高水平加工无法与书写或者打字同时进行。

停顿的机能在习作研究中并没有很好地被解释,但认知心理学其他领域的研究为其提供了一些可能的解释。首先,停顿是由于有限的加工资源的竞争(Just & Carpenter,1992)。其次,停顿可能是由习作产品和正在进行的加工活动之间的串扰引起的(Navon & Miller,1987)。最后,停顿可能是记忆延迟的结果,记忆延迟是为了恢复目标信息(Torrance & Galbraith,2006)。目前较被认可的是第一种解释。工作记忆理论认为,如果运动执行过程(书写或打字)是相对流畅和自动化的,需要较少的认知努力,那么多余的工作记忆资源可以分配给其他高水平加工过程,使得习作过程相对流畅;如果个体的运动执行过程不流畅,那么它本身也需要占用相当的加工资源,个体就只能停下来进行高水平认知加工。总的来说,工作记忆资源的有限性造成习作过程出现了多次停顿,对流畅习作提出了挑战。

三、习作停顿中的认知加工

如何描述习作者在停顿中进行的认知加工呢?Schumacher等(1984)通过录像机记录被试的习作过程,习作完毕后向被试讲解停顿中可能进行的11种认知活动(全局计划、当前计划、转换、重组、回顾主题、回顾内容等)和4种语法活动(拼写、词汇选择、标点和大小写、句子结构),解释完毕后与被试一起观看录像,并要求他们回忆停顿(超过10s)中所进行认知加工,结果发现被试在停顿期内更多进行的是上述认知活动,而非语言活动。

Schumacher等(1984)使用的回顾性解释是离线的,现代研究者们更多利用先进的设备和范式对停顿进行在线的实时考察。例如,Alves等(2008)使用三任务技术考察大学生在进行计算机记叙文习作时的认知加工,发现在停顿期和运动执行期内计划、转换和修改都被激活,但程度不同:转换更多在运动执行期内被激活,修改和计划主要在停顿期内进行。这可能与习作者有策略地选择每次进行一部分的文本加工有关。但研究表明,计划和修改有时也与运动执行同时进行。一种可能是某些计划和修改过程在运动执行期内开始,当被试进行这些加工时,它们又干扰了运动执行。Alamargot等(2007)指出,停顿之前开始的平行事件涉及到概念加工,这些加工在停顿之后被用于语言学的构思。Olive等(2009)的大学生纸笔记叙文和议论文习作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结果。综上所述,停顿期和运动执行期内习作过程的安排模式并不特定于习作文体(记叙文与议论文)和输出形态(纸笔和计算机),也没有任何一种加工过程是停顿期所特有的。通常,个体在停顿期进行类似程度的计划、转换和修改,而在流畅习作时,更多进行的是转换加工。

四、习作研究中对停顿的界定

停顿是习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流畅现象中的一个子集,也有研究者把停顿行为定义为文本产生过程中身体的静止(Lee,2002)。停顿虽然是语言产生研究中时间方面的一个基础概念,但如何在实证研究中界定一个停顿仍存在很大问题,而且较少有研究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停顿概念操作化的一个最常用方法是设定停顿临界值。习作研究中往往区分两种停顿:用于高水平加工的停顿;习作过程中的机械停顿,包括纸笔习作中书写本身带来的停顿(如,f的横、j的点)和计算机习作中用于寻找下一按键的必要时间。机械停顿属于正常的自然停顿,且时间太短而无法进行高水平加工,因而在机能上与习作没有差异。因此,停顿研究要设置临界值区分两类停顿,从而关注用于高水平加工的停顿。这个临界值通常在0.13s和5s之间变化。在纸笔习作研究中使用过的临界值有:0.13s(Alamargot et al.,2007)、0.25s(Olive & Kellogg, 2002)等。在计算机习作中使用过的临界值有:1s(Alves, Castro, & Olive,2008)、2s(Wengelin,2007)和5s(Janssen, van Waes, & van den Berg,1996)。

以计算机习作研究为例,字母是独立的产生单位,两次按键之间的过渡(transition)就是停顿的一个候选者。但很明显的一点是,把每一个这类过渡都解释为一个停顿的做法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过渡中包括了打字者用于寻找下一按键的时间,如同书写中f的横一样,属于正常打字过程中必须的身体停顿,不应包括在高水平加工的停顿之内。因此,计算机习作研究通常把停顿定义为:两次按键之间的过渡时间,并且这一过渡时间必须长于所能预期到的仅用于寻找下一个按键的时间。也就是说,一个过渡能够被认为是一个停顿的前提是:习作者必须打断打字过程,且打断时间必须长于两次按键之间正常的过渡时间(normal transition time)。正常过渡时间的操作化定义为:单词内部小写字母间的所有过渡时间的中数(不采用平均数,因为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而停顿临界值的操作化定义为:最慢打字者的正常过渡时间的2倍(Wengelin,2006)。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临界值的设定应与研究目的相适合。例如,如果研究关注的是句子的计划过程,那么较好的做法是排除单词内部的小单位的停顿。Wengelin(2006)指出类似很多研究使用2s作为临界值,原因有两个:第一,基于两个语料库的研究发现,习作者的正常过渡时间的最大值分别为0.796s(一个读写困难被试)和1.083s(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第二,其他一些计算机习作研究使用2s作为临界值,便于研究之间的比较。但是,有些研究预先为所有习作者设置停顿程度,而不考虑他们的书写或打字速度,这一策略应该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