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调查概况
调查采用课题组编制的问卷,主要试图了解受访者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创新的当下状况、创新的条件要求与影响因素,以及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路径等问题的看法。问卷基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在不同层面的反映和要求,从研究个体、团队及国家三个层面设计了具体的调查指标;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当下状况、条件要求与影响因素等,问卷集中反映了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路径问题,问卷设计的调查项目尽量覆盖了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已采取的推进创新的相关举措、学界近年多有议论的建议及对破解当下影响创新主要障碍因素的主张等。
问卷调查依托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进行。抽样采用判断抽样和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管理研究会理事会名单为主要依据,通过判断抽样抽取综合类高校22所,师范、语言、政法、财经类高校17所,工科、林业、农业类高校11所。每所学校按照配额抽样方式发放问卷50份,由该校科研管理部门在本校随机抽取教师填写问卷。调查对象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包括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科研管理人员),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5%。数据采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
总样本中,男性占59.8%(N=1329),女性占40.2%(N=892)。30周岁以下的占17.7%(N=394),30周岁到39周岁之间的占40.3%(N=898),40周岁到49周岁之间的占29.8%(N=664),50周岁到59周岁之间的占10.5%(N=235),60周岁以上的占1.7%(N=37)。教学、管理双肩挑者占13.9%(N=307),教师占67.8%(N=1498),管理人员占14.9%(N=328),其他占3.4%(N=75)。获得学士学位的占10.4%(N=228),硕士学位的占36.1%(N=789),博士学位的占52.4%(N=1145),其他占1.1%(N=23)。职称为助教的占3.9%(N=85),讲师的占32%(N=704),副教授的占32.8%(N=720),教授的占22%(N=483),其他占9.4%(N=206)。既是985又是211院校的占39.1%(N=869),211院校占40.7%(N=903),其他类别的占20.2%(N=4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