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思路

关于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精简城镇人口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研究。

第一,关于精简城镇人口的背景,即中共中央为什么要出台这一精简政策,中共浙江省委又是如何贯彻实施这一精简政策的?就全国而言,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共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这两个层面考察全国精简城镇人口的缘起。具体到浙江省而言,浙江省贯彻实施中共中央精简政策的参考依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浙江省在建国后国民经济的发展概况,二是浙江省对全省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情况。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主要问题。

第二,关于精简城镇人口的过程,即如何精简的问题。这里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精简政策本身,即在全国精简的大背景之下,浙江省如何根据全省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这一政策。二是浙江省精简政策落实的实际情况,即浙江省精简工作的推进情况。三是浙江省的精简城镇人口工作与其他地区的精简工作相比所呈现出的共同点以及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区域性特征。此外,这一次精简城镇人口工作对浙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启示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因此,把这一段历史清晰地展现出来是本书所要解决的第二个主要问题。

第三,在精简过程中,如何安置被精简人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本课题关注的第三个主要问题。在当时,为安置被精简人员,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安置工作作了部署;同时,为更好地安置被精简人员,从中央到浙江省也都颁布了大量的安置政策与措施。此外,安置工作的实际效果与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所关注的。

第四,精简的结果,即精简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这里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简政策本身实施的效果。二是精简政策执行后整个社会实际产生的变动,包括城市与农村的变化。三是精简工作对于被精简者产生的影响,包括他们生产、生活的变迁以及思想状况的变化。四是精简工作的历史遗留问题。由于精简涉及的人员人数众多,范围很广,因此,产生了许多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如被精简人员工作不落实、安置补偿不到位、养老问题突出等。这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第四个主要问题。

第五,对于精简城镇人口工作的评价。精简工作,其实质是一次人口的“逆迁移”。那么,为何这样一项特殊的规模宏大的精简工作能得以顺利实施呢?这与当时的社会动员有密切的联系。这次精简工作中,社会动员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国家、社会与个体三者之间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现实启示?除了社会动员之外,中国的国家体制、城乡差异以及民众的社会心理等又对精简工作产生了何等的影响?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第五个主要问题。

根据以上五个主要问题,本书的写作思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探讨浙江精简城镇人口的背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精简城镇人口的缘起进行探讨,即1949年以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并兼顾浙江省在1949年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探讨的是精简城镇人口政策出台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化道路探索过程中“左”的错误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达到极致,加上苏联债务等外部原因,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了渡过难关,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精简城镇人口政策作为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被提了出来。第三部分对1949年以后中国城镇人口的变动进行探讨。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人口逐渐增加,而到了“大跃进”运动以后城镇人口出现了非正常的膨胀,增加了国家财政与市场供应的压力,这一现状使得精简城镇人口成为必然之举。

第二章探讨精简城镇人口的过程,分四部分。首先,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工作是在全国精简工作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本章第一部分考察的是精简政策的出台以及精简工作在全国的开展情况。其次,本课题主要以浙江作为样本来研究精简城镇人口工作。因此,本章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浙江精简城镇人口的总体进程。第三部分对浙江省被精简的人员数以及被精简人员的构成情况进行考证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探讨浙江省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精简情况。

第三章专门探讨精简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精简安置。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央以及浙江省安置工作的部署进行考察;第二部分对安置政策与措施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探讨安置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探讨精简城镇人口的结果,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考察精简政策本身实施的效果;第二部分考察精简工作实际产生的社会变动,包括城镇精简大量劳动力后的情况,农村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后的变动情况;第三部分考察被精简人员的实际生产、生活状况以及思想状况。第四部分探讨精简工作的历史遗留问题。精简工作结束后,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助政策,这些救助政策实施的特点以及精简工作给被精简人员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

第五章探讨对于精简工作的评价问题,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精简工作的实质;第二部分考察精简工作最终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动员力问题;第三部分分析探讨中国国家体制、城乡差异、民众的社会心理等对精简工作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因素。

与现有的关于20世纪60年代初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研究的成果相比,本书的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对于史料的发掘程度有所加深。以往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的研究,运用的史料大多为整理成册的资料,而本课题研究所依据的一项主要史料是档案资料,包括浙江省档案馆和浙江省部分地市档案馆所藏的大量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的档案资料,通过对这一类原始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浙江省20世纪60年代初精简城镇人口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力求把这一段历史说清楚。因此,可以说,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史料。在档案史料的运用之余,本课题还为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的研究提供另一类资料——口述资料。通过田野调查与实地访问当事人等方式,运用口述方面的资料,希望通过使用这些资料使本研究更加客观、鲜活、生动。

其次,本课题是一个个案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个案研究为当代中国史研究贡献一点微薄的助力。以往关于当代中国史的研究,尤其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大都采用宏观的视野,在全国范围内对事件进行整体研究,且大多关注的是政策层面的问题。而本课题将精简城镇人口问题放在了浙江省这个区域里进行考察。浙江在精简城镇人口的过程中,有92.3万的城镇人口被精简,被精简人数在全国属中上水平,这就使将精简城镇人口问题放在浙江这个区域里进行考察具有其代表性。同时,把精简城镇人口问题放在某一区域内进行研究,资料相对比较集中,许多问题容易考察清楚。“大量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是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49]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希望从浙江省的个案研究入手,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剖析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非常态之人口逆向流动的历史真实,为20世纪60年代初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的研究提供典型的个案与翔实的数据,同时为当代中国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最后,本课题在研究精简城镇人口的发生、发展、结果等问题的基础上,还将探讨由精简问题引申出的社会动员、中国国家体制、城乡差异、民众的社会心理等问题。精简工作最终在政策层面取得成功,实际上是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那么,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这对我们当代的国家治理、社会发展又将带来什么样的现实启示,等等。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力求将本课题的研究推向深入。

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在于,运用原始的档案资料,辅之以口述调查资料,为当代中国史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与史料,力求对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的研究更接近于历史真实,更为生动,同时通过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剖析使本课题的研究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