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历史政治地理圈层结构理论刍议[1]
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大致说来,不外乎国家政权的疆域版图、行政机构的管辖范围和政治组织(含政治势力)的空间结构三大类,当然也包括了它们的影响因子及其相关的人地关系。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对疆域与行政区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特别是行政区的纵向管辖层级,如古之省(道、路)—府州—县,今之省—地市—县之类,因此,一提到行政区,分层管理的概念已深入人心。
但是,国家政权、行政机构和政治组织(势力)都是不同性质的政治实体,历史时期的政治实体面貌远比今日复杂,致使今日的横向归类研究歧见迭出,甚至有云山雾海之叹。比如监察区、司法区性质问题,军政合一机构、政教合一机构、农政合一机构性质问题,羁縻地区、土官土司管辖区性质问题,藩属国、藩部性质与归属问题等,有些牵涉军事区、宗教区、经济区的重叠,有些牵涉民族自治区、多轨行政的溯源,有些则牵涉国家疆域版图甚至领土划分,不仅对于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即便是现代政治地理研究,都可供借鉴,因此意义非常重要,当然也非常敏感。
研究历史政治地理,“国家版图”的表达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反映历代国家政权政治区域——疆域与行政区划的要件,其中最难处理的便是藩属国与中央政权——宗主国的关系问题。一种观点是,藩属国是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权,宗主国对其不存在领土主权,宗主国的国家版图不应包括藩属国;另一种观点是,藩属国既然臣属于宗主国,那么它在名分上就不是独立国,而是宗主国的特殊领地,应该划入宗主国国家版图。在是否将藩属国划入宗主国国家版图的问题上,似乎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但是笔者发现,中国古代的“服制”思想恰好可以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一把绝对好使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