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流变研究:1912—193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的历史溯源

现代学科在西方萌芽于13世纪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绝不限于文学,有许多因素结合起来,造成了一次空前未有的知识发酵”[1]。它是在对古希腊与古罗马哲学与科学思想充分继承的基础之上,适应现代科学知识普遍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科自身发展与分化的结果,而真正现代学科的出现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其形成的基础是现代科学学会的形成,“学会的成立标志知识划分史上的突破。英国皇家学会与法国科学学院没有执于个别经院知识划分,而是全新研究整个自然,不单只是旧范畴上的物理(或称自然哲学),更包括了数学。伴随新领域研究而来的也是新方法,不再是经院论争而是‘实验哲学’”[2]。新的科学虽然仍称为“自然哲学”,可是分清了自然知识与其他知识的界限,也就确立了日后专门化的可能。18世纪末以后,自然哲学逐渐分裂为数学、物理、化学等各门独立的自然科学,现代诸多学科正式诞生。

现代大学学科在中国发展历史十分短暂,西方大学学科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仅仅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国科学社与中央研究院等现代学科组织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分化与独立,为学科专门化奠定了基础。二三十年代学科专业理念在中国首次出现,国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主体,学科独立化与规范化发展影响并主导其科学研究的范围与方向。学科发展是以继承传统文化为前提的,英国高等教育史学家哈罗德·珀金(HaroldPerkin)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过的大学概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大学。民国学科价值取向的流变不能脱离传统大学学科思想源头和清末民初新式大学学科思想这一重大历史转折,不同历史时期的学科价值的选择和内化是民国学科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因此有必要对民国学科价值取向追根溯源,发掘古代至清末以来大学学科价值理念历史流变,探究民国大学学科价值的历史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