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II(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读本
宝岛一村(节选)

赖声川

第二部分

小毛 我在这边要告诉大家一件事,我二姐夫一直提醒我叫我不要说,就是他现在在民进党文宣部服务……(大家起哄)二姐夫你不要紧张,我们这儿没有人会扁你。

大车 那可不一定!

小毛 大家都知道,现在朱妈妈已经不再做包子了,都是我从小长大的哥儿们大车和旁边的大车嫂在做,大车嫂上来给大家看一下。大车嫂的名字是越红,她家乡在越南胡志明市,她现在中文还讲得不太好。今年也是第一次来到台湾过年,跟我们爸妈当年一样,离乡背井。我们祝福她,希望她可以跟我们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一样在这里得到很多温暖。

大车嫂 (重口音)大家好,我叫越红……

  (大家鼓掌。大毛带她美国丈夫上。)

大毛 大家好久不见!

小毛 大姐!各位,我大姐大毛,她直接从机场赶过来了。

   旁边的洋人是我的大姐夫。大姐,来来来,你先找个位置坐。

大毛 (对丈夫)Hey you...My Mom, say Hi say Hi, OK...

小毛 现在我们进行余兴节目!请大家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远从高雄来,开piano bar,但今天特别休息一天的大辣、小辣为大家带来一首歌曲……(大辣、小辣上台,唱Whatever Will Be,Will Be。)

  (灯光变化。老赵从远远的方向走过来。他在自己的屋子附近,四处看看,在屋外的藤椅上坐下。他还是老样子,但变得很安静。)

  (小毛带着妻女走到三连栋外,介绍给他们听。女儿跑掉,小毛 妻追去。)

  (小毛往赵家方向走。他看到老赵坐在椅子上,不敢相信。老赵抬头。)

  (过程中大车嫂上台唱越南歌,然后小黄上台唱台语歌。)

老赵 小毛……

小毛 爸……

老赵 我听说眷村要拆了。有五十多年了吧?过来以后就在这边落地生根,然后就……唉,人生就是这么快……过去了。

小毛 爸……

老赵 你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在“宝岛一村”生的,知道吗?

小毛 知道。

老赵 这里就是家,明白吗?

小毛 明白。

老赵 这边拆了,以后住哪儿?

小毛 政府另外找了一块地,盖新的。

老赵 大楼啊?

小毛 对,大楼。

老赵 那我们住几楼?

小毛 还不知道,还没抽。

老赵 (笑)跟当年一样,领门号码牌。

小毛 差不多。

老赵 那以后我们这边呢?

小毛 这边要变成马路。

  (老赵笑)

老赵 喔,我来是要跟你说一件事。去,柱子跟梁中间有个缝,你手一钩里面有封信,给我拿下来。

小毛 信?

  (小毛进屋,到老赵指的位置一钩,拿出信。)

  爸,这信是……

老赵 (站起)这是你刚满月的时候,爸写给你的一封信。本来要等你长大以后给你,但是我忘了。我文笔不好,当时写些什么呢?

  (小毛看信。老赵回忆所写的。)

  “台生:你来了,我们好高兴。前面有大姐丽文、二姐丽明,你是长子,台湾生的,给你起名字叫台生。来宝岛已经七年了。本来是暂时来避难的,没想到,我们就这么住了下来,不知不觉,也过了七年了!你来了,房子有点不够住。我会想办法加盖,弄大一点。等我们比较宽裕,也想给你妈盖个厕所,让大家比较方便。

  (小毛微笑)

  “哎,台生,人生的遭遇哪是人能估算的?我跟你妈,两个像陌生人一样,像小孩子在扮家家酒一样,就结婚了,然后像一场梦一样,我们漂洋过海,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共同组织家庭,现在一下有了你们三个。台生,我没读过什么书,我只能说,生命就像个奇迹一样,我是何等幸福,能够跟你们一起走这一趟。

  “台生,你今天满月!愿你此生不像我们一样颠沛流离,愿你此生不知道什么叫战争,愿你此生一切平安。父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于宝岛一村”

  (老赵慢慢离去)

小毛 爸……

  (灯光变化。小毛抬头,老赵已经走远了。)

  (沉默。晚会的声音渐渐进入。赵嫂一人走过来。)

  妈……别冷了……

  (赵嫂手里拿着工具,把自己家门牌拆下。)

赵嫂 (看着门牌)……宝岛一村九十九号。(对着空气)汉彬,我们要搬家了。到时候我担心你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就把这门牌拆下来了,到时候就会贴在新家门上,这样你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赵嫂拿着门牌,往回。小毛上前扶她。小毛女儿跑出来。)

赵孙 奶奶……奶奶……

  (小毛女儿抱住赵嫂。音乐结束。)

  (晚会有人起哄要拍照。二毛让大家在小舞台集合,拍照。)

二毛 各位叔叔阿姨,我们现在来拍照。

众人 拍照,拍照!……

  (大牛、大车搬板凳。众人调位子。)

二毛 新年要快乐!来!一、二、三……

  (二毛拍照,闪光灯闪。灯光渐暗。)

话剧《宝岛一村》源于台湾知名制作人王伟忠从小到大的眷村回忆。眷村是台湾特有的一种居住区域和族群文化。1949年后,国民党军眷大迁徙到台湾,在当地的村子落地生根,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宝岛一村》这部戏就诉说了眷村四个家庭三代人的故事,通过三代人从离家、想家到认同眷村为家的历程,呈现出一个大时代的一角。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