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人脉

在考察周惇颐的生涯时很重要的是他的人际关系,因为在怎样的人际关系中生活,会影响到他的思想倾向。周惇颐的人脉关系大致可以分为政治方面与文学方面,首先将分开考察这两个方面。史料运用与上节一样,主要使用度正《年表》《年谱》,许毓峰《周濂溪年谱》,参照其他史料时另加注明。

(一)政治方面的人脉

周惇颐在政治方面的人脉有下列几位重要人物。为行文方便,这里的介绍还包括血缘、家族关系及学问上的师友关系在内。

周辅成(?~1031) 周惇颐之父,道州营道县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特奏名赐进士出身,天圣九年(1031)任贺州桂岭令之时去世。具体经历不详,但特奏名是给予长年反复科举考试不及格的人的恩典,大中祥符八年时他应已年届老龄。在其死后的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时被赐予谏议大夫。

郑向(?~1036) 陈留(河南省)人,周惇颐的舅父。21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历任蔡州通判、知濠州、两浙转运副使而成为知制诰。从景祐元年到三年(1034~1036),以龙图阁直学士任知杭州,在任职中死去。22《宋史·艺文志·史部》著录其著有:《五代开皇记》三十卷,《两朝实录大事》二卷,《起居注故事》三卷。周惇颐在父丧后,投奔郑向,在其熏陶下长大成人,而且以他的恩荫而得到官位。因此,郑向是青年期周惇颐的坚强后盾。另外,周惇颐长子周寿之妻郑氏也是同族人。

王逵(991~1072) 濮阳(河南省)人。天禧三年(1019)进士。任江南西路转运按察使时23,与当时任南安军司理参军的周惇颐发生冲突,后来双方和解,却对周惇颐有很高的评价(后述)。庆历六年(1046),周惇颐在王逵的推荐下晋升为郴州郴县令。

程珦(1006~1085) 开封(河南省)人。二程之父。他不是进士,天圣年间(1023~1031),因祖先的功绩而得到寄录官中最下位的郊社斋郎。这个恩荫应是由于程珦的曾祖父程羽是宋朝开国功臣的缘故。不久,他受到一族中在仕途上最为顺利成功的、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官职的程琳的支援而成为黄坡县尉。其后,任润州观察支使,作为大理寺丞即京官而被任命为知虔州兴国县(江西南部)。这个时期他兼任南安军通判,作为上司认识了南安军司理参军周惇颐,命其子程颢和程颐从学于周惇颐。此后,程珦在周惇颐晋升时作为他的推荐人给予支援(后述)。程珦则继续担任地方官,但在熙宁年间,因反对新法而被贬为管勾西京嵩山嵩福宫(祠禄官)。24

李初平 分宜(江西省)人。具体经历不明。25如前所述,庆历八年(1048),第二次任知郴州时与周惇颐相识。他作为上司称赞郴县令周惇颐的能力,并不以“属吏”待之。相反,在读书方面,他常向周惇颐请教,《年表》云“初平遂日听先生语,二年而后有得”。皇祐元年(1049),李初平逝世,因其子尚幼,周惇颐为其举办了葬礼。据潘兴嗣《墓志铭》,当时作为埋葬“举主”的榜样在士人中间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举主”指晋升时的推荐人,这说明周惇颐也得到过李初平的支持。如后所述,程颐在少年时代亦与李初平见过面。

吕陶(1027~1117) 成都人。皇祐四年(1052)年进士。嘉祐二年(1057),周惇颐长子周寿出生时,写七言律诗《贺周茂叔弄璋》以祝贺,嘉祐五年(1060),在周惇颐结束合州签书判官厅公事之职而返回京师开封时,撰《送周茂叔殿丞序并诗》(两篇均见南宋版《文集》卷七)。此时吕陶任合州的绵谷县主簿及铜梁县令。26通过这些诗文可知两人关系非常亲密。他的著作有《净德集》三十八卷。后来“洛蜀党议”发生时,任殿中侍御使的吕陶作为苏轼门下而成为蜀党的核心人物,强烈攻击程颐及其门人(后述)。

赵抃(1008~1084) 衢州西安(浙江省)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由于治理州县的功绩而被选拔为御史台的殿中侍御史。他被称为铁面人物,据称“弹劾不避权倖,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后从梓州转运使调任益州转运使,巡视区域取缔奸吏,“蜀风为之一变”。后历任右司谏、知虔州、度支副使、河北都转运使、知成都府,熙宁元年(1068)成为参知政事,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转任知杭州。随后任知青州,复任知成都府。27著有《清献集》十卷传世。

赵抃在任益州转运使时的嘉祐三年(1058)与周惇颐相识,当时因有人诽谤周惇颐,故他对周的看法比较严厉,然周惇颐却很超然。此后在知虔州时的嘉祐六年(1061),与当时任虔州通判的周惇颐再会,这时他成了周惇颐的直接上司。赵抃通过观察周的行为,解除了以往对周的误解,并说“几失君矣!今日乃知周茂叔也”。于是,两人结为至交。据《年表》载,赵抃此后一直向朝廷力荐周惇颐。至熙宁元年(1068),以当时任参知政事的赵抃及吕公着的推荐,周惇颐晋升为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熙宁六年(1073)鼓动致仕的周惇颐复出。

两人之间诗作交往很多。周的《万安香城寺别虔守赵公》是唱和知虔州赵抃的诗,南宋版《文集》还附有赵抃的诗。另外,赵的《同周惇颐国博游马祖山》《次韵周茂叔国博见赠》《次韵前人重阳节近见菊》《次韵前人赴重九饮会见寄》四首诗,因称周为“国博”(国子博士),故应作于虔州时代;《寄永州通判茂叔虞部》则是治平二年(1065)在周惇颐赴任永州通判时所写的。《题茂叔濂溪书堂》描述了周惇颐晚年居住的濂溪书堂(以上赵诗均见南宋版《文集》卷七)。其中,《次韵前人重阳节近见菊》生动描绘了两人的亲密交往:

为僚初自喜,邀客亦逢嘉。把酒须同乐,分襟莫予嗟。

未成登画舸,好共戴黄花。试向东篱看,秋丛映晓霞。

赵抃不仅以铁腕政治家而闻名,作为诗人也广为人知,有“其诗谐婉多姿,乃不类其为人”的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二《清献集十卷》)。他与周惇颐不仅在政治方面,在文学方面也有交往。可以说,在郑向死后,赵抃是周惇颐最大的保护者、理解者。

蒲宗孟 阆州新井(四川省)人。皇祐五年(1053)进士,不久为夔州观察推官(四川省)。熙宁元年(1068)成为集贤校理,随后因帮助吕惠卿的手实之法而成为翰林学士。元丰五年(1082),升至尚书左丞,但仅一年就降至知汝州,此后再也没有回到中央。在知大名府时(河北省南部),约元祐八年(1093)前后逝世,时年66岁,比周惇颐年少十岁左右28。他由于感佩周惇颐的人品,于嘉祐四年(1059),以妹许配给周惇颐,这是在他任夔州观察推官时的事。他还留下了题为“乙巳年除日,收周茂叔虞曹武昌惠书,知已赴官零陵,丙午正月内成诗十奉寄”十首诗(南宋版《文集》卷七)。这些诗是治平二年(1065)初,寄赠作为永州通判而赴任零陵的周惇颐的。如上所述,此外他还撰写了周惇颐的《墓碣铭》。他作为周惇颐后妻之兄,同时作为高级官僚,与赵抃一样也是周惇颐的支持者。

吕公着(1018~1089) 寿州(安徽省)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吕夷简之子。庆历年间进士。历任天章阁侍制兼侍读、翰林学士、知开封、御史中丞,是一代名臣。新法一开始就被降职至知颍州,元丰年间任同知枢密院事,元祐年间升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29此间,他于熙宁元年(1068)前后曾推举周惇颐。30

王拱辰(1012~1085) 开封咸平(河南省)人。19岁时中进士第一,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史。熙宁年间与王安石对立,以后任地方官。31据程颐说,他遇见周惇颐而成“世契”之交,详见后述。

傅耆 生卒年不详。遂宁(四川省)人。嘉祐六年(1061)进士。32他的经历不很明确,但《与傅耆伯成书》是嘉祐二年(1057)任合州签书判官厅公事的周惇颐给青年傅耆的书信。此后两人常有书信往来,周惇颐曾以《易》姤卦及同人卦的解说传授给傅耆。33另外《贺傅伯成手谒》则是周惇颐在傅耆考上科举时留下的书笺,嘉祐六年(1061)三月,周惇颐带此书笺与傅耆见面。34傅耆是周惇颐的少数弟子之一。傅耆与程颐也有面交,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叙述。

(二)文学方面的人脉

周惇颐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人脉关系。他通过诗文创作结交了很多亲朋好友。主要人物如下。

彭思永(1000~1070) 庐陵(江西省)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历任南康军判官、知广州南海县、知洪州分宁县、知潮州等地方官,后选拔为侍御史。此后,经知宣州而成为益州路转运使,经天章阁待制、知江宁府之后,历任御史中丞,知黄州等。35周惇颐很欣赏彭思永父彭应求(彭推官)的诗。“推官”是所谓幕职官的一种,彭应求在政治上可说是全然无名。周惇颐《彭推官诗序》(南宋版《文集》卷六)作于嘉祐二年(1057)正月,据其所述,周在任洪州分宁县主簿时,吉州(庐陵)彭应求的诗在士人中很受好评。不久,彭应求逝世。后来他得知任知分宁县的彭思永是彭应求子,也就越发爱读彭应求的诗。15年后,彭思永成为益州路转运使,正好周惇颐转任离益州很近的合州签书判官厅,在赴任途中,于某寺内发现了彭应求留下的诗。周惇颐十分高兴,把它抄下送给了彭思永。对此彭思永写了谢词,周惇颐应其要求,写下了《彭推官诗序》,同时在寺堂立了此诗的石碑。如前所述,此诗题为《宿崇圣院》,除南宋版《文集》以外,《宋诗纪事》卷十一“彭应求”条亦收有此诗。彭思永还有一件趣事,即他与二程的密切关系,详见后述。

潘兴嗣 生卒年不详,新建(江西省)人。他是潘慎修之孙,丁谓的外甥。潘慎修原为南唐之臣,真宗时当过翰林侍读学士。丁谓在真宗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潘兴嗣虽是名门出生,但没有成为进士,由恩荫而得到试将作监主簿的官位。22岁时成为江州德化县尉(江西省),因愤恨上司不懂礼貌而辞职,隐居在豫章(洪州)城南。36熙宁二年(1069)在赵抃与韩琦的劝说下,被推举为筠州军事推官(江西省),但终未就职。潘兴嗣是当时著名隐者,自称“清逸居士”。37他对佛教有很深的造诣,曾得到临济宗高僧黄龙慧南(1002~1069)的认可,与其高足潜庵清源有亲密交往。38继承黄龙慧南法系的觉范慧洪(1071~1128)撰有《潘延之赞》(《石门文学禅》卷十九所收,延之为潘兴嗣字),称他的锋芒不亚于唐代的庞居士。其妻钱氏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在她的墓志铭中有云“因读佛书,默然有解”。39据《通志》艺文略第八著录《潘延之集》六十卷,但未流传下来。南宋吕祖谦《皇朝文鉴》收有他的几篇文章。40他送给周惇颐的诗现有:《赠茂叔太博》 41 《题濂溪》《和茂叔忆濂溪》《益帅赵阅道以诗寄周茂叔程公辟相率同和》(南宋版《文集》卷七)。末尾一诗所说“赵阅道”即赵抃,赵任“益帅”(益州转运使)在嘉祐三年(1058),看来,周与潘兴嗣的交往与同赵抃一样,很早就开始了。熙宁四年(1071),周惇颐改葬母亲郑氏于庐山山麓时,潘兴嗣为其写了一篇墓志铭《仙居县太君墓志铭》(南宋版《文集》卷八)。如前所述,为周惇颐写墓志铭的也是潘兴嗣。他在文中这样怀念濂溪书堂:

尝过浔阳,爱庐山,因筑室溪上,名之曰濂溪书堂。每从容为予言:“可止可仕,古人无所必。束发为学,将有以设施可泽于斯民者,必不得已,止未晩也。此濂溪者,异时与子相从于其上,歌咏先王之道,足矣。”此君之志也。

这里很好地描述了周惇颐隐逸的志向以及与潘兴嗣的友情。潘兴嗣是周惇颐最知心的亲友,他的生活方式在考察周惇颐思想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费琦(1027~1080) 成都人。皇祐年间的进士。上面提到的吕陶作为费琦的同乡为他撰写了墓志铭。42据墓志铭所述,他任兴元府户曹参军后,任合州赤水县令。在熙宁年间任蜀州通判及绵州通判。他唱和周惇颐的诗作:《书仙台观壁》《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喜同费长官游》以及周惇颐唱和的诗《呈谢签判殿丞宠示游山之作》都流传下来(南宋版《文集》卷六)。据《书仙台观壁》的双行注,这些诗是周惇颐在巡察赤水县薄书时,与赤水县令费琦一起游山玩水时所作。

任大中 生卒年不详。三衢(浙江省)人。其经历不详。据传他是“作诗寒苦”的诗人,其诗深受赵抃喜爱。43现在流传下来的有:《送周茂叔赴合州佥判》《濂溪隐斋》《再题虞部周茂叔濂溪》《江上怀永陵倅周茂叔虞部》《送永陵倅周茂叔还居濂溪》《寄广东运判周茂叔》等(南宋版《文集》卷七)。另外《宋诗纪事》卷十七“任大中”条也收录其诗《从清逸老人游西山,夜宿翠岩联句》。清逸老人即潘兴嗣,由此可知他与潘兴嗣的关系也很密切。

孔延之(1014~1074) 临江新喻(江西省)人。孔子第47代子孙。庆历二年(1042)进士。历任钦州军事推官、知洪州新建县、知封州等,又由广南西路转运判官而转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转运使)。此后,任知越州。44熙宁元年(1068),在周惇颐复兴邵州州学时,他写了《邵州新迁州学记》(南宋版《文集》卷六),据其所云,他当时任“兼荆湖北路转运使”。此外,其子孔文仲及孔武仲撰有周惇颐的《祭文》(后述),其中分别写道“童蒙之岁,随宦于洪”;“逢公予章,握手欢厚,二十余年,不知其久”,可知在周惇颐知洪州(豫章)的南昌县时,他们就有交往。孔延之也爱庐山,他的墓与周惇颐一样就在江州德化县。45

孔文仲(1037~1088) 孔延之之子,孔武仲、孔平仲之兄。嘉祐六年(1061)进士第一。任余杭县尉、南康军司理参军、台州推官之后,应制科,批评王安石新法。元祐初,成为秘书校书郎、礼部员外郎、左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在洛蜀党议中,弹劾程颐。元祐三年(1088)同知贡举。他与其弟孔武仲、孔平仲的诗名都很高,以“清江三孔”之名与苏轼、黄庭坚并称。46三人的诗文集《清江三孔集》三十卷流传至今。如上所述,孔文仲在至和元年(1054)前后,随同其父孔延之去洪州,第一次见到周惇颐。孔文仲在熙宁六年(1073),周惇颐死去时写的《祭文》(南宋版《文集》卷八)中说“二十年间47,再觌长者。虽云不屡,意则输写”。可见,洪州以后,孔文仲只见过两次周惇颐,但一直有心心相印之感。

孔武仲(1041~1097) 孔文仲之弟。嘉祐八年(1063)进士。经谷城主簿、齐州教授后,任国子直讲。元祐年间历任集贤院校理、著作郎、国子监司业,他批判王安石的学问,后历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礼部侍郎,再任知洪州。48如上引《祭周茂叔文》所载,他与孔文仲同在洪州第一次见到周惇颐。孔武仲《祭周茂叔文》载于《清江三孔集》卷十九,不知为何南宋版《文集》及其他周惇颐文集中却未收载此文。文中孔武仲缅怀自己的少年时代深受周惇颐的爱护,说道,“惟愚不肖,幼也侍侧。公故怜之,以勉以饬”。

孔平仲(?~1102) 孔武仲之弟。治平二年(1065)进士。任密州教授之后,任秘书丞、集贤院校理,元祐年间任京西刑狱。49他为周惇颐的濂溪书堂而撰写《题濂溪书院》(南宋版《文集》卷七)。后为周惇颐子周寿写了《送周元翁赴省试》(《清江三孔集》卷二十)。元翁即周寿字。他与周惇颐之子也有交往。此外,据二程所说,周惇颐在润州与许渤、范仲淹、胡宿也有交往。50润州是周惇颐在20岁前后的一段时期随同郑向生活过的地方,大概在此时与这些人有了交情。许毓峰《年谱》也认为如此。《宋元学案》卷十二《濂溪学案下》将周惇颐当作范仲淹的讲学友,将许渤与胡宿当作周惇颐的讲学友,但其根据只有二程的这个说法,然而周惇颐与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具体交往以及互相影响的关系,并没有资料可供确认。我们很难确定对周惇颐的思想有过决定性影响的人物是否存在,可以认为他作为北宋士大夫有独立思考的特征。

以上探讨了与周惇颐相关的一些主要人物。他尽管一直担任地方官,但在政治上、文学上,他的人脉还是相当广泛的。在政治上,与郑向、程珦、吕陶、赵抃、蒲宗孟、吕公着、王拱辰等高官有很深的交往;在文学方面,则与赵抃、潘兴嗣、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等著名诗人及在政治上无名但富有诗才的士人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在这当中尤为重要的应是赵抃与潘兴嗣。那么,周惇颐自己在政治与诗文这两方面又有何具体表现?以下,将以上面的探讨为基础,对这个问题试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