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物流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编者曾为企业做过一些管理方面的讲座,其间提出过一些问题:为什么“爱立信”现在成了“索尼—爱立信”?为什么有许多企业在合同中上当受骗?为什么许多企业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企业的采购管理和库存控制没做好!流程管理没做好!这一观点得到了企业管理人员的认同。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是单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条供应链的竞争。我国正处于供应链的形成和整合时期,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各行各业共同关注的问题。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在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方面,人才非常欠缺,各高校也正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然而,目前很多相关教材的理论性偏强(重点在算法上,如EOQ),很少从供应链整合和整体库存控制的角度来看待采购问题,并且对一些实际操作问题的阐述不够具体(如总体成本问题、谈判问题以及采购合同的风险管理等)。另外,除了企业培训资料外,很多教材没有从企业实际工作的角度来分析库存问题的真正成因,也没有在整条供应链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实务的层面上,从与库存控制有关的具体环节上讲解如何控制库存,致使学生学习有关理论后往往不知道在哪儿用、如何用。

本书从供应链整合的视角出发,以库存问题的成因和控制为主线,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采购和库存问题进行系统梳理,除了理论上的阐述外还有应用上的指导,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1) 指出常见的一些认识误区,帮助读者从供应链整合和库存控制的视角来正确看待采购问题,使读者能正确应对采购中的实际问题,如谈判、订单处理、风险防范等。

(2) 让读者明白企业实际工作中库存的成因和控制方法,除了介绍有关策略和方法外,还指出企业运营活动中涉及库存控制的常见的实际问题(如出入库作业中的问题、备件管理问题等)及处理方法。

(3) 为希望进一步做深入研究的读者指明所涉及问题的研究方向和知识链接。

基于以上几点,本书的编写思路及设计如下。

本书共10章,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章,首先从理念上进行梳理,理清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介绍全书的知识结构,分析常见的认识误区,然后由第二、第三部分展开阐述。第二部分讲解采购管理,从供应链角度出发,在介绍采购的基本知识后,重点介绍供应商管理问题、谈判问题、合同管理及风险问题、采购价格及成本控制问题,以上内容构成了2、3、4、5、6章。第三部分讲解库存控制,同样是先介绍基本知识,然后介绍库存控制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应用,有关内容将在第7、8章介绍。单纯依靠采购来进行库存控制是不够的,应该包括供应链这个大流程的输入与输出,除了预测与订单处理环节外,还应包括销售管理、仓储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商管理等,甚至是备件管理(要管好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因此,本书第四部分(9、10章)从库存的成因入手,分别介绍企业内部与库存控制有关的主要环节以及从供应链角度出发的库存控制方法。

本书中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包括导入案例、实用案例和小思考等几种类型,每章后面还有案例分析)、形式多样的习题等供读者阅读、训练使用,以便于其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本书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基于对企业培训讲座的再创作,因此可读性很强。具体来说,本书的编写特点如下。

1.在思路和结构上系统性较强

很多同类教材要么单独讲采购要么单独讲库存,这样虽然内容上比较丰富,但容易将有关知识孤立起来,容易形成库存是由采购造成的这种片面的理解。本书是以供应链为视角,并从供应链整合与库存控制的角度来分析和梳理,读者理解起来比较系统。

2.观点新颖且有学术支持

本书的许多观点比较新颖,并且已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认同。例如,本书认为零库存只是一种境界而非绝对的;合理库存的提出;降低库存要从各个环节上入手;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更是一个流程问题等。

3.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且实践性和实用性较强

虽然理论介绍是必要的,但本书不做冗长的推演,而偏重于在实践中如何使用理论。另外,本书对于最新的研究动向做引导性的介绍并列出参考文献和知识链接,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深入研究。

本书由张浩负责设计全书结构、草拟写作提纲、组织编写工作及统稿定稿。各章具体分工如下:第1、9章由张浩编写,彭鸿广审稿;5.3节由张浩编写,宓燕审稿;第2章由张玲编写,第3、10章由陈业玲编写,第4章由彭鸿广编写,5.1节、5.2节和第6章由宓燕编写,第7、8章由王婷睿编写,以上章节均由张浩审稿。

由于本书可读性较强,所以建议教学时可参考知识链接或参考文献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综合运用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讨论、训练、习题等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有关书籍和资料,在此向其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