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汉语正加快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有志于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工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一门学科,是一种工作,更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崇高事业。什么样的人可以胜任教学工作,应有一个标准,须有一个准入证。于是2005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等级标准及等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该大纲依据公认的标准,从现代汉语、中国文化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三大板块出发,分别为初、中、高级制定考试大纲,设计了样卷,并附有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该大纲一经公布,有志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刚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希望通过考试,验证一下自己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是否合格。更多的人则希望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以便跻身于对外汉语教师行列。当时,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了需求分析和市场调查,针对只有大纲,而尚无合适的考试参考用书的情况,不失时机,着手组织业内专家策划、论证,并开始编写复习考试指导用书。
话分两头,就在这一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召开,以此为契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在继续深入做好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始更加注重“走出去”,把目光转向汉语国际推广。这在我国对外汉语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里程碑式的转变。当我们真正“走出去”,并置身于非母语的教学环境之中时,我们会发现自身的很多不足,有着诸多的不适应。我们会发现作为一个国际汉语教师无论是知识结构,教学组织与适应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是作为语言教师的基本素养,都有待完善和深化,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根据所在国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这正是汉语加快走向世界之后,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即: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大批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应该是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1力,能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于是,回过头来,再看《大纲》,虽也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诸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及主要流派、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测试与评估等,但还不够完备,不够具体,不够细致,不成体系。从样卷设计的内容来看,似更偏重于知识的测试。而作为一个能力考试,对第二语言教学技能的测试,则体现不够。尤其是作为外向型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而作为一名教师,更必须具有教师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这后两点,《大纲》竟告阙如。然而《大纲》“是中国推向世界的首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的专业标准,是能力认定的依据。”(《大纲》前言)因此,改进迫在眉睫。我们迫切需要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体系,这个体系能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描述,能为国家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资格认证提供依据。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大纲》问世两年半之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研制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正式出台,弥补了空缺。《标准》由5个模块组成: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每个模块包含若干具体标准,标准下再设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标准》内容涵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突出能力的描述是其特色。制定标准,是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为从业人员的规范,它本身不太容易操作。如何确定一个人是否达到标准,还得通过某种方法进行检测。检测,可以是知识的书面测试,也可以是教学行为的评定。不管怎么说,应试者总可以在《标准》的范围内进行准备。这就需要有以《标准》为依据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参考用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一直十分关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师资培养与教师培训用书的出版,当《标准》面世之后,立即组织业内人士讨论、论证,策划编写一套以《标准》为标杆的教师学习、考试用书。这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便是应时而生。《丛书》按照《标准》进行设计,力求涵盖《标准》所涉及的各门类的主要内容。《丛书》总主编为赵金铭,共计6册,计为: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施春宏编著)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要素教学》(毛悦编著),以上两册对应“语言知识与技能”模块;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化概说》(杜道明编著)对应“文化与交际”模块;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张宁志编著)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技能教学》(翟艳、苏英霞编著)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姜丽萍编著),以上三册交叉对应“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两个模块。
《丛书》不仅是作为将来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的参考用书,也是已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和将要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人提升自己和自修的必备教材。所以这套《丛书》的读者对象为下列三类人:一是拟准备参加未来的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以获取资格证书的人,可把《丛书》作为复习考试的参考用书;二是非语言学、汉语,或外语出身的人,兴趣所在,将来有志于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可把《丛书》作为入门自学的教材;三是已进入国内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深感一旦“走出去”,还要不断提升自己,全面提高个人学养,《丛书》可作为汉语教师进修教材。
为达到上述目的,《丛书》的编写原则为:一是多采用一般性、通用的理论,注重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无论是语言理论、语言教学理论还是语言学习理论,都取已形成共识的观点。个人的不成熟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意见一般不作重点阐述。二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注重教学技能的培养。以教学实例阐释教学原理,用案例证实学习规律。不尚空谈,授人以“渔”。三是照顾到国内外不同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各国各地教学理念不同,外语教学传统各异,应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
《丛书》一改过去依据考试大纲编写参考书的做法,而是从知识结构的需求,技能训练的标准出发,思考一个国际汉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所以,不管以后考试大纲如何编写,万变不离其宗,《从书》终可作为学习、备考、提升的有用的参考书。
兹略述《丛书》编写的来龙去脉,读者对象,编写原则,实用范围,不过是亮明我们的初衷。《丛书》的价值到底如何,还是使用者最有发言权。俗话说,“褒贬是买家”。还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以便编者择善而从,不断修改,使其日臻完善。
2008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