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时期苏维埃俄国的军事和外交斗争

外国武装干涉的开始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粉碎了帝国主义想借德国之手摧毁苏维埃国家的阴谋,苏维埃国家终于退出了战争,获得了和平喘息的时机。协约国帝国主义害怕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会加强欧洲各国要求和平与革命的趋势,因而在欧洲战线的炮火尚未停息时,就迫不及待地亲自出马来发动武装干涉。这样,在1918年春就形成了协约国帝国主义和俄国反革命势力联合起来推翻苏维埃政权的局面,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开始了。

1918年3月1日,托洛茨基未经列宁同意,就以外交人民委员部的名义电告摩尔曼斯克苏维埃中的托洛茨基分子:“如果发生来自德国的危险”,“你们应当接受协约国各使团的任何援助”。(注:维戈兹基:《外交史》第3卷(上),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74页。)于是,摩尔曼斯克苏维埃在3月2日与英国、法国的代表达成了“关于英、法、俄保卫摩尔曼斯克边区的共同行动协定”。这个协定实际上是向英国、法国提供了武装干涉的基地,而英国、法国武装干涉者通过与苏维埃中的托洛茨基分子勾结,打着应苏维埃“请求”和“援助”俄国对德斗争的旗号,来掩盖其武装干涉的行径。

1918年3月9日,第一批英国武装干涉者在摩尔曼斯克登陆,接着法国军队接踵而来。4月5日,日本借口两名日本人被暗杀,以保护日侨为名派兵在海参崴登陆,英美军队也相继而来。尽管苏维埃政府多次发出照会,抗议对俄国的武装干涉,但毫无结果。5月24日,由战俘组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约5万人在协约国策划下,在俄国西伯利亚地区进行叛乱,占领了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的广大地区,同当地反革命势力相勾结,颠覆那里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反动政府。7月2日,协约国最高军事会议作出扩大干涉俄国的决议,武装干涉者开始向俄国内地推进,外国武装干涉扩大了。

8月初,北方武装干涉军占领了阿尔汉格尔斯克,成立了反革命的北方政府。同时,英军在反革命分子配合下侵入南高加索,占领了巴库。德国也趁机派兵占领了克里米亚和波罗的海沿岸。

随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扩大,俄国的反革命势力也嚣张起来。他们纷纷进行武装叛乱,成立了形形色色的反革命白卫政府。外国武装干涉军与国内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从四面八方发动进攻,占据了四分之三的国土。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处于敌人包围中,形势危急。

针对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猖獗,9月2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全国为军营,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战斗口号,成立了革命军事委员会,号召工农参加红军,保卫苏维埃国家。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和工农群众的英勇战斗,敌人的猛烈进攻被阻止了。1919年秋,东方方面军收复了喀山、辛比尔斯克和萨马拉等城市。8月和10月,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指挥的南方方面军在察里津保卫战中打退了敌人的两次进攻,这对稳住整个国内战争的局势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被德军占领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工农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也起来斗争,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缓和了苏维埃国家的紧张局势。

1918年11月德国战败投降后,协约国帝国主义腾出手来,准备调集大量兵力进攻苏维埃俄国。列宁说:“我们的处境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危险。从前帝国主义者忙于互相厮杀。现在,其中一个集团被英、法、美集团搞掉了。现在英、法、美集团把消灭世界布尔什维主义、摧毁它的主要根据地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当成他们的主要任务。”(注:《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页。)

战争的乌云开始密布苏维埃国家的上空。11月12日,协约国盟军总司令部参谋部制定了进攻苏俄的计划,决定要加强在北方、在彼得格勒方面和其他地区已经开始的军事行动,并假道罗马尼亚和黑海对乌克兰进行武装干涉。此外,还决定德军停止从它在俄国的各占领区撤退,以便利用德军共同反对苏维埃俄国。

11月14日,英国战时内阁决定,大力援助俄国国内的白卫反革命匪帮。11月15日,英法分舰队开进黑海。11月底,英国分舰队开进塔林,为白卫分子运送军火。此外,还向俄国北方地区、高加索、中亚细亚和远东派遣了增援部队。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苏维埃政府一方面号召人民奋起抵抗侵略者,一方面为继续努力争取和平而斗争。苏维埃政府不止一次地向协约国建议签订和约,并且声明愿为此目的做出重大的让步,甚至同意在一定条件下承认外债,只要协约国不威胁苏维埃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协约国对和谈建议置之不理,它们不顾一切地想要推翻苏维埃政权。

为了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苏维埃俄国红军进行了英勇的战斗,重创了高尔察克的白卫军,打退了外国武装干涉者的初次侵犯,并开始转入反攻。在这种情况下,协约国内部对如何解决俄国问题产生了微妙的分歧。

1919年1月12日,协约国在巴黎和会预备会上讨论了解决俄国问题的办法。当时任协约国军总司令的法国福煦将军主张继续进行武装干涉,并建议主要由美国提供军队。他说,美军很少参战,“至今士气极为旺盛”(注:古里加·格罗尼穆斯:《美国反苏武装干涉的破产》,莫斯科1952年版,第123页。)。然而,英美两国领导人逐渐地认识到,武装干涉政策不会带来预期的结果。他们一直在寻求着在当时的形势下更为有效地消灭苏维埃俄国的办法。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要想“用武力镇压布尔什维克主义是非常不明智的”(注:维戈兹基:《外交史》第3卷(上),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37—238页。),他主张先进行和谈,美国总统威尔逊支持英国的建议。

1919年1月22日,美国总统威尔逊代表协约国发出呼吁书,建议俄国各“政治集团”,在2月中旬派代表到马尔马拉海的王子岛与协约国代表进行会谈,讨论在俄国“恢复和平问题”。

苏维埃政府虽没有得到参加会议的正式邀请,但为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于2月4日发出照会,表示愿意参加,条件是协约国不再支援俄国反革命势力和不再进行武装干涉。照会还表示,在不损害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条件下,苏维埃俄国愿向外国资本家提供企业租让权,并打算承认旧政府对外的债务。但外国军队必须立即撤出苏维埃领土。苏维埃俄国的答复提供了和平解决问题的现实基础。但协约国对苏维埃俄国建议中明确坚持社会主义的一些根本原则感到不满,它们觉察到,想通过谈判压苏维埃俄国在原则上让步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在这时,俄国国内的各反革命白卫“政府”都在准备发动新的进攻,它们拒绝参加和谈,于是协约国建议召开的王子岛会议就流产了。

这时候,俄国国内战场出现了对协约国不利的形势。红军全线的胜利进军和白卫军的节节溃败,打乱了帝国主义的计划,于是,1919年2月18日,威尔逊和劳合·乔治决定派出席巴黎和会的美国代表团团员布利特前往莫斯科进行外交试探,想通过直接接触,了解苏维埃俄国同意进行谈判的条件。布利特在莫斯科访问了外交人民委员部,会见了列宁,并与契切林和李维诺夫在3月8日至14日举行了会谈。双方经过协商达成协议,签订了关于和平与停战的协定草案。其主要内容是:各战场停止军事行动,不以暴力推翻所有事实上在各地存在的政府,但这些地区的居民有选择合乎自己愿望的政府的权利;一切外国军队撤出俄国,立即停止对白卫军的任何支援;撤销对苏俄的经济封锁,恢复相互贸易关系;有关俄国对协约国的债务另行研究。

布利特带着协定草案回到巴黎。这时情况突然发生变化。威尔逊拒绝接见他。劳合·乔治声明,他与布利特的莫斯科之行没有联系。布利特后来揭露说:“这是对舆论最恶劣的欺骗”(注:布利特:《布利特赴俄使命》,纽约1919年版,第93页。)。英美两国领导人态度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变化,是因为这个时候高尔察克已在西伯利亚开始发动进攻,而且认为这次进攻会取得胜利,于是,他们就撕毁了已经达成的协定。1919年9月,布利特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上,就这件事作证说:“高尔察克向前推进了一百英里,巴黎所有报纸立即宣布高尔察克在两个星期内将进入莫斯科。因此巴黎每个人(也包括美国代表团的成员)对于俄国的议和开始变得十分冷淡,因为他们认为高尔察克将进抵莫斯科扫除苏维埃政府”(注:迈克尔·塞耶斯:《反苏大阴谋》,纽约1946年版,第26页。)。

协约国三次武装进攻的失败

协约国帝国主义妄图通过和谈扼杀苏维埃政权的阴谋失败后,便凶相毕露,在1919—1920年的短短两年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武装进攻。

1919年3月,协约国对苏维埃俄国发动了第一次武装进攻。这次进攻的特点是,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配合俄国各派反革命势力,从四面八方发动全面攻势,妄图一举消灭苏维埃俄国。根据协约国的作战计划,这次进攻共有六条战线:高尔察克在西伯利亚;邓尼金在北高加索;尤登尼奇在波罗的海沿岸;英国在外高加索;法国在克里米亚;英美在摩尔曼斯克等地区同时出动。苏维埃俄国再一次陷入敌人的包围中。

这次进攻东线是重点。协约国把希望寄托在盘踞在西伯利亚的原沙皇政府海军上将高尔察克身上,他的部队直接受协约国的指挥和操纵,并完全依靠协约国的军火供应。1919年,英、法、美、日等国向高尔察克提供了70万支步枪和3650挺机枪,还有许多大炮,几亿发子弹和炮弹,他拥有一支30万人的军队,被称为“俄国最高执政”。

为了粉碎敌人的猖狂进攻,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出了“一切为了东线!”的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响应,迅速组成了百万大军开赴前线,同国内外敌人浴血奋战。4月底,伏龙芝指挥的东方战线南路兵团发动反攻,在工农游击队的配合下,于6月9日解放了乌法。同时,斯大林作为国防委员会全权代表到达彼得格勒,组织红军击溃了尤登尼奇的进攻,保卫了彼得格勒。8月解放了乌拉尔,击溃了高尔察克匪军。协约国第一次联合进攻被粉碎了。

1919年秋,协约国又组织了第二次联合进攻。这次进攻是以南方邓尼金的军队为主力。由于第一次进攻的失败,特别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宣传工作,英、美、法干涉军的士兵受到影响,不愿再为资本家作战。协约国不得不把自己的军队撤出,而用提供武装和装备的办法支援同俄国接壤的一些小国与俄国的白卫军来发动进攻,这就是丘吉尔吹嘘的“十四国进军”。

1919年6月底,邓尼金的军队占领了察里津,并在顿河地区分三路向北发动进攻。列宁发出了“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党中央作出了征收党员周活动的决定,有20多万人入党,数万名党员奔赴前线。7月初,邓尼金军队占领了顿巴斯和乌克兰广大地区,接着,又连续攻占了库尔斯克、沃罗涅什、奥寥尔,到10月中旬,推进到图拉城下,离莫斯科只有200多公里。这时,尤登尼奇又发动进攻,重抵彼得格勒城下。此外,波兰、芬兰、爱沙尼亚、立陶宛和南高加索等小国的军队也参加了进攻。为了扭转战局,党中央派斯大林到南方战线去组织粉碎邓尼金的工作。10月下旬,南线红军转入反攻。11月下旬,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的第一骑兵军收复顿巴斯,击退了邓尼金的进攻。西线红军也于10月21日转入反攻,打垮了尤登尼奇对彼得格勒的第二次进攻。11月14日,东线红军攻克高尔察克的“首都”鄂木斯克。年底,高尔察克被俘,后被枪决。1920年初,红军解放了乌克兰和高加索,同时彻底击溃了邓尼金的部队。

苏维埃俄国为粉碎协约国的第二次进攻,除进行军事斗争外,还做了大量外交工作,以便分化敌人,把受协约国利用的一些小国争取过来。为此,苏维埃政府利用波罗的海沿岸小国同协约国帝国主义和沙俄白卫将军的矛盾,向他们提出和平建议,承认他们的民族独立,并在“有争议的领土问题上作了让步”(注:《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页。)。在红军的节节胜利和苏维埃政府坚持和平外交政策的影响下,这些小国表示愿意同苏维埃俄国讲和。1920年2月2日,爱沙尼亚通过谈判首先与苏维埃俄国签订了和约并建立了外交关系。苏维埃政府承认了爱沙尼亚的独立,免除了它欠沙俄的债务,并给予贸易优惠。爱沙尼亚则放弃反苏政策并开放几个港口供苏俄的货物通过。列宁称同爱沙尼亚的条约是在帝国主义筑起的一堵封锁俄国的墙上打开了“一扇通欧洲的窗户”。接着苏维埃俄国又分别同立陶宛、拉脱维亚和芬兰签订了和约。于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先后退出了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打破了军事上被包围的状态,协约国对苏维埃俄国的第二次进攻彻底失败了。

1920年4月,协约国又发动了第三次进攻。这次进攻协约国是通过援助波兰地主资产阶级集团和邓尼金的残部弗兰格尔白卫军来发动的。为了组织这次进攻,协约国帮助波兰武装了74万军队,并派高级将领到波兰直接指挥作战。4月25日,波兰在英、法、美的支持下,对苏维埃俄国发动了猖狂进攻,4月底侵入乌克兰,5月初攻占了乌克兰首府基辅。6月,逃窜到克里米亚半岛的弗兰格尔的部队也发起进攻,进入乌克兰南部。

苏维埃俄国红军于6月初发动反攻,6月12日解放基辅,把入侵者赶出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并乘胜向西推进,协约国大为震惊。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向苏维埃俄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红军停止进攻,在承认所谓“寇松线”(注:寇松线是1920年7月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建议的苏波边界线。它是1919年巴黎和会波兰事务专门委员会确定的波兰东部临时边界线,即沿格罗德诺—布列斯特—普热米什尔,直到喀尔巴阡山。史称寇松线。)的基础上同波兰签订停战协定。否则,英国及其盟国将全力援助波兰。这时,红军由于战线过长,军需品供应困难,无力展开新的进攻,以致在华沙城下受挫。8月,波兰军队在协约国的支持下,重新发起进攻,红军被迫退却。1920年10月12日,波兰和苏维埃俄国在里加签订了《关于停战协定及和约初步条件的条约》。根据该条约规定,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双方彼此尊重国家主权,保证不支持任何针对另一方的敌对行为。1921年3月18日,苏波正式签订了《里加和约》,划定了两国的边界线。

苏波停战协定签订后,苏维埃俄国就集中力量去粉碎弗兰格尔的军队。1920年10月底,红军在克里米亚半岛与大陆连接的别列科普地峡北部打了一场围歼战,歼灭10万敌人。11月,红军挺进克里米亚半岛,消灭了这股反革命势力。协约国发动的第三次武装进攻又遭到可耻的失败。

在苏维埃俄国的远东地区,斗争还继续了一个时期。红军在粉碎了高尔察克之后,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为了避免与日本干涉军直接发生武装冲突,集中力量打败波兰的进攻,于1920年4月,决定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建立一个缓冲国,即远东共和国。远东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与日本进行谈判、周旋,起到了避免苏维埃俄国与日本直接发生军事冲突的缓冲作用。在形式上,它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有自己的宪法、议会和行政机构,实际上,是受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在取得第三次反武装干涉的胜利之后,为消灭残余白卫军和把最后一批外国武装干涉者赶出国土而继续斗争。1922年10月,红军解放了海参崴。10月25日,日本被迫全部撤走干涉军。远东地区获得了彻底解放。11月15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远东共和国并入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

苏维埃俄国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伟大胜利,有着巨大的国际意义。

苏维埃俄国诞生后不久,就遭到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当时它是惟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没有经过训练的正规军队,没有良好的武器与装备,经济困难,物资与粮食奇缺。当时客观的物质因素是无法与帝国主义列强相比的。帝国主义者曾断言,苏维埃政权一定会覆灭,但年轻的苏维埃国家竟战胜了拥有强大的财力、物力和军事力量的国际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这在世界上被认为是一个“奇迹”。

列宁非常重视并总结了这一重大的历史经验,他指出:“两年来我们的国内战争……完全证实了历史早已作出的结论:即战争的性质及其胜利主要取决于参战国的国内制度”(注:《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5页。)。从表面上看它们的军事力量和物质力量是庞大的,但它们的内部是软弱无力的,新生的社会主义力量是可以战胜资本主义的。

苏维埃俄国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鼓舞着弱小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干涉,为争取民族独立,争取和平与社会主义而斗争。

不许干涉俄国运动

苏维埃俄国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中,为了取得国际援助,直接向欧洲和全世界劳动群众发出呼吁,仅在1919年和1920年的头几个月,就曾先后七次向协约国劳动人民发出呼吁书,号召他们制止本国政府继续干涉俄国事务。这些呼吁书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英、美、法等参加武装干涉的国家中,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不许干涉俄国”的口号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1919年,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人民支持苏维埃俄国的运动特别高涨。在法国,全国上下纷纷举行反战集会,工人坚决反对装运用来进攻苏维埃俄国的武器弹药,致使数以万计的枪炮没有能够起运。1919年4月,驻熬德萨的法国水兵和开进黑海的法国舰队爆发起义,军舰上升起了红旗。起义者拒绝向俄国革命工人开炮,要求停止反苏维埃俄国的战争,立即回国。起义迫使法国统帅部不得不从黑海和南俄调回自己的干涉军。

英国成立了不许干涉苏维埃俄国“行动委员会”。尽管英国工党右翼领袖极力从中阻挠,但在工人群众的强大压力下,1919年6月召开的工党索思波特大会仍然通过了要求立即停止对苏维埃俄国干涉的决议,决议指出:“本届大会抗议协约国对俄国所进行的不断干涉,无论这种干涉方式是施加武力,供应军火,给予财政援助,还是实行商务封锁”(注:《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65页。)。1920年春天,英法帝国主义唆使波兰政府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5月10日,波兰军队攻占基辅,英国资产阶级兴高采烈,他们叫嚷:“红军惨重地失败了。”可就在同一天,伦敦码头工人拒绝给运送军火至波兰的“水手乔治”号装货,5月15日,军火不得不卸回到码头边上。这一行动极大地鼓舞了正在进行斗争的英国工人群众。

1920年8月3日,当红军反击波兰白军逼近华沙的时候,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向苏维埃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红军停止进攻,并以武装干涉相威胁。这激起了英国工人阶级的极大的愤慨。在工人群众的大力推动下,职工大会议会委员会、工党执行委员会和工党议会党团于1920年8月9日通过决议,向英国政府发出警告:有组织的工人将运用他们的全部产业力量来挫败协约国指使波兰进行的反苏战争。列宁对英国工人阶级的这一行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它为“英国整个政局中的一个大转折”(注:《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9页。)。

美国工人在反对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的斗争中,出现了一些群众组织。1919年夏,美国成立了“苏俄之友联盟”、“技术援助苏俄协会”、“支持从俄国召回美国士兵协会”等。10月,美国西雅图码头工人扣留了为高尔察克运送军火的船只。美国工人的斗争使俄国反革命白卫军的军火供应受到严重影响。1919年10月22日,高尔察克派驻华盛顿的代表向他的主子汇报情况说:“我主要担心的是:近来由于此间罢工风潮和工人骚动的高涨,谁也不能绝对有把握地说,订货将会按时完成,尽管财政上要受到各种损失。不久前,同其他国家一样,发生多起港口工人拒绝装运弹药或船员拒绝出海的事件。所以类似运动有可能波及到军火工厂。”(注:维戈兹基:《外交史》第3卷(上),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57页。)

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还直接参加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据统计,自1917年至1921年,参加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外国人数达10万之多,其中匈牙利人8万,中国人5万。(注:参见《1917—1922年外国劳动者和苏维埃俄国人民的战斗友谊》,莫斯科1957年版,第133页。)在红军部队中有许多中国营、中国团、中国红色大队、中苏混合游击队等,他们分布在苏维埃俄国欧洲或远东地区,与苏维埃人民并肩作战。特别是在高加索建立的中国独立营,在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被称为“列宁派来的中国赤卫师”。红军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员伏罗希洛夫曾热烈赞扬中国战士的英雄主义,称他们“是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典范”。在西伯利亚,参加红军的中国劳工达1万人,他们吃苦耐劳,严守纪律,英勇战斗,得到普遍的赞扬。不少中国战士和指挥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些中国战士和指挥员被授予红旗勋章。

还有许多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俘,其中有德、奥、匈、捷、保、波、罗、南斯拉夫等国人也纷纷参加红军,组成国际营、国际纵队,直接投入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在远东,还有朝鲜游击队等组织。他们英勇战斗,真正体现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革命精神,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列宁曾高度肯定并赞扬这些国际主义战士,他说,你们非常光荣,能够拿着武器来捍卫神圣的思想,……来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国际主义的团结。列宁认为,这是胜利的保证,是任何帝国主义者的力量都抵挡不住的。

各国人民反对武装干涉俄国的运动,给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造成了严重的困难,给苏维埃俄国以非常可贵的支援。正如列宁所说:“只要国际资产阶级对我们动起手来,他们的手就会被本国工人抓住”(注:《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2页。)。这是年轻的苏维埃俄国能战胜比它强大得多的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