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埃及人民反英斗争的胜利
埃及自1882年被英国武力占领后,形式上继续以土耳其为宗主国,但实际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垄断了埃及的全部军政大权和经济命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对埃及实行军事管制,宣布埃及处于戒严状态,并颁布了禁止集会、书信和电报实行检查等一系列军事管制的法令。1914年12月18日,英国又借口土耳其为交战国,正式宣布埃及为它的保护国,取消奥斯曼土耳其对埃及的宗主权,将埃及作为协约国进攻土耳其的重要军事基地。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埃及的政治统治,英国控制了埃及的王位继承权,可以随意撤换埃及苏丹和政府成员;英国撤销了埃及外交部,其职权由英国驻埃及高级代表行使;英国掌握了埃及的立法和司法大权,埃及立法会议所制定的一切法律必须由英国政府的批准方能生效。
大战期间,协约国40万大军驻扎埃及,其中英军就达20万人。英国军官在埃及军队和警察中任职,并充任埃军总司令。英国殖民当局还组织各种劳工队,名义上是“志愿”,实际上是抓丁拉夫,强征117万埃及人送往前线,充当民工和炮灰,加上后勤人员,共达250万人。(注:杨灏城:《埃及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0页。)长期的帝国主义战争导致埃及的财政支出和军费逐年增加,1914—1915年度至1918—1919年度,埃及财政支出从1680万埃镑增加到2330万埃镑,其中军费占了一半以上。
大战中,英国利用殖民特权加紧经济掠夺,在埃及大肆搜刮粮食、牲畜、饲料,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英国在埃及强行推行棉花单一作物,然后压低价格收购,仅1918年埃及棉农损失就达3200万埃镑,广大埃及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和破产,造成与英国殖民主义者十分尖锐的民族矛盾。
大战结束时英国拒绝取消对埃及的“保护”,并于1918年11月推出一部殖民主义的“宪法草案”,企图继续维护对埃及的殖民统治。对于英国的这部“宪法草案”,埃及各阶层人民表示强烈不满,以萨阿德·扎格鲁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挺身而出,领导了埃及反英的民族独立运动。
1918年11月13日,即大战结束的第三天,扎格鲁尔等三位埃及民族领袖同英国驻埃高级代表温盖特举行会谈,要求英国取消保护制度,承认埃及独立,但遭到断然拒绝。于是,扎格鲁尔等七人立即自行组成代表团,以此为核心于11月23日正式建立了华夫脱党,并制定了党的纲领。为了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取得全民族代表的资格,华夫脱党起草了一份“委任书”,要求埃及人民委任他们为全民族的代表,与英国谈判埃及独立事宜。埃及各阶层人民纷纷响应和支持华夫脱党的政治主张,立即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签名运动,在委任书上签名的人数达200万人以上,签名运动很快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反英独立运动。
1919年3月8日,英国殖民当局悍然逮捕扎格鲁尔等四名领导人,把他们流放到马耳他岛。随后又颁布了一系列镇压人民的法令。这一倒行逆施使长期以来压抑在人们心中的怒火顷刻间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导致埃及人民反英起义的爆发。
3月9日,开罗学生首先举行罢课和游行示威。随即工人和政府职员罢工,商人罢市。他们要求立即释放扎格鲁尔等人,取消对埃及的“保护”。英国军警开枪镇压示威群众,和平示威马上转变成自发性武装起义,并迅速蔓延到全国。起义群众破坏铁路,割断电话线,袭击英军列车,同英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埃及妇女们打破传统的风俗习惯,也走出家门,上街游行。在起义过程中,“有些县和省宣布独立,并按照共和国原则组成临时政府”(注:艾哈买德·沙菲洛:《埃及政治年鉴》,开罗1926年版,第264页。)。有些地方的农民抗捐抗税,没收地主财产。
在埃及人民反英斗争高涨的形势下,英国采取两手策略,一方面以释放扎格鲁尔等人为条件,诱使华夫脱党于3月27日发出停止斗争的号召书,麻痹人民的斗志;另一方面调集重兵6万人实行野蛮镇压,屠杀埃及爱国者数千人,把三月起义淹没在血泊中。
1919年4月8日,扎格鲁尔等人获释,随后径直前往巴黎和会要求解决埃及独立问题。但是,巴黎和会根本不准扎格鲁尔列席会议,美国公开表态站在英国一边。4月22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承认英王陛下政府于1914年12月18日宣布对埃及的保护。”(注:阿卜杜·拉赫曼·拉菲仪:《1919年革命》下册,开罗1955年版,第23页。)不久,协约国又在《凡尔赛条约》第147条中正式确认英国为埃及的保护国。(注:《国际条约集》(1917—192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35—136页。)
英国在巴黎和会上取得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后,于1919年12月派出以殖民大臣米尔纳为首的委员会前往埃及,“调查埃及最近发生骚乱的原因”,并准备提出一项“在英国保护下,既能实现自治,又能维护外国人利益的组织法”,以解决埃及问题。(注:阿卜杜·拉赫曼·拉菲仪:《1919年革命》下册,开罗1955年版,第36页。)米尔纳委员会遭到埃及各阶层、各爱国团体的广泛抵制,三个月的调查一无所获,只好灰溜溜返回伦敦。
1920年7月,扎格鲁尔率代表团赴英国谈判。8月,米尔纳提出一个新方案,建议:英埃“订立一项同盟条约”;战时埃及“给予英国以一切力所能及的援助”;埃及不得“与外国订立任何有损英国利益的协定”;必须同意英军驻扎埃及,“以维护帝国交通线”;英国有权干涉埃及的法律;英国代表享有“特殊地位和优先权”等。(注:乔治·E.柯克:《中东简史》上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23页。)对于这个严重损害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方案,扎格鲁尔表示拒绝接受。
英国在其阴谋破产后,决定撇开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利用亲英的埃及政府作为谈判对手。1921年7月,英国在伦敦与埃及首相阿德里举行谈判,企图达成一项使英国占领合法化的条约。阿德里慑于国内人民的强烈反对,不敢贸然签订卖国条约,遂于12月8日被迫辞职。接着,英国当局向埃及苏丹发出通牒,坚持英国对埃及的“保护”。扎格鲁尔代表人民发表宣言,严正指出:英国的暴力“只能促使全国人民去实现独立的愿望”(注:阿卜杜·拉赫曼·拉菲仪:《1919年革命续篇》,开罗1947年版,第28页。)。英国当局黔驴技穷,于1921年12月23日再次逮捕扎格鲁尔等华夫脱党领导人,并将他们流放到塞舌尔群岛。
英国殖民当局的这一新的暴行,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又一次反英斗争高潮。开罗、亚历山大港等许多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全国人民掀起抵制英货的运动。农民组织起游击队,拆毁铁路,破坏军事设施。英国殖民当局急忙从本土调来军队,在军舰和飞机的配合下进行血腥镇压。
起义虽然又一次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埃及人民的反英独立运动极大地动摇了英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基础,迫使英国于1922年2月28日发表声明,放弃对埃及的保护,承认埃及独立,但同时又提出四项保留条件:英国有权在苏伊士运河地区驻军;保持对埃及国防的控制权;维持外国人在埃及的特权;保留对苏丹的殖民统治。1923年4月11日,在英国控制下,埃及颁布了宪法,实行君主立宪。1923年9月,已被释放的扎格鲁尔返回埃及。在1924年1月举行的国会大选中,华夫脱党取得多数议席,扎格鲁尔担任了独立后的第一任首相。
埃及是非洲现代史上第一个依靠自己的力量赢得独立的国家。经过埃及人民的英勇斗争,保护制度终于被取消了。虽然埃及未能取得完全的独立,国家主权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英国,但埃及人民的浴血奋战毕竟已取得辉煌成果。它激发了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不仅有利于埃及人民日后的反帝斗争,而且对于推动阿拉伯各国和整个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摩洛哥里夫人民反对西班牙和法国的武装斗争
摩洛哥地处非洲大陆的西北角,西临大西洋,北扼直布罗陀海峡,是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自从1869年沟通欧、亚、非三大洲的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摩洛哥的战略地位随之变得更加重要,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竞相争夺的战略目标。
1912年3月30日,法国强迫摩洛哥苏丹签订了《非斯条约》,使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同年11月27日,法国和西班牙又签订《马德里条约》,将摩洛哥北部狭长的沿海地带、西南部靠近里奥德奥罗边境的地区和伊夫尼四郊划为西班牙的“保护地”。以后,在英国的插手干涉下,摩洛哥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丹吉尔被划定为“国际共管区”。经过帝国主义的瓜分,摩洛哥被分为法属摩洛哥、西属摩洛哥和丹吉尔“国际共管区”三个部分。摩洛哥苏丹被保留下来,但实权掌握在法国总督和西班牙高级专员手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班牙和法国决定对摩洛哥未被征服的山区发动大规模的殖民战争。里夫山区位于西属摩洛哥中部,共有13个里夫人部落,其中以阿卜德·克里姆为酋长的贝尼·乌里亚格勒部落势力最大。里夫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西班牙殖民当局对此早就垂涎三尺。1921年初,西班牙出动2.4万人的军队,在西尔维斯特将军的指挥下大举侵入里夫山区,占领了大片领土。6月1日,克里姆联合里夫诸部落向西班牙军队发起反攻,消灭西军400余人,收复敌占据点达尔·阿巴尔。7月21日,里夫义军又在安瓦尔(阿努阿勒)附近与西班牙军队展开大战,激战6天,里夫义军大获全胜,一举歼敌1.47万余人,缴获大炮139门,西尔维斯特将军自杀身死。8月5日和6日,里夫义军再创西班牙侵略军,生俘西军司令纳瓦罗和一批军官,并乘胜解放了5000平方公里的国土。
里夫人民的军事胜利,打击了西班牙殖民者的侵略气焰,鼓舞了摩洛哥人民的斗志和信心,促使里夫各部落联合起来,结成一个军事同盟,从而把摩洛哥民族解放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1921年9月初,阿卜德·克里姆召集其他12个里夫部落的酋长举行会议,决定成立民族政府,并选出里夫国民议会的代表。9月19日,国民议会开幕,宣布成立独立的里夫共和国,阿卜德·克里姆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和军队最高统帅。里夫国民议会通过了著名的六条《民族誓约》:1.“不承认有损于摩洛哥主权的或与1912年(保护制)条约有关的各项条约”;2.西班牙军队必须撤出里夫地区;3.“承认里夫国家完全独立”;4.“宣布成立立宪共和政府”;5.西班牙应赔偿战争损失;6.“在不享有特权的条件下,同所有大国建立友好关系,并缔结各类条约”。(注:娜·谢·卢茨卡娅:《里夫共和国》,莫斯科1959年版,第57页。)《誓约》是里夫的建国大纲,它充分表达了里夫人民反对殖民压迫,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决心和信念。
里夫共和国成立后,提出同西班牙媾和,但遭到拒绝,只得继续进行战争。到1924年的几年里,里夫军队接连给予西班牙殖民军以沉重打击。1924年8月,里夫军民取得粉碎西班牙10万大军进攻的重大胜利,基本解放了自1912年以来被西班牙侵占的全部领土,迫使西班牙殖民军龟缩在北部沿海地区一些防御较为坚固的城市里。
里夫起义不仅击溃了西班牙殖民军的侵略,动摇了西班牙在摩洛哥的殖民统治,而且使法国殖民当局惊恐不安,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法国殖民当局十分担心法属摩洛哥和法属北非其他殖民地人民在里夫人民起义的影响下起来反抗法国的殖民统治。为此,法国驻摩洛哥总督里奥特要求政府增派驻军,寻机绞杀里夫共和国。
当时,克里姆一再强调要与法国“和平相处”,并于1923年派遣代表团前往巴黎,但法国拒绝了里夫政府关于建立和平善邻关系的建议。1924年5月,法国借口里夫军队“侵犯”了法属摩洛哥,派出大军进攻里夫共和国,占领里夫人的主要粮食基地——乌爱尔加河谷,企图将里夫人陷于饥馑的困境。里夫人民为了独立和生存,于1925年4月兵分两路向法军发动攻势,一路进攻法国统治中心非斯;另一路直取非斯至阿尔及尔铁路线上的战略要地塔扎。里夫军队攻势凌厉,势如破竹,连克60余个法军据点。里夫军队所到之处,法国占领区的许多部落纷纷起兵响应。到6月中旬,里夫军队进逼非斯、塔扎和韦赞,消灭法军4000余人,法国在摩洛哥的殖民统治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为了挽回失败,法国总理潘勒韦亲自赶往摩洛哥,商讨对策。1925年7月7日,法国驻摩洛哥总督易人,由第30兵团司令盖诺担任总督并兼任摩洛哥法军最高司令。7月9日,法国议会通过特别法案,增加在摩洛哥的军费1.8亿法郎。7月26日,法国和西班牙达成军事协定,规定两国协同作战进攻里夫共和国,并组织联合的海陆封锁。接着,法国和西班牙不断向摩洛哥派出援军,法西两军分别增至20万人和10万人,并配备飞机、坦克和大炮等重型武器。里夫军队不足7万人,且装备低劣。由于法西相互勾结,形势迅速发生逆转,里夫国家不得不与欧洲两个殖民主义强国同时进行一场殊死的斗争。
1925年9月,亨利·贝当元帅指挥30万法西联军发起进攻。9月8日,西班牙军队在阿卢塞马斯湾登陆,占领了里夫共和国首都阿杰迪尔。法军从非斯、塔扎一线大举北犯。里夫军队寡不敌众,被迫退却,转移到山区继续坚持战斗。
法西联合镇压里夫共和国的军事行动,激起了两国国内人民反对殖民战争的抗议运动。法国共产党组织了反对摩洛哥战争行动委员会,并于1925年10月12日领导和发动了有90万工人参加的政治总罢工。共产国际发表了呼吁书,号召各国人民支持里夫人民的斗争。在国内外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法西两国玩弄和谈阴谋,以平息国内人民反对殖民战争的情绪,同时也为彻底绞杀里夫共和国作好军事进攻的准备。1926年4月,法西两国与里夫共和国在乌季达举行和谈。法西代表提出解除里夫军队的武装和里夫国家归属摩洛哥苏丹,里夫代表拒绝了这些无理要求。5月6日,法西代表突然中止谈判,第二天法西联军悍然发动全面进攻,包围了塔尔吉斯特的里夫军司令部。5月26日,克里姆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迫向法国投降。里夫共和国终于被法西联合力量绞杀了。
里夫起义爆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世界革命形势日益高涨的时期,它唤醒了摩洛哥人民的民族意识,直接打击了西班牙和法国的殖民统治,对后来的摩洛哥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与中国、土耳其、埃及等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汇合起来,形成了新的革命斗争形势,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推动了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尼加拉瓜人民的反美民族解放战争
尼加拉瓜是中美洲的一个小国,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在地理上具有开凿贯通两洋运河的有利条件,所以从19世纪中期起美国就开始插手尼加拉瓜事务。
20世纪初以来,美国加紧政治和经济的扩张,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借款协定和条约,控制了尼加拉瓜的海关、铁路和银行的管理大权,从而完全操纵了该国的经济命脉。1914年8月5日,美国强迫尼加拉瓜签订《布里安—查莫罗条约》。美国利用这个条约,仅以300万美元的代价,便轻而易举地获得在尼加拉瓜开凿运河的权利以及对军事要地封塞卡湾和科恩群岛为期99年的租借权和对尼加拉瓜事务的监督权。从此,美国任意干涉尼加拉瓜的内政,左右政局,使尼加拉瓜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1925年10月,美国指使尼加拉瓜保守党人查莫罗发动政变,推翻了自由党政府,建立起查莫罗独裁统治,从而触发了一场自由党人反对保守党统治的内战。自由党人为了反对查莫罗,恢复被推翻的政权,于1926年5月占领了东海岸的布卢菲尔兹。8月,战火蔓延到了西海岸,查莫罗政权已无法控制国内局势,于是美国玩弄新的手腕,让保守党的迪亚斯替换查莫罗,企图以此来平息自由党的反对。1926年11月14日,迪亚斯就任尼加拉瓜总统。11月17日,美国立即表态承认,并宣布提供30万美元的临时贷款,以支持这个亲美独裁政权。12月7日,自由党在东海岸的卡贝萨斯港建立了为墨西哥所承认的“立宪政府”,自由党人柯卡沙出任总统,与保守党迪亚斯政权相对抗。这样,尼加拉瓜内战进一步扩大,政府军节节败退,迪亚斯政权摇摇欲坠。
1927年1月10日,美国总统柯立芝在给国会的咨文中承认:“如果革命持续下去,美国在尼加拉瓜的投资和商业利益即使不被摧毁,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声称要“采取保全和保护我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及我国公民和我国政府的利益所必需的步骤”。(注:夏景才等主编:《世界现代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第557页。)随后,美国借口保护侨民,派出15艘军舰增兵尼加拉瓜,使在尼加拉瓜的美军增至5000人以上。2月2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卖给迪亚斯政权3000支步枪、200挺机枪和300万发子弹,总值为21.7万多美元。(注:南开大学历史系:《尼加拉瓜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54页。)美军在尼加拉瓜登陆后,立即开进首都马那瓜,同时还在尼加拉瓜各地设立许多所谓“中立区”,阻拦自由党军队的进攻。
美国一面蛮横地实行军事干涉,支持迪亚斯政权,一面派遣亨利·史汀生进行外交调停,对自由党施加压力。自由党领袖萨卡沙、蒙卡达等人居然接受美国的“和谈”建议,于5月11日达成妥协:自由党军队解除武装,由美国监督下届总统选举。美国的直接干涉,虽然结束了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的内战,但是,却激起了尼加拉瓜人民的反美怒火。在民族英雄奥古斯托·桑地诺的领导下,尼加拉瓜人民迅速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抗美爱国民族解放运动。
桑地诺是自由党一支部队的指挥官。当自由党人纷纷放下武器时,只有桑地诺反对妥协,愤怒揭穿美国骗局,拒绝交出武器,继续高举反美旗帜,坚持游击战争。他说:“一个民族的主权,不是靠言词,而是用武器来保卫它。”(注:李春辉:《拉丁美洲国家史稿》下册,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392页。)1927年6月底,桑地诺率部300人在奥科塔尔地方袭击美国驻军和政府军警,然后撤到北部的塞戈维亚山区,建立了游击根据地。在斗争中,桑地诺提出反对美国军事占领,保卫国家主权,组织合作社,开发资源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主张,因而桑地诺领导的以矿工为主体的起义军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许多印第安农民和黑人踊跃参加,起义军扩大到3800多人,并一度控制了全国16个省中的8个省,抗击着4.2万名美国侵略军。
桑地诺领导的反美武装斗争,还得到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向尼加拉瓜人民的抗美斗争表示敬意。许多国家组织了“不许干涉尼加拉瓜委员会”。在拉丁美洲发起了支援桑地诺游击队的募捐运动,有不少人还直接参加游击队,与尼加拉瓜人民并肩战斗,打击美国侵略军。
在尼加拉瓜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下,桑地诺游击队经过长期的顽强抗战,终于在1931年迫使美军退出战斗。1933年1月2日,最后一批美军也不得不从尼加拉瓜撤退。这是尼加拉瓜人民反美斗争的一个巨大胜利。然而,美国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于1934年2月指使尼加拉瓜国民警卫队司令阿·索摩查暗杀了桑地诺。
桑地诺领导的反美武装斗争虽然遭到残酷的镇压,但是它显示了尼加拉瓜人民不畏强暴,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鼓舞了尼加拉瓜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推动整个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