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联结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为熟人关系和陌生人关系。在这个世界,由于某种机缘,与他人产生联系,从陌生人成为熟人。熟人之间进一步交往,成为朋友。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俗称朋友关系,是指人与人交感互动时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社会层面来看,人际关系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结成的关系。正是这样的社会关系,不仅使我们习得各种社会技能,掌握社会规范,而且使我们懂得合作,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成为世界的主宰。
从心理层面来看,人际关系是人们通过社会交往过程而结成的心理关系,影响和依赖是这种心理关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由于喜欢和爱而建立,并以信任为基础而维持的人际关系被称为积极的人际关系;由于偏见等原因而建立的人际关系被称为消极的人际关系。通常所称的人际关系都是指积极的人际关系。
积极的人际关系是怎么来的?或者说朋友关系是怎么来的?
1.由喜欢而相识
茫茫人海,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人。遇到的这些人,有的成了朋友,而有的却是陌路人,我们完全没有意愿和动力去相识。意愿和动力是什么?是彼此的喜欢。没有彼此的喜欢,就不可能相识。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们的同学和校友少说也成百上千,但成为朋友的有几个?你不喜欢对方,就没有与他交往的意愿,即使当时存在相当多的事务性交往,也仅仅是应付而已,时过境迁,仅仅是相识而已,成不了朋友。你喜欢对方,对方不喜欢你,你们也成不了朋友。
彼此喜欢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起点,也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种子。
2.由交往而相知
两人相识后,需要进一步交往才会增进了解。了解了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决定是否要进一步交往。所以,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产生的,也是通过交往而发展的。
3.由互助而使友情升华
友情是什么?是彼此的需要,这样的需要既包括精神层面的需要,也包括功利方面的需求。精神层面的需要包括牵挂、依恋、仰慕、爱等等,功利方面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权利需求、信息需求等等。
只有在交往中不断满足对方的需要,友谊才能发展,才能升华。
4.由信任而使友谊长青
友情的起点是喜欢,但如果通过交往发现对方没有信用,就不可能再喜欢。新结交的朋友约好了6点见面,他7点才来;答应帮忙办一事,第二天再问时他都不知道要办什么事,这样不靠谱的人,没人愿意继续交往下去。
你信任朋友,才会在他经济上有困难的时候帮他渡过难关。他按约定归还,你才会在下次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再帮助他。因为你信任他,帮助他,所以他感激你,报答你。这样的良性循环,才会确保友谊长青。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资源,既具有一般资源的常规属性,又具有其显著的特殊性。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特点,就必须对其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生活中许多人没有很好地积累起有价值的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根源就是对人际关系的特性没把握好,从而在认识上产生偏差,在使用上出现错误,不仅没能充分发挥人际关系的功能作用,而且还毁坏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特点主要包括:无形性、私有性、社会性、传递性、可分享性、价值性和发展性。以下我们逐一分析研究。
无形性。人际关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关系。这种无形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样的社会关系如血缘关系、同学关系等等,并不存在固定的形态,人们很难通过感觉器官来辨认;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两个人,单凭外表很难看出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无形资源。
私有性。人际关系是一种私密关系,很少有人愿意将自己的人际关系公之于众。人际关系的私有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际关系是私密的。我认识谁、我与谁是朋友完全是我自己的事,没必要告诉他人,更不会向社会公布。其次,为维护和发展人际关系而开展的人际交往活动是私密的。朋友间的聚会,只有朋友圈内人才会被邀请参加,聚会的地点一般也会选择比较私密的场所,即使在公开场合进行,也不希望被外界所干扰。最后,人际交往的内容与目的是私密的。朋友之间约谈的内容,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有当事人知道,不太可能告诉第三者。
社会性。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资源,是一种社会性资源,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道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原始社会,人们在氏族部落生活,人际交往的圈子被限制在部落之内,所有的人际关系也就限于氏族部落之内。从文明时代起,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往圈子逐步扩大,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即周游列国,建立起了较为广泛的人际关系;唐代的玄奘来到了古印度学习佛学;明代的郑成功七下西洋,与东南亚、非洲各国开展经济和文化交流。进入21世纪,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大潮,极大地冲击了封闭经济和单元文化,并使人们广泛接受普世价值。在这一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国际交流空前发展,人际交往空前频繁和便捷。今天,通过文化交流和国际贸易,我们交往的圈子已经跨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通过电子商务网站和社交网站,你可以结交欧洲朋友、非洲朋友,也可以结交美洲朋友,我们的人际关系扩展到了全世界。
传递性。人际关系能够相互传递。每个人的人际关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朋友介绍而获得的,这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情况,即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朋友的朋友,进而发展成为自己直接的朋友。
可分享性。人际关系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具有可分享的特点。一般的自然资源(有形资源),你拥有了,他人就不可能再拥有,如果你想与他人分享你的资源,就必须将原先属于你的一部分转让给他人,也就是说,有形资源的分享是以一方的减少作为代价,而使他人拥有的那一部分正好是你所失去的部分。而人际关系则不同,你将你的朋友介绍给他人,不但不会减少你的人际关系资源,相反,还会提高你的人际关系的质量。例如,你将你的朋友A介绍给你的朋友B,你的朋友成了他人的朋友(A成了B的朋友),可A却仍然是你的朋友,你的朋友资源并没有减少!相反,A和B还会因为你在他们之间穿针引线而感激你,从而使你和A及B的关系质量得到提升。
价值性。任何一种资源都具有特定的社会价值,否则,就不能称其为资源。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所以,人际关系具有特定的社会价值。人际关系的价值与其他普通资源的价值不同,它同时具有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
发展性。人际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人从出生起,开始社会化活动,与家庭成员、邻里、小伙伴进行交往,随着成长过程,又开始与同学、老师、同事以及趣味相投者进行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人际关系也开始不断积累,从最早的血缘关系,发展包括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在内的其他人脉。
三、人际关系的类别
中国社会对不同的人际关系有很多传统的称谓,如: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手足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的时候结交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叫“青梅竹马”;以平民的身份相交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身份、行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的深厚友情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精神上高度重合的朋友叫“神交”;贫贱且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称为“贫贱之交”。
今天,全世界总共有70多亿人口,中国就有13亿多。在如此众多的人口中,普通人认识的人也就数千人,故我们认识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很小。在我们认识的人中,按我们对其的认识和态度可以分成“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只有那些我们“喜欢的人”且对方也喜欢我们的人才能成为我们的人脉资源。
在我们喜欢的人群中,按照不同的视角,可以对人际关系进行不同的分类。通常,我们按照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对象的性质、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人际关系对象的社会地位四个维度对人脉资源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不同类型的人脉资源的特点和功能作用。
1.按关系的重要性来分
不同的人际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的不同环境和不同阶段下形成的,对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现实生活中,每一种人际关系对人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例如,血缘关系,也就是常说的亲属,是人们最重要且陪伴终生的关系,影响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而另一些关系,像我们常说的所谓“偶遇”或“酒肉朋友”,对人生的重要性相对就要小一些。按照对人生重要程度的不同,我们将人际关系分为三类,即“贵人”、“重要”和“一般”。现对这三类关系逐一分析。
“贵人”,顾名思义,是对某人的人生起关键作用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常说“某某得到了贵人相助,一步登天了”。除了血缘关系,“贵人”常常出现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期,比如说某一位老师,由于他的关心和帮助,使某个原来学习一般的人最终通过发奋图强,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从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再例如事业上的上级,出于对某人的偏爱,使该人在关键时刻走上了关键岗位,从此一帆风顺,春风得意。
我们常常说“贵人”可遇不可求,其实这样的说法不完全正确。如果我们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中认识到在某些关键节点上需要贵人相助,那么就该早做准备,及早地去结识和发展这样的关系资源,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或者听天由命,怨天尤人。
“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指那些对人的生活有较大影响,但又不如“贵人”那么重要的人际关系资源。人生中我们常常需要倾诉的对象,也经常需要朋友帮助我们,这样的人际关系就构成了“重要”的人际关系。“重要”的人际关系资源比“贵人”多许多,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维护和发展。
“一般”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这类人际关系对个人来说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人是社会化的人,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必然会结识一些人,他们会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样的影响对我们个人来说又是微不足道的。例如,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社群的一个熟人,或者是公司内不同部门的一个同事,大学里不同系的一位学友。他们完全是由于人生的某种机缘而与我们相识,或许终生都不会有很深的交往,甚至过了某个时间点后,再也不会碰面。
按照关系的重要性来划分人际关系,我们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出我们自己的人脉资源对象的价值判断,同时,也为我们自己未来的人脉资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如果在我们的人脉资源中“贵人”很少,“重要”的不多,那么说明我们的人脉资源的质量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现实中,相同的人际关系其重要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维护不当,本来是你的“贵人”也可能降为“一般”的人际关系;反之,本来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如果正确维系和发展,极有可能升级为“重要”的人际关系,甚至成为你的“贵人”。
2.按关系对象的性质来分
人是社会的人,我们所拥有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完全因为某些关系重要,我们就去发展这些重要的关系,某些关系不重要,我们就放弃这些人际关系。相反,人生中的绝大部分人际关系不是刻意而为的,而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按照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去认识和区别不同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从人际关系本身的特点去认识。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有必要按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对人际关系进行恰当的分类。按照不同人际关系对象的性质,人际关系大致可以分成六类,即血缘关系、学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信仰政治关系、兴趣爱好及其他关系。
血缘关系是由婚姻而建立的血亲关系(同时也包括收养关系),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亲属关系。这是人最基本、最重要,也是维系终生并代代相传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是伴随着生命的繁衍而自然形成的,再经后天的婚姻关系加以丰富,使得血缘关系在人的社会关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学缘关系是由人参与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校友关系。学缘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同学关系。同学关系在日常的语境里定义并不是十分清楚,有的人认为是指同校、同年级、同班的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有的人则认为是同校同期的学生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同学关系是指同校、同年级、同班的学生之间的关系。
业缘关系是指人在工作、事业发展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包括同事关系、客户关系、合作伙伴关系、竞争对手关系、股东关系、政府管理者关系等等。业缘关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功利性。商业利益和权利是业缘关系的核心,业缘关系的产生、维系和发展绝大部分都是以权利或者商业利益为驱动力的,离开权利或者商业利益,业缘关系将不复存在。
地缘关系是由乡土情结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特别是中国社会,乡土情结历史悠久,“家”文化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中。地缘关系俗称“同乡关系”,是随着地缘的变化而产生的。如果一个人离开他的出生地到了镇上工作,他出生地的同村人就是他的地缘关系;如果他到了县上工作,则他出生地所在的乡镇的人便是他的地缘关系;当他到了省上工作,则他出生地所在的县市的人就成了他的地缘关系;当他身处外省市时,他出生地所在的省的人便成了他的地缘关系;当他出国后,所有中国人都成了他的地缘关系(都是炎黄子孙)。当然在这些地缘关系中,地域越小,关系越近;反之,地域越大,则关系越疏。
信仰政治关系是由人的信仰或参加某一政治团体而获得的一种人际关系资源。信仰与政治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需求,为满足这种高级需求而伴生的人际关系不同于其他人际关系,主要是用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较少用来满足人的世俗功利目的。
兴趣爱好及其他关系。兴趣爱好关系是由于人们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其他关系则包括了上述六项中没有包含的一些特殊关系,如战争中敌我双方之间人员的关系等等。
3.按关系的亲密度来分
人际关系除了重要性和关系性质这两个重要属性外,还有亲密度属性。所以,我们也可以按照关系的亲密度来对人际关系进行分类。按照关系的亲密度,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密友”“朋友”“熟人”三大类。
“密友”即我们常说的“铁哥们”“闺蜜”,这种人际关系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也最为频繁,情感依赖度、自我暴露度最高同时也是最为信任的人际关系。
“朋友”即我们一般认为的“好朋友”,这种人际关系我们接触较多,但比“密友”的人际关系接触得要少,同时相互之间的信任度、自我暴露度也稍差一些。
“熟人”的人际关系则指曾经交往过,但交往的频度不高、深度也非常有限的人际关系。由于学习、工作或生活的关系,我们会接触很多这样的人,也许在某一段时间内接触得还比较频繁,但是相互之间的了解却是表面的,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交流。“熟人”与“朋友”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朋友之间有情感联结,但熟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度很低。
4.按关系对象的社会地位来分
社会是分阶层的,不同的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按政治地位来划分,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可以按拥有财富的多少来划分,如财富达到100亿美元以上属于最富有的阶层;也可以按权力的大小来划分,如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等等;也有一些划分方法是模糊的概念,如“工薪阶层”。
一般来说,社会地位与收入和财富、权力和声望等要素相关,其实也就是以对社会的影响力为基本标准。这样的影响力表现为或拥有,或具有支配权。国企集团的董事长并不拥有国企集团,但他拥有调配集团内资源的权力,所以他们属于社会上层。专家和明星其实财富不多,权力也不大,但他们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声望,所以他们也属于上流社会。
四、人际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人际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人际关系的主体、人际关系对象及社会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与人际关系相关的不仅包括人际关系主体和对象个体,也包括由人际关系结成的社会群体,故人际关系的作用和意义包括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
1.人际关系对个体的作用和意义
当我们探索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意义时,不仅要探索对人际关系主体的意义,也要探索对人际关系客体(人际关系对象)的意义。由于人际关系是成对出现的,如果甲是乙的人际关系,那么乙也是甲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只要探索了人际关系对主体的作用和意义,实际上也就等同于探索了人际关系对客体的作用和意义。
人际关系既是个体获取生命的源头,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摇篮。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父母的结合才获得了生命,并在父母和其他亲人的呵护和养育下不断成长。人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更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在人的成长过程相关联的人,包括家人、邻居、幼时伙伴、同学、老师、同事,他们组成了人际关系主体,也为人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全部的帮助和服务。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习理解他人,认识自己,懂得你我他之间的关系、朋友和敌人的关系、爱与恨的关系,学会了语言,学会了点头、微笑、鞠躬等行为礼节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如此等等,从而使我们能够适应社会的生活,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
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保障。一个人事业的成功,首先在于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当我们年轻时,社会阅历较浅,也缺乏经验,再加上年轻气盛,此时选择的事业很难保证就是适合自己特点,且愿意为此终生奋斗的事业。其次,事业上的成功,往往就是在关键的时候得到重大的发展机会,或者在危急时刻得到贵人相助而转危为安。最后,即便是天才,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他人的相助。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人三个帮”,单打独斗,修身、齐家都不容易,更别奢谈治国、平天下了。今天的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光凭一个人的智慧,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立足的,互助合作是今天的主旋律。由此可见,一个人获得事业的成功,隐藏在他后面最重要的资源恰恰是他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人的生活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痛苦、无聊和愉悦。要想获取幸福生活,实际上就是要减少痛苦,克服无聊,从而收获更多的快乐。导致人们痛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除去生理问题外(如身体的疾病或伤残导致人的痛苦),其他的痛苦是由心理失衡所致。什么会让我们心理失衡呢?除去心理性的问题外,主要是由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所致。人生旅途,不如意事常八九,谁能帮助我们克服困难、解决生活中的这些不如意之事呢?只能依靠朋友。生活中的许多琐事,小到春运时的一张车票、看病挂号,大到办理一项政府批文、孩子上学,单靠自己的力量,由于专业技能或者所拥有的资源等方面的缺陷,往往很难解决,但此时如果有朋友相助,可能就易如反掌。克服了这些生活中的困难,不如意事就不再是常八九了,可能就变成“不如意事仅二三”了。
心理学家认为,无聊主要是由于生活空虚所致。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人很少有感到无聊的,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感受无聊。由此,要克服无聊的问题,主要是要使生活充实起来。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活动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最能够克服人的无聊情绪,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亲身体会过的事实。不仅如此,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还会让我们开阔眼界,培养情趣,发现机遇。“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了解他人的思想观念和看待世界的方法,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我们通过交往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也是通过人际交往活动,从他人的言行或榜样行为中获得启发,发现机遇,从而使生活充满了挑战和激情。此时此刻,无聊早就跑到了九霄云外。
2.人际关系对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平常人们谈论人际关系时,往往都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认识人际关系,很少从社会的视角来看待人际关系。实际上,人际关系不仅对个体有着非凡的作用和意义,同样,对社会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由人际关系所结成的群体和社会组织(包括家庭、有紧密情感纽带的社团等)是社会的细胞,是实现人类社会功能最基本的要素。
第二,人际关系是人类战胜自然、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正是懂得了合作和分享,才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主宰。
第三,由人际关系所结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家庭、有紧密情感纽带的社团等)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
第四,人际关系是促进文化交流、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世界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组成的,不同国家、民族的人民由于各自历史不同,孕育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两大部分。首先,人与人的和谐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是由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特定人群组成的,是建立在和谐人际关系基础之上的,因此,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其次,人际关系是构建多元化社会的基本保证。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君子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希望创建有差异却充满和谐的理想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多元化才有了基础,才能促进多元化社会的精神统一,才能提高社会效率。最后,人际关系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社会个体的身心健康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只有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人,获得了健康和谐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五、人际关系与联结
从人际关系的概念不难看出,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你与多少人相识,你就与多少人相联结。
人际联结具有方向性,如你和老师的关系,你称他为老师,他称你为学生,这种称谓上的不同就代表着联结关系的不同,即方向的不同。
人际联结具有传递性,通过你的朋友,你与你朋友的朋友也产生了联结。
人际联结具有层次性。关系好的朋友,联结层次就深;关系一般的熟人,联结层次就低。人际联结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联结是信息联结,如你看新闻联播,节目中的新闻人物与你就是信息联结,该新闻人物并不知道你是谁,只是通过电视媒体,你知道了他,这是人际关系中最低层级的联结。其次是情感联结,如你和你的小学同学,曾经在一起上课,甚至还打过架,你们之间建立了一定的感情。最高层次的联结是价值联结,如你与你公司的同事,既有作为公司员工的共同价值,也有工作上合作的价值。这种联结层次的不同,实际上就代表了联结力的不同。
人际联结的层次与关系亲密度的关系可以用图1-1来表示。

图1-1 人际关系联结维度示意图
1.信息联结
信息联结是人际联结的最低层次,表现为具有人际联结的双方互通信息。在信息联结层,实际上仅仅提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确保人与人可以沟通交流。网友之间是典型的信息联结,互联网为双方提供了交流渠道。
存在信息联结的双方通过经常性的交流,增进了了解,随之也就会逐步产生感情,从而使双方的联结上升一个层次,到达情感联结。网友之间发展成网恋就进入了情感联结。
在信息联结层,交往双方的关系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熟人”,或者称之为认识的人。
2.情感联结
进入情感联结层后,人际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交往双方不仅互通信息,信任、依恋、关爱等情感开始融入双方的心中。这样的情感也会促进双方进一步交流,并加深理解和认识。交往的过程反过来也会促进情感的进一步升华,加深友谊。
到了情感联结层,交往双方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他们不仅互通信息,而且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友谊,并开始愿意为对方付出。
3.价值联结
价值联结是人际联结的最高层次,这一层次的标志是存在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互助合作。在价值联结层次的人际联结,交往双方不仅经常交流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也为对方提供高质量的情感价值,还愿意为对方提供无私的帮助与合作,助人利己,共同创造社会价值。
价值联结包含了高层次的情感联结和高质量的信息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