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研究意义
近年来,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重振制造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复苏、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这既给我国工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和不利影响,也制约着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发展的步伐,增加了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难度,对我国产业升级形成迟滞作用。而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加速追赶。如越南、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在中低端产品市场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接纳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我国中低端制造业产品的竞争优势被削弱,随着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加大,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也会受到威胁。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对外转移呈整体扩大态势,一方面,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不断减少;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高速增长。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夯实基础,巩固宏观经济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工业的发展是工业化的重要驱动力,影响着工业化的进程和走向。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在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对工业化模式的主动选择。
通过剖析我国工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科学研判我国工业中长期发展走势,进一步明确工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有利于为当前“十三五”发展乃至中长期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