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小西瓜白粉病
西瓜、小西瓜白粉病俗称白毛,是西瓜生产上的常见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过去南方发生较重,江苏、浙江春西瓜、秋西瓜及西北也常发生。近年随着保护地和反季节栽培的大发展,该病为害日趋严重,有些保护地苗期、成株均有发病,严重的定植后不久即见发病,一直伴随着瓜的生长,随时可见白粉病病株直至拉秧,严重影响西瓜生产。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蔓,初在叶片正面出现退绿变黄圆斑点,不久叶面或叶背产生近圆形小粉斑,后扩展成直径1~2cn圆形白粉斑。感病品种白粉斑能迅速扩大,多个病斑融合成一片,严重的全叶布满白色粉状物,即该菌的气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发病重的叶片慢慢变黄枯萎,一般不脱落。进入生长后期,白粉状物变成灰色至灰褐色,且粉斑上现先为黄色、后变为黑色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有性态—闭囊壳。保护地栽培的小西瓜发病尤为严重。
小西瓜白粉病新症状
小西瓜白粉病病叶
苍耳叉丝单囊壳的分生孢子、闭囊壳、子囊
1—分生孢子;2—闭囊壳和子囊
奥隆特高氏白粉菌的无性态和有性态
1—分生孢子梗;2—分生孢子;3—子囊和子囊孢子;4—附着孢;5—闭囊壳
病原 Podosphaera xanthii,称苍耳叉丝单囊壳和奥隆特高氏白粉菌;Golovinomyces orontii,称菊科高氏白粉菌;G.cichoracearum,称鞑靼内丝白粉菌;Leveillula taurica,称苍耳叉丝单囊壳,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叉丝单囊壳属。奥隆特高氏白粉菌属子囊菌门高氏白粉菌属。
现在全国已报道我国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侵染西瓜、小西瓜的白粉病菌种类分布情况,大部分为苍耳叉丝单囊壳和奥隆特高氏白粉菌。其中以苍耳叉丝单囊壳发生更为普遍。危害性更大。
苍耳叉丝单囊壳,菌丝壁薄,光滑,附着器不明显至微乳头状,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卵圆形,内生明显的纤维体;芽管侧面生,简单至叉状,短;分生孢子梗直立,脚胞圆筒形;闭囊壳球形至近球形,内含单个子囊,每个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附属丝丝状,长度为闭囊壳直径的0.25~4倍;子囊孢子广卵形至亚球形。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苏、台湾、广西、云南、四川、北京、黑龙江、海南、陕西、吉林、浙江、新疆、山西、河南等地,在多数地方只产生无性态,其种类确定存在误差。
奥隆特高氏白粉菌,属高氏白粉菌。菌丝略弯曲,附着器乳头状,分生孢子内无纤维体,芽管从分生孢子顶端或底部长出,通常很短,与分生孢子等长或更短,通常扭曲,有时直或弯,很少叉状;闭囊壳少见,通常含有5~14个子囊,子囊内含2~4个子囊孢子。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江苏等地。除为害西瓜外,还侵染甜瓜、黄瓜、南瓜、冬瓜等葫芦科蔬菜。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南方四季都能种植瓜类作物的地区,白粉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西瓜等瓜类作物上,一代接一代地传播,不存在越冬的问题,一般很少产生有性世代。北方保护地栽培西瓜等瓜类的地区,也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株上越季,并不断进行再侵染。翌年春季病菌侵染露地春西瓜,后传染到秋西瓜上,最后还回到棚室内越冬。在没有保护地的地区,白粉菌常于秋末在衰老的病叶上产生闭囊壳随病残体越冬,翌年春天气温升高,温、湿度条件适宜时,释放出子囊孢子,从西瓜等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完成初侵染。浙江无温室的地区,也是这样越冬的。至翌年5月弹射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白粉病迅速扩展蔓延。西瓜白粉菌的分生孢子萌发温限为10~30℃,以20~25℃最适,低于10℃或高于30℃不能萌发,分生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适宜相对湿度为90%~95%,在棚室或田间该病是否流行,常决定于棚内湿度和寄主长势。虽然湿度25%时也可萌发,但高湿萌发率高,生产上高温干燥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菌源时很易流行成灾,现已成为西瓜等瓜类生产上的严重病害。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白粉病的西瓜、小西瓜品种。②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瓜生育期短,基肥和追肥均以速效肥为主。追肥在定瓜后进行,幼瓜长到鸡蛋大小时,疏瓜定瓜,追施膨瓜肥,667m2施复合肥30kg,增强抗病力。③保护地栽培小西瓜特别注意棚内通风,降低湿度可预防白粉病,发现有发病苗头,应及时用药防治。④药剂防治。在西瓜、小西瓜叶面初现零星小黄点或白色小粉斑时喷洒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混加70%丙森锌600倍液,或20%唑菌酯悬浮剂900倍液、15%亚胺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四氟醚唑水乳剂1200倍液、25%乙嘧酚悬浮剂800~1000倍液、10%己唑醇乳油3000~4000倍液,隔10天1次,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