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一):总论与量化研究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台湾社会科学与研究方法的发展

为探究台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变化,我们选取《台湾社会学刊》《政治学报》《台湾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研究报告/中华心理学刊》三个学刊来做内容分析,探究台湾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上有什么变化。实际上,我们也对《台湾社会学》 《台湾政治学刊》《台大政治科学论丛》三个期刊做了内容分析,但在最后我们还是决定选取这三个学刊来做研究分析研究方法的变迁,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学术期刊都发行了40年以上,拿来做分析比较能显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变迁趋势。同时这三个期刊都是学会刊行的,不是机关出版的学术刊物。拿这三个期刊发表的所有论文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也有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是期刊论文无法代表所有的学术论文,有许多学术论著是以专书或是专书论文方式出版,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有可能不同于期刊论文,或许专书会比较多质性的研究。尽管如此,期刊论文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还是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一)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演变

1950~1980年代台湾社会学就研究方法的发展而言是草创期,粗糙不成熟。在1960年代社会学者多从事小规模的小区调查研究,也还不是进行比较严谨的抽样调查研究。到1970年代开始有一些抽样调查研究,在其他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很少有。1980年代在研究方法的发展上属奠基期,是以量化研究为主,社会学者也多从事实证研究。但在同一时间已有学者对实证研究提出批判。到了1990年代,全台抽样社会调查持续进行,在同时,有愈来愈多的学者致力于质性研究和历史研究。在2000年代,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有分庭抗礼之势。又有几个全台长期抽样调查,而从事质性研究的社会学者也大量增加。

在社会学刊物方面,我们选取《台湾社会学刊》,这是台湾社会学会的学术期刊,是在台湾发行最久的社会学期刊。在1971~1994年刊名为《中国学刊》, 1995年随“中国社会学社”改名为台湾社会学社,也改名为《台湾社会学刊》。前后至2009年一共发行48期,出版284篇论文。发行将近四十年,以十年为期,正好可分为四期。将284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分别归类后发现,利用问卷调查和其他量化资料撰成论文的在1971~1980年占所有论文的37%(不是最多的),到1980年代就突然增加到65%,在1990年代维持相同的高比例(64%),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略微下降到57%。再就统计分析方法的变迁来看,在各个时期,有少数量化研究论文只使用叙述性统计。在1970年代,量化研究论文有73%使用了单元统计分析,接着在后面三十年,大幅下降,到2000年代就只有7%的论文使用单元统计分析。相对地,多元的统计分析在1980年代之后快速上升,到2000年就接近八成了。量化研究在1980年代成为台湾社会学研究的主流,而研究使用统计方法多为复杂的高阶的多元分析,显示台湾社会学研究的主流仍然在量化的实证研究。不过,另一份重要的社会学期刊《台湾社会学》(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和台湾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出版),在2001~2009年间出版的论文,虽然量化研究论文仍然是最多的,占了46%,但足足比《台湾社会学刊》同一个时期的57%少了11个百分点。《台湾社会学刊》量化论文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有下降的趋势,而《台湾社会学》的量化研究论文更少了一些。量化研究虽然依旧是主流,但两个主要的社会学期刊显现了量化研究在数量上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台湾社会学》量化研究论文所占的比例已低于五成,同时仅比质性研究论文多了5个百分点而已。

《台湾社会学》在2001年才开始发行,显示了最新的状况。在质性研究方面,占了41%,和量化研究在数量上已相当接近。就发行40年的《台湾社会学刊》在质性研究论文发表上的趋势而论,以访谈、观察及分析文献资料为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在2000年以前都维持在12%左右,2000年以后则突然增加到37%。在两个主要的社会学期刊近十年的论文中,将近四成是质性研究。虽然仍然比量化研究的论文数量少,但已与量化研究大幅缩小了彼此的差距。一方面显示量化和质性研究逐渐平衡发展的趋向,另一方面也显现了量化与质性研究竞逐的现象,也可能是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代理人战争在台湾发生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迁趋势是,未引用或分析资料撰成论文发表的数量在1980年之后大幅下降。在1970年代,有51%,即一半以上的社会学论文多没有具体的资料分析,有些是引介西方社会学理论或概念。到1980年就大幅下降到26%,几乎少掉了一半,主要是量化研究论文增加了26%。可以说台湾社会学在1980年快速兴起,第一批获得美国博士学位返回台湾投入社会学研究的几乎都从事量化研究。到1990年代,单纯的论说下降到20%,到2000年以后,则只剩下2个百分点(图1-2、图1-3)。

图1-2 社会学刊论文使用研究方法的演变

图1-3 社会学刊论文使用统计方法的演变

不论是量化研究或是质性研究的大幅增加,都显示了社会学研究者在研究方法及资料分析上的精进。张苙云教授在“国科会”服务期间,促成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和欧美研究所规划了社会学研究方法工作坊,使学者在研究方法上更为精进。这个与“研究方法和社会学议题相关的研习课程,主要是邀请国际知名的学者教授来台进行为期一周的演讲,针对其所属主题领域上研究方法之专长与台湾学者共同研习”。在2004~2008年间,计邀请了6位美国在研究方法上有重大成就的学者就研究设计、因果推论(谢宇)、质性比较研究(Charles Ragin)、社会变迁趋势的衡鉴(Glenn Firebaugh)、生命历程与事件史分析(Karl Mayer)、量化比较研究(Raymond Wong)方面开设短期课程。此外,中研院调查研究专题中心自1995年起每两年举办调查研究方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也常常邀请研究方法的重要研究者发表专题演讲,自1997年起每两年举办调查研究方法与应用研习班。该中心的研讨会和研习班全面开放给中研院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参加。

(二)政治学研究方法的演变

陈义彦(2010)将台湾政治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分阶段说明时,对前两个阶段政治学者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做了提示,但没有直接说明第三个阶段的研究方法。陈义彦指出在传统阶段(20世纪初至1970年代)多采取“哲学、历史、法制的途径研究政治问题,偏向于文献的静态分析”。到行为研究阶段(1980年至今),政治学者“企图采用科学方法从事政治行为的调查研究,以建立或验证经验性的政治理论”。在后行为研究阶段(1980年至今)(陈义彦未指明后行为研究阶段的时间,但在讨论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理性选择论研究时,都指称是1980年至今),大体没有特定的新的研究方法。不过,后行为政治经济学是比较巨视的研究,会运用国家乃至国际的资料进行研究,而理性选择论的研究则和行为研究阶段的研究方法没有什么大的差异。

在政治学研究范畴内,关于政治哲学等规范性理论等研究,基本上是探究应然性的基本问题(陈义彦,2010),多为理论性论说,在研究中多不采取实证的方法,甚至也都不做任何经验性的研究。

根据对《政治学报》40年361篇论文就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法进行内容分析(图1-4),发现以引用文献进行论说的政治学论文一直是最多的,在1970年代高达66%,在《政治学报》发表的政治学论文都引用了一些文献,但大多没有就文献资料进行什么分析,到1980年代,有一半的论文仍然属于这种性质,再过十年就下降到35%,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再下降到31%,不过仍然是最多的。这类论文数量大幅下降的状况正显示台湾政治学研究开始采用更多不同的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其中利用各种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大约从1970年代的3%,逐步增加到2000年代的24%。在论文中,引用国内外机关统计的研究,在1970年代到1990年代之间增加了8%,但在1990年代到2000年代却又降了8%。在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面,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快速增加了14%,随后十年减少了3%,到最近十年却又少了5%。如果将问卷调查和机关统计合在一起,视为量化研究,则1970年代量化研究占总论文数的23%,到1980年代大幅增加到37%,到1990年代更增加到42%,但增加速率已较前十年要小许多。到了近十年,量化研究又有大幅下降的迹象,降到29%,仅比1970年代多了6%。假如我们不以量化与质性研究做区分,而将是否进行资料分析来评量,也就是将量化研究加上有着资料进行分析者合起来,就会发现进行实质资料分析的论文和未进行实质资料分析的论文在数量上呈相互消长的趋势,大体上是后者大幅下降而前者呈大幅上升趋势。在1970年代两者之比是66∶26,到2000年代则成为31∶53。

图1-4 《政治学报》论文使用研究方法的演变

在统计分析方法上,40年来《政治学报》的论文也有明显的变迁(表1-3),在论文中运用叙述性统计者虽呈下降趋势,从69%下降到59%,但仍然是多数(图1-5)。这是政治学论文的重要特色。在研究政治时,引用选举统计资料;在研究两岸关系或国际关系时,则引用经济成长、国际贸易和其他与互动有关的统计。在引用这些机关统计时,多半研究者并不从事推论性统计的分析,多直接利用叙述性统计进行分析。政治学研究运用单元统计,即至多探究两个变项之间的关系,从1970年代将近两成到2000年代完全消失。比较有意义的是多元统计在前三十年有明显增加,而在近十年则快速增加到41%。在量化研究中,利用机关统计做叙述性统计分析和利用问卷调查资料进行多元分析大约呈59和41的对比。在政治学研究上,利用国内外乃至国际机构有关政治经济状况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论述,往往只需叙述性统计而无需推论性统计,相对地,利用问卷调查资料来研究政治行为则需尽可能利用新的、有更大威力的、复杂的多元统计分析技术才能获致结果。

表1-3 《政治学报》论文使用研究方法的演变(1971~2010)

图1-5 《政治学报》论文使用统计方法的演变

参考方块 1-4:历年政治学计量方法研习营课程(2001~2010)

∗括号内是开课年代。

由于政治学研究在近十多年来,从事量化研究急需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等更先进、更严谨的统计技术,中研院政治学研究所自2001年起举办“政治学计量方法研习营”,强调“透过专题研讨的方式,促进对政治学计量方法有兴趣的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并借由相关课程的开设,培养学员从事相关学术工作的能力与兴趣”。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演变

心理学强调自己是一个接近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因此一直追随自然科学的路。在草创时期台湾心理研究采实验方法者较少,1960年后大幅增加且维持相当多数的状况,所以心理学一直以实验方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图1-6)。不过,在1970年之后虽然仍是心理学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法,但也已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自1960年代的64%足足下降了10个百分点。随后有减有增,到2000年代,台湾心理学研究论文中有52%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心理学在台湾一开始发展,就使用心理测验进行研究调查,在1950年代依据心理测验资料撰写论文的占了总论文数的一半以上,约有56%。可是在下一个十年,就大幅下降到18%,一番起伏之后,最后来到2000年代,只剩8%的论文使用心理测验。心理学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在1950年代有22%,但随后升升降降,有时甚至就是没有。直到2000年代,又有18%的研究是依赖问卷调查。

图1-6 心理学刊论文使用研究方法的演变

台湾心理学研究在过去50年在研究方法上虽有变化,基本上以实验方法为主,但在1970年代到2000年代有明显的减少趋势。相对于此,就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引进和使用。在统计方法上来说,心理学用描述性统计愈来愈少,单元统计维持稳定大约不变的样子,更重要的是多元统计的方法则是增加的趋势(图1-7)。心理学即使可以用实验控制得到比较科学性的结果,后期也大量使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这是很重要的发展趋势。

图1-7 心理学刊论文使用统计方法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