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法律与政治(近代法律史研究(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北京大学月刊》与《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

学术刊物是现代学术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共同体得以形成之必要纽带。随着北大法科研究所等现代学术机构的创立,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性期刊亦出现。1918年7月,研究所主任开会讨论《研究所总章》时,决定各研究所合出一种月刊,作为“发表及讨论各门研究之结果之机关”。《研究所总章》, 《北京大学日刊》第182号,1918年7月16日。9月30日,蔡元培召集各学长及各研究所主任,议定编辑出版《北京大学月刊》,定于每年1~6月、10~12月每月出1册,规定全校职员及学生均有供给稿件义务。《编辑北京大学月刊缘起》, 《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1号,1919年1月。可见,此刊主要是作为北大职员和学生“共同研究学术,发挥思想,披露心得之机关”而出现的,校外发表者须为“特别佳著”,远非一般杂志将学生排除在外的做法。《编辑略例》, 《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1号,1919年1月。11月,蔡元培亲自撰就“发刊词”,特别强调“破学生专己守残之陋习”,破除中国读书人脑中科举之积习以及学问畛域:


吾国学子,承举子、文人之旧习,虽有少数高才生知以科学为单纯之目的,而大多数或以学校为科举,但能教室听讲,年考及格,有取得毕业证书之资格,则他无所求;或以学校为书院,媛媛姝姝,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于是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一国文学者,恒不肯兼涉他国,不知文学之进步亦有资于比较;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系。有月刊以网络各方面之学说,庶学者读之,而于专精之余,旁涉种种有关系之学理,庶有以祛其褊狭之意见,而且对于同校之教员及学生,皆有交换知识之机会,而不至于隔阂矣。《发刊词》, 《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1号,1919年1月。


《北京大学月刊》是北大历史上第一份以学术研究为旨趣的刊物。此刊对所刊内容范围及水准要求尤为严格,以“学术思想之论文纪载为本体,兼录确有文学价值之著作”, “至无谓之诗歌小说及酬应文字”则一概不收;注重撰述,间登译文,亦以介绍东西洋最新最精之学术思想为主,“不以无谓之译稿填充篇幅”。《编辑略例》, 《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1号,1919年1月。内容编排上,将文、理、法、商融为一体,以期学科间切磋琢磨。此刊从1919年1月至1920年10月,共出版1卷7号,刊发文、理、法以及通讯研究员文章79篇,来自法科教员及学生的文章共27篇,占全部稿件1/3,其中陈启修、马寅初发稿最多;从著者身份看,既有法科专职教员亦有学生,还有通讯研究员。譬如,法科学生陈达材自撰论著、徐恭典翻译毕善功论著等,以及通讯研究员俞逢清与马寅初诸人关于“格里森氏法则”等往来论学之文章,均体现了此刊向着建立学术共同体方向发展。法科论著刊发情况见表1。

表1 《北京大学月刊》1~7号法科论著情况

此外,研究所拟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学和文艺四种季刊。1922年2月18日,蔡元培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第一次会议上提议,在社会科学研究所未成立前,由各相关学系分组编辑《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事》, 《北京大学日刊》第968号,1922年2月27日。1922年8月1日,该季刊编辑员讨论会议决并经评议会通过,确定社会科学组主任为王世杰,编辑员有陶孟和、胡适、蒋梦麟、朱经农、张竞生、朱希祖、黄右昌、何海秋、周鲠生、燕树棠、陈启修、高一涵、张慰慈、李大钊、顾孟馀、马寅初、陈大齐、陈源、杨栋林、皮宗石,大部分成员来自原法科。《八月一日季刊编辑员讨论会议议决之条件及各组编辑员名单》(1922年8月1日),北京大学档案馆藏,档案号:BD1923001; 《八月一日季刊编辑员讨论会议决之条件》, 《北京大学日刊》第1069号,1922年8月19日。此篇是1922年8月1日,蔡元培向北大评议会第九次会议提出的议案。同年11月,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定期刊物的鼻祖”(毛子水语)的《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创刊,第1卷第1号正式刊行。此刊主要刊发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伦理、史地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但“俱以含有学理上兴味者为限”,并向校外开放,以期成为“研究社会科学者讨论学理、发挥心得之公共机关”,在内容上以刊发论著为主体,还注重学术新书介绍与批评。《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编辑略例》, 《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第1卷第1号,1922年11月。此刊于1930年停刊,1935年复刊,卷、期续前,1936年复停刊,共出6卷23期。1942年复刊,卷、期另起。是年秋,此刊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出版第1卷第1期。以前3卷(1922.11~1925.10)为例,各类稿件刊发情况见表2。

表2 《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1~3卷发文分类统计

从表2可见,3卷(共12期)共刊发论著91篇,其中以法律与政治类稿件为最多,超过其他社会科学类稿件总和,几乎占到全部稿件1/2,经济学类稿件为最少,尚不足全部稿件的1/5。由此可见,此刊实际成为联结法科同人共同探讨学术,发表成果的中间纽带和共同园地。分析其作者群可见,此刊将学生著者排除在外,几乎成为法科知名学者的专属园地(见表3),同时也使其总体学术格调和水平高于《北京大学月刊》,达到是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顶峰。

表3 《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1~3卷法律与政治类论著作者分布情况

表3所列13位著者,按照留学国籍与所属法学派别可分为两个阵营:一是英美法派,有王世杰、周鲠生、钱端升、燕树棠、张慰慈、陶孟和、张志让等7人;二是大陆法派或留日一派,为高一涵、夏勤、陈启修、陈瑾昆、黄右昌、白鹏飞等6人。两派著者人数相当,但双方发稿量却相差甚远,呈现明显的不平衡,英美派学者发文达36篇,留日派学者只有9篇,分别占80%与20%。由此可见,随着蔡元培推进北大学术化进程,英美法派逐渐取代留日派之优势。王世杰出任法律学系主任后,其势更如日中天,《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实际已为英美派学人控制,留日派成为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