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新,宣传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首都党报,《北京日报》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以内容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媒体融合,充分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政治优势、内容优势、权威性公信力优势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利用《理论周刊》《七日谈》《纪事》等名牌版面栏目,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面积极探索,守正出新,取得了一定成绩。
第一,不“左”不“右”,谨守中道。党报是党的重要思想武器、执政工具,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理论传播、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宣传贯彻好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致力于“两个巩固”,是《北京日报》一个首要政治任务。“理论周刊”确立的办刊原则之一,叫“不‘左’不‘右’,谨守中道”。“中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道是正道,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来解说和阐释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用胜于雄辩的事实和事实所印证的科学理论来讲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中国实践的内在区隔性,深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源,破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凝聚文化自信的思想共识。正确的理论要反复讲,自信的底气,既来自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也来自辉煌的中国实践,还来自人们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再发现。《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曾经登过一篇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的文章,他指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从根本上有助于增强和丰富对中国道路的自觉和自信。具体地说,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来源、精神支撑和高点优势。
第二,守正出新,形神兼美。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社会总是在发展,理论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如果不能及时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理论就会脱离现实,变得苍白无力。讲好中国故事,坚定四个自信,同样需要不断创新。“理论周刊”的另一个原则叫作“守正出新,形神兼美”,守正才能心中有谱,脚底有根,初心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是紧跟热点,直面问题。作为一个大众媒体平台,《北京日报》高度重视理论宣传的时效性和问题导向,“理论周刊”的同志长期坚持自我加压。他们的口号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更新”,努力用权威准确地阐释让科学理论第一时间到达需求现场,武装头脑,释疑解惑,影响舆论。经过长期积累,《理论周刊》目前已经涵盖了新论、学习与答疑、文史、图说、话题、争鸣、前沿调查、学习万象、特稿、参考文选等,有十几个版类,分别刊载体裁风格不同的理论文章,形成了杂花生树的格局。
二是大家小文,深入浅出。小文就是篇幅小、切口小,能以小见大的文章。越是小文越是不好写,要让领导说群众的话,让学术讲生活的话,让马克思主义讲中国话。经过多年经营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大家库”,目前有近千名知名专家学者成了“理论周刊”的铁杆作者。这几年“理论周刊”在社会上有一点影响,理论宣传有一点特色,主要是因为有众多“大家”的支持。正如,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在“理论周刊”上发表的一篇讲党内政治生活的文章,只有1800字,厉以宁教授一篇讲2016年经济大势的分析文章,只有500多字,都是讲大家小文,深入浅出。
三是史论结合,史为今用。理论的说服力不仅仅在于它严谨的学理性,还在于它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历史规律的发现和验证,理论和历史本来就是分不开的,历史带给人们的启示是:理论是人们对历史深入思考的结果。另外,从一般读者的阅读体验看,理论常偏于抽象,把坚硬的理论内核用易读好看的文史内容包裹起来就更加容易消化。《理论周刊》的文史版、图书版,包括《深读周刊》的纪事版,都是通过讲文史、讲党史,来讲今天自信从哪里来,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心路历程和历史逻辑,这些版面都深受读者喜爱,很多文章得到网上网下的传播。
第三,善于引导,敢于亮剑。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本身就是在与其他理论、其他主义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进而显示出它的真理性。今天,对于担负着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重要责任的主流媒体来说,面对一切模糊认识善于引导,面对一切错误敢于亮剑,自然是应有的担当和作为。明辨是非,从来都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尤其在一个利益已经高度分化、观念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这个时候就越发显示出主流媒体存在的价值。善于引导、敢于亮剑本身也是基于对科学理论、正确道路、灿烂文化的自信。
2017年,《北京日报》重新审视了新传播时代作为一份党报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三个强化”的方针,就是“强化党报方针特色、强化舆论引导和舆论阐释、强化深度深读内容”,有所主张就要循循善诱,有所反对就要直接表明。一线媒体从本质上都不是纯粹的新闻纸或信息纸,都是带有倾向和指针的观点纸、意见纸,既然如此,《北京日报》就要在舆论场鲜明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宣传自己的理论,亮明主色,在众声喧哗中定基调,在思想多元中立主脑,在人潮涌动中举旗帜。
第四,两翼齐飞,融而为一。新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一个毋庸讳言的现实是传统媒体的读者受众在减少,份额在缩小。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不是内容的失败,而是渠道的挫折。由于技术的突飞猛进,大众选择了另外的载体,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需要这样的内容。今天讲媒体融合就是讲渠道的变化,把内容送到新的渠道和平台上去。人群在哪里聚集,新闻宣传、理论宣传、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去,这才是媒体工作的真义、要义。《北京日报》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媒体融合的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长安街知事等微信客户端,还有近20个特色微信公众号组成了新媒体的矩阵。直接用户就是关注和下载的用户超过400万人。“理论周刊”也开办了同名的公众号,2015年2月底已经上线,推送了大量文章,在朋友圈和新媒体转发,有的已经获得了近10万的流量。理论文章的读者本来是很小众的,很少有人在手机上看理论文章,“理论周刊”新媒体的创办,理论宣传开始拓展到移动端上的人群,令“理论周刊”的同人感到十分欣慰。下一步“理论周刊”将继续强化互联网思维,改进新媒体理论宣传的方式,让它更短小、更贴近,主动设置议题,增强编读互动,并增强小动漫、微视频,推动报纸、网站移动版、手机客户端、微信集群平台深度融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理论宣传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作为媒体,主要是理论和思想的传播者,“理论周刊”深深体会到传播对于理论和思想能否深入人心的重要性。“理论周刊”愿意和各位专家一起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