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止痛汤(夏中伟方)
【药物组成】 连翘28g,银花50g,胆草8g,公英28g,大青叶28g,栀子16g,黄柏18g,板蓝根50g,元胡16g,川楝子16g,生甘草8g,紫草16g。
【用法用量】 每日1剂,水煎服,每天3次温服,12剂为1疗程。
【功效主治】 解毒清热,化瘀止痛,利湿活血。适用于带状疱疹。
黄柏
【方解方义】 解毒止痛汤中板蓝根、银花、公英、连翘、大青叶、紫草解毒清热,抗病毒感染;生地黄、丹皮凉血清热;黄柏、栀子清热除湿;胆草、黄芩、柴胡、通草清利肝胆湿热;元胡、川楝子行气活血止痛;生甘草清热补中,调和诸药。
【病例详解】 贾某,女,72岁,患者于1周前无任何诱因左胸及背部开始灼痛,5天前该部位起红斑,迅即生成小水疱,刺痛加剧,在社区医院被诊为“带状疱疹”,肌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治疗,不见效果,伴心烦口苦,小便黄,大便干。左胸背部沿胸4、5肋间神经分布区可见聚集成带状分布的小米粒至绿豆大水疱,疱壁紧张,多数疱液澄清,少数为血疱,基底部有水肿红斑浸润,舌红、苔黄,脉弦滑。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中医诊断:缠腰火丹。
病机:肝胆湿热,瘀滞兼感毒邪。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行瘀,解毒止痛。
处方:银花50g,连翘28g,胆草8g,公英28g,大青叶28g,栀子16g,黄柏18g,柴胡16g,黄芩16g,生地黄28g,丹皮16g,通草16g,大黄8g,板蓝根50g,元胡16g,川楝子16g,生草8g,紫草16g,制乳香8g,白芷8g。水煎服,每日1剂,5剂。
服上方5剂后,水疱大部分干瘪,红斑消退,肿胀减轻,仍时有刺痛,伴口苦口干,纳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弱滑数。证属湿热未尽,气滞血瘀。治以除湿健脾,活血行气,兼清余热,前方去生地黄、丹皮、生栀子、黄芩、车前草,加薏苡仁28g,陈皮8g,木香8g,丹参28g,红花8g。7剂,水煎服。服后,皮损干燥脱屑,局部疼痛消失而达到临床痊愈。
【专家按语】 中医称带状疱疹为“缠腰火丹”,俗称“火蛇盘疮”。病因病机为肝气不舒郁久化火或肝胆火盛,内蕴湿热,外感毒邪而发。西医认为本病为病毒性感染,好发于腰胁部常沿肋间神经分布,出现簇集性绿豆或黄豆大小的水疱样疹,基底发红,顶尖明亮,排列呈带状,发病时局部有烧灼样疼痛。西医治疗比较棘手,临床治疗效果差,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中医认为本病是因为湿热毒邪过强,毒热损及阴血,导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重用行气活血除瘀之品,如当归、丹皮、赤芍、丹参等,可取得较好的止痛效果。病毒感染亦是带状疱疹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在治疗该病时多选用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且可抑制病毒复制的中药,如紫草、红花、大青叶、板蓝根等。抗病毒感染和行气活血止痛是贯穿治疗带状疱疹的全过程的手段之一。
对带状疱疹的治疗,除清热除湿、解毒凉血、活血行气止痛外,还须结合临床辨证,用清热利湿或健脾除湿的药物,如薏苡仁、土茯苓、车前草、白术等。
对带状疱疹神经痛一方面要重视化瘀活血、行气止痛,另一方面又要注意驱风通络止痛,对久病或年老患者,更应重视益气养血,扶正固本。
【药方引自】 夏中伟.解毒止痛饮治疗带状疱疹58例.中医外治杂志,20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