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重构中国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一 研究背景
低碳经济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既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实际解决方案。如何从传统的依赖化石能源的高碳经济形态走向低碳经济形态,需要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如火如荼的低碳经济实践也呼唤着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国家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最终需要具体落实分解到低碳城市建设中来实现。随着低碳城市建设的迅速开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根据自身特点提出低碳发展专项规划和相应政策,并已经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内低碳省市的试点工作也开始蓬勃发展。然而各界对于低碳城市概念的理解各异。方兴未艾的中国低碳城市实践也具有自发性、尝试性和零散性的特点,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城市低碳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趋势。然而低碳城市的建设覆盖了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评价城市低碳发展水平需要一套科学的理论、评估方法和考核标准,既能够反映城市低碳发展现状,又能够在考虑城市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的同时兼顾城市向低碳转型的努力程度,帮助城市了解自身低碳发展的现状与差距,发现问题,找出优势与劣势,借鉴先进城市成功经验,进而科学地推动中国城市低碳转型进程。
从2008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中国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在对低碳经济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为维度的衡量指标体系,并在广元市、吉林市、深圳市和黄石市等一些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研究中得以应用,被一些媒体视为中国低碳城市的评价标准。
在国内碳排放统计、监测和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的条件下(多数城市尚未构建能源平衡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建立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层面着眼,对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明确的导向和可比性。然而,随着城市低碳实践的进展,评价体系及方法也须与时俱进,指标的选取要能够综合反映城市低碳行动的内涵,改进一些定性(政策)指标的评价方法。
作为中国与瑞士在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士发展合作署在中国发起“中国低碳城市项目”,并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借鉴国际经验,深化拓展“中国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共同推动中国低碳城市建设进程走向规范化轨道。因此,我们在借鉴欧洲能源城市奖评估标准的基础上,重构中国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