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转型升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之一。它包括九个城市广东理论界和决策当局曾认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四会;而2008年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则把惠州和肇庆全部纳入了珠三角经济区,本研究遵循这一划分方法。,土地面积为5473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0.4%,目前常住人口总数为5612万,占全省常住总人口的53.8%。作为广东经济的先发区,珠三角在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我国市场体系最为完备的地区之一。在经济总量上,1998年GDP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中国香港,2007年超过中国台湾。2008年年底,国务院批复并同意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珠三角分成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三个经济圈,以圈内中心城市来带动发展,各个经济圈形成竞争,促进资源整合,推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相应的,广东省编制了珠三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等五个一体化规划,推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经济圈建设和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使珠三角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0年珠三角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64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9%(见图2-1)。

图2-1 珠三角2000~2010年GDP总值及占全省比重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1~2011)。

一 珠三角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近十年平均增长16.2%,高于全省水平0.6个百分点

1980~1996年,珠三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422亿元,占广东全省比重75.2%,上升到2010年的37673亿元,占全省比重79%,占全国份额达到9.47%。10年间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2%,高于全省15.6%的平均增幅,也高于全国14.9%的水平。珠三角三个经济圈2006~2010年经济增速见图2-2。当然,珠三角经济总量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龙头城市的地位非常突出,在九个城市中,广州、深圳两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高居榜首,总量为20329亿元,占珠三角经济的比例达到54%,排名最后的江门和肇庆仅相当于珠三角总量的7.1%。

图2-2 珠三角三个经济圈2006~2010年经济增速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7~2011)。

二 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外贸依存度较高

珠三角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有力地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地发展,由此也形成了珠三角突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和较高的外贸依存度。2010年,珠三角出口贸易总额高达7510.8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28.4%,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95.7%,外贸依存度达到136%,高于长三角和京津冀,是中国对外贸易水平最高的地区(见表2-1);在全省外资利用方面,珠三角是外资的集聚地。2010年珠三角地区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省的86.8%和90.6%,分别达到213.5亿美元和183.5亿美元;其中,中山市增长9.9%,在珠三角九城市中增长最快。横向来看,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上珠三角低于长三角的506.2亿美元和京津冀的202亿美元。

表2-1 珠三角外贸依存度与其他地区对比

∗长三角地区是指上海、南京、苏州、扬州、无锡、杭州、镇江、泰州、南通、常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台州、舟山共16个城市。长三角地区的数据来源于该16个城市2007~2010年的统计年鉴。京津冀地区是指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三个省市,京津冀地区的数据来源于2007~2010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省统计年鉴》。珠三角数据来自9个市2007~2010年的统计年鉴。另有部分数据来源于2007~2009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台统计年鉴》。

在对外贸易方式上,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俗称“三来一补”——为主要特征的加工贸易是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核心。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香港资本为主要投入的“三来一补”企业群落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新生力量。以珠江为轴心、呈三角形分布,深圳、顺德、东莞等地构成了早年间珠三角的经济中心。其中东莞作为加工贸易的最主要发源地,依靠此方式迅速崛起为一个世界加工制造业重镇,加工贸易成为推动东莞GDP增长的主要动力。加工贸易企业创造了工业总产值中近八成份额,加工贸易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有四成之多。近年来,由于土地、能源、人口和环境的压力加大,东莞在谋求加工贸易转型,并且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从“生产”到“设计+生产”,从“生产车间”到“企业总部”转变,力争以此增强企业竞争力,延长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升级,并推动东莞在2010年建设成为珠三角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

三 产业结构优化合理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珠三角三次产业结构,从1980年的25.8∶45.4∶28.8发展为2004年的3.8∶53.8∶42.4,并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优化为2010年的2.2∶48.6∶49.2。总体上看,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已经整体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发展的转变,部分地方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或后工业化阶段。

珠三角的制造业发达,初步形成了以产业集聚为特色,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中部都市区、珠江东岸、珠江西岸都市区为基础的产业地理布局。以广州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是全区政治、科教、文化及金融中心,也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基地。珠三角东西两岸通过与香港对接以及承接香港制造业和台湾等地区的IT产业转移,成为了国际化的前沿地带。以深圳为核心的东岸都市区,形成了以轻型制造业为基础的制造业基地,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开发、生产、应用基地和能源重化工业基地,西岸形成了以能源重化工业为依托,以资金技术密集的家电、机械加工等为主导的港口贸易发达的大都市区。

从具体行业来看,珠三角的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电气机械、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前十位的制造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8.7%。

表2-2 2010年珠三角前十行业增加值及占比

∗纺织业合计包括纺织业及纺织、服装、制鞋等。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1)。

2005年起,广东正式提出了“双转移”战略,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了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的步伐,农村劳动力亦加速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在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工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地位不断提升。2009年,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73.6%, 2010年该比例上升到76.6%。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基本构成了珠三角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框架。

四 城乡协调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珠三角的城镇化进程推进较快。从镇域主体来看,20世纪70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个,1992年达到406个,1994年达到597个。中山、东莞两市,只辖建制镇,而没有县和乡的建制。1994年,珠三角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2005年,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平均水平达到80%,而在《规划纲要》实施之后,珠三角的城市化进程继续稳步推进,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81.1%,高于全省水平15个百分点。分城市来看,深圳、佛山最高,东莞、中山次之(见图2-3)。

图2-3 珠三角各城市2009年、2010年城市化率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0~2011)。

珠三角在城镇化过程中,将现代城镇的服务功能优势与现代乡村的田园风情优势相互补充、结合,推动了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区。如中山小榄,在总共约16万户籍人口中,1/3在城市,2/3在农村,但城乡界限在该镇正逐渐消失。通过就业、医疗、养老等居民切身利益的改进,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统一规划工作的推进,城乡统筹得以基本成功,探索出了共同富裕的成功经验,小榄基本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珠三角正有越来越多的建制镇发展成为经济特色明显、城乡差距急速缩小的现代城镇。

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也在不断增加,人均收入稳步提高,收入差距逐年缩小。人均收入按美元折算已破万美元大关,根据国际标准,珠三角整体经济水平已由工业化高级阶段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即发达经济初级阶段。

由图2-4可以看到,“十一五”期间,珠三角的人均GDP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3.98%, 2010年人均GDP达68633元,尤为可贵的是,在实现收入增长的同时,珠三角也成功地减少了地区间的差距,从体现分配差距的逆向指标——基尼系数看,2010年相比上年又下降2个百分点,达到0.219。按照国际经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用于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根据经验: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收入比较平均;0.3~0.4表示收入相对合理;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观察,目前珠三角的人均收入差距处于比较平均的水平。

图2-4 2000~2010年珠三角人均GDP及其基尼系数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1~2011)。

五 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珠三角经济水平的发展,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2010年实现财政收入3138.6亿元,占全省比例为69.5%(见表2-3),比2005年的1218.5亿元提高了157.6%,五年期间平均年增长20.8%,财政的增长也使得珠三角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表2-3 2005~2010年珠三角财政收入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6~2011)。

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用于民生的支出金额和比例逐渐提高。目前全省的农村低保标准超过1500元,城镇超过3000元,珠三角的比例均高于全省,其中最高为深圳,人均月收入低于415元(折合年收入4980元)的都纳入低保。而根据珠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珠三角到2012年的低保标准平均不低于2500元。目前除深圳、佛山、东莞三市已实行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外,其余各市至2020年均要实行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另外,珠三角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2010年达到65%,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