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社会心态研究内容
(一)社会心态的全国抽样调查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稳定心态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06)完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社会心态调查(王俊秀、杨宜音、陈午晴,2006: 63~75),对当时中国人社会心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这次社会心态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28个省、直辖市130个区(市、县),260个乡(镇、街道),520个村(居)委会,抽取7100余个家庭,获得有效问卷7063份。这次社会心态调查的内容以社会稳定心态为核心,调查了与社会稳定相关的社会心态内容,包括社会稳定意识、社会稳定信念和社会稳定感受,对于性别、政治身份、城乡身份、宗教、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所区分的不同群体间的社会稳定心态进行分析。对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感受,如社会认知、社会支持感受、社会信任、社会公正感受、政府工作满意度、社会压力感受和生活目标认同等内容进行了研究;研究社会心态的深层心理根源,通过调查了解社会成员对未来的预期,对社会现象的归因,以及生活目标和生活价值观;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化解的行动策略进行了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社会心态研究和调查,除了上述全国性社会心态的综合调查外,还于2008年参与了社会学研究所的CSS调查,获得了全国样本的数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研究中心在北京市进行了大事件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研究。2010年以来还进行了多种单项的社会心态调查和研究,如社会信任研究(杜军峰、饶印莎、杨宜音,2011;饶印莎、周江、田兆斌、杨宜音,2013)。目前,研究中心的社会心态研究以建立社会心态观测点的形式,在云南省、浙江杭州市、广东深圳市等地建立社会心态的调查和调研基地,与地方合作开展社会心态的调查和研究。
(二)不同群体的社会心态研究
一些研究关注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和择业影响因素(张爱莲、张金华,2005)和大学生在“非典”期间的社会心态(周瑛等,2004);出现了一些对大学生中流行的“郁闷”心态的研究(周婷,2006);还出现了跨地区的、比较全面的社会心态的调查,研究内容包括了人生、学习、择业、婚恋、生活与消费、道德价值观和态度、人际关系和情绪等方面的调查(朱新秤、邝翠清,2010)。
有研究者(王向东,2006)认为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社会心态表现为乡土纽带断裂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政治意识淡漠、求富与仇富的双重经济心态。认为乡土纽带的断裂、安土重迁观念和叶落归根习俗的破除,对建构农民的开放式心理结构和现代性生活方式有着积极的功能。有人(杨诚德,2006)认为面对较发达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存在一种热切期盼和彷徨感,传统的风俗、习惯等仍支配他们的思想行为,维系他们的人际关系,用以协调社会矛盾。社会应该寻求解决农民教育的有效途径。孙秋云(2004)对鄂西土家族农村田野调查后认为,以乡镇政府为代表的国家力量对少数民族村民自治的影响和控制力还非常强,治理精英与非治理精英在村庄政治中自主活动的空间不大,村民普遍缺乏参与热情,但乡村精英的影响正与日俱增。孙红永(2011)认为,当农民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受到伤害或挫折时,便会产生敌意情绪,又因为自身的软弱和无能而被强压在内心深处,从而让负面情绪形成怨恨。他认为,农民工这种情绪的产生有以下原因:因社会地位低下受到社会的排斥与歧视;因身份迷失产生困惑,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社会交往面狭窄,缺乏情感支持;自身存在缺陷和不足,向上流动困难。张连德(2011)通过对189位农民工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农民工社会信任现状,结果发现,农民工的社会信任程度较低,决定人际信任的是关系亲疏。
有研究者(冯耀明、潘峰,2005;潘峰,2006;杨在平、潘峰,2004;孙兴岭,2005)研究了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心态。发现低收入群体关注较多的是社会安定状况和收入问题(冯耀明、潘峰,2005)。
姚维(2003A; 2003B)对新疆维吾尔族的文化和宗教心态进行了研究。郭亚帆(2003)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内蒙古城乡居民的社会心态。李蓉蓉(2005)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和文献资料分析法对山西人的社会心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山西人的一些典型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