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航空母舰的历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前,水上飞机首先被用于海上侦察。各国海军都喜欢使用这种飞机,它的降落和起飞能在水面上进行。不过,水上飞机的装载和运输非常不便。最初,水上飞机只能被置于船后,由船只来牵引。一旦遇上恶劣天气,缺少保护的水上飞机就有进水、发生倾覆的危险。
1912年,英国海军把一艘老巡洋舰改装成了世界上第一艘可容纳飞机的船只。后来,英国海军征用了3艘在英吉利海峡营运的渡轮,并把它们全部改装成可以装载水上飞机的军舰,这种船只后来被称为“水上飞机母舰”,它是航空母舰最早的雏形。一战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是唯一拥有舰载水上飞机的参战方。英国军方提出水上侦察机有助战局发展的意见,并要搭配保护它的战斗机,因此,不能再只使用没有飞行甲板、无法供战斗机起飞的水上飞机母舰,必须重新设计另一种新军舰,也就是后来的航空母舰。
1917年,时任英国海军总司令戴维·贝蒂下令将“暴怒”号巡洋舰(“勇敢”级)加装大型飞行甲板改装成航空母舰,并做了一系列的试验。“暴怒”号的外形犹如巡洋舰与航空母舰的结合体(类似原始的航空巡洋舰),前方有多座舰炮炮塔,后方则是长直的甲板,舰载机起飞没有问题,但降落时会受到上层建筑气流影响而十分危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原先另一艘要建造为航空母舰的远洋邮轮“罗索伯爵”号被下令改装去除掉所有上层建筑,变成全通式甲板,而后被命名为“百眼巨人”号。
1923年,英国建造了“竞技神”号航空母舰,这是英国第一艘专门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拥有许多现代航空母舰的特点:全通式甲板、封闭式舰艏以及位于右舷的岛式上层建筑。与此同时,日本也开始建造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并赶在“竞技神”号之前完工,成为世界上最先服役的专门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之后,美国也将“朱比特”号运煤船改装为航空母舰,命名为“兰利”号。美国海军在“兰利”号上发展了许多新技术,如弹射器、降落指挥官制度、拦阻网等。
各国摸索出航空母舰的基本形式后,于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失效之际,海军列强又展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英国、美国、日本三国接连建造了一系列的主力航空母舰——舰队航空母舰。在舰载机技术上,日本与美国发展较快,反而英国因为军种恶性竞争(海军航空兵的飞机与飞行员皆由英国空军所提供)而发展迟缓。意大利、苏联受限于海军思想的不同而没有发展航空母舰,前者凭借其地中海位置的优势而认为没有必要特意建造海上的“移动机场”,后者则因为其内战结束不久、海军力量不强而将其作战范围设限于近海。法国因海军航空兵发展迟缓,仍以战列舰和巡洋舰为海军主力,仅尝试将“贝阿恩”号战列舰改装为航空母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中,航空母舰首度被广泛运用。它是一座浮动式的小航空站,携带战斗机以及轰炸机远离国土执行攻击敌方目标的任务。这使得航空母舰可以由空中来攻击陆地以及海上目标,尤其是那些远远超过一般射程之外的目标。舰载机的战斗半径不断改变着海军的战斗理论,交战双方的舰队必须在看不到对方舰船的情况下,互相进行远距离的战斗。这彻底终结了战列舰为海上最强军舰的优势地位。
航空母舰在战争中初建功勋是在1940年11月11日,英国海军的“光辉”号航空母舰出动鱼雷轰炸机编队攻击了塔兰托港内的意大利海军,取得了不小的战果。此举使美国等海军强国意识到航空母舰时代的来临。二战中,航空母舰在太平洋战争战场上起了决定性作用。从日本海军航空母舰偷袭珍珠港,到双方舰队自始至终没有见面的珊瑚海海战,再到运用航空母舰编队进行海上决战的中途岛海战,从此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现代远洋舰队的主干。美国建造了大批“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组成的庞大航空母舰编队,成为海战的主角。战争期间,廉价的小型护航航空母舰被大量建造投入到反潜护航作战中。
二战时期美国建造的“约克城”级航空母舰
二战结束后,航空母舰的存在价值遭到质疑,其地位一度降到了最低点。当时,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母舰部队,相关科技与使用经验也最为丰富。然而,轴心国战败与核武器的出现促使美国将大量航空母舰封存,其中不乏新造航空母舰。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认为,战争将决胜于空军轰炸机投掷的核武器,大量成本所建立的航空母舰部队将会瞬间被消灭。
除了核武器外,喷气式飞机开始普及,令舰载机体积与重量大幅增加,因此美国开始着手设计巨型航空母舰,成为日后“超级航空母舰”的前身。美国海军计划运用巨型航空母舰上的舰载轰炸机来投射核武器,最终研制出了“美国”号航空母舰,然而这一方案遭到了新成立的美国空军的极力反对,“美国”号航空母舰项目随之流产。
正在铺设龙骨的“美国”号航空母舰
“美国”号航空母舰想象图
在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局部战争中,美国有大量喷气式舰载机以航空母舰为基地投入战争,令航空母舰的重要性又受到了重新的评价,也让直升机有了新的发挥空间。这一时期,英国研制出诸多航空母舰设计新技术——光学辅助降落装置、蒸汽弹射器与斜角飞行甲板,成为日后大型航空母舰的典范,美国海军也结合上述技术特征建造了“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此外,随着“鹦鹉螺”号核潜艇的核动力军舰试验的成功,美国海军也开始在航空母舰上使用核动力,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于1960年下水服役,但由于成本高昂,美国海军终止了后续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建造计划,转而继续建造“小鹰”级常规动力航空母舰。
随着核技术的进步,核动力舰艇的建造成本逐年下降,经过慎重考虑后,美国自1975年起开始建造新设计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以替换大量旧式航空母舰。随后30年,各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接连完工服役。尽管每一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与前一艘相比都有所改良,但基本设计始终不变。在此期间,由于核潜艇的出现解决了潜艇加入航空母舰战斗群的速度和续航能力问题,同时对潜通信技术也有了较大进步,因此攻击型核潜艇加入了航空母舰战斗群,与航空母舰、水面舰艇等共同成为航空母舰战斗群的基本编成力量。
与风光无限的美国相比,英国和法国在航空母舰建造和操作方面就显得有些窘迫了。由于经历二战和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国力大减,不得不将航空母舰大量卖给其他国家,这些旧式航空母舰大多是二战期间赶工建造,其设计到了20世纪50年代早已无法应付喷气式舰载机的需求,很快就从其他国家退役。由于国防预算不断缩减,英国甚至一度想完全放弃建造航空母舰,仅仅因为苏联潜艇的威胁与护航所需而建造了“无敌”级轻型航空母舰。
英国建造的“无敌”级航空母舰
“无敌”级航空母舰采用新式的滑跃甲板技术,并搭载垂直/短程起降战斗机与直升机作为主要战力。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尽管“无敌”级航空母舰因为没有搭载预警机而造成英军船舰的损失,但还是证明了其存在价值。“无敌”级航空母舰深深影响了其他资源与成本较少的国家的航空母舰设计,意大利、西班牙和泰国等国也建造了类似的轻型航空母舰。这些轻型航空母舰都设有滑跃甲板,也将直升机和垂直/短程起降机作为舰载机。
法国则先从英国与美国租借轻型航空母舰,尔后于20世纪50年代研制了“克莱蒙梭”级中型航空母舰,其服役30多年后又再建造了核动力航空母舰“戴高乐”号。
至于美国在冷战时期的主要竞争对手——苏联,其航空母舰发展之路较为复杂。苏联领导人执着于导弹与核武器,对航空母舰持鄙夷态度并抵制其发展,一直到美军将核打击任务交付给潜艇后,才开始发展搭载反潜直升机的军舰。到了1964年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领导人才真正意识到航空母舰的价值,并着手建造了“基辅”级航空母舰。“基辅”级航空母舰除了搭载舰载战斗机与反潜直升机外,本身还有强大的对空、对潜、对舰武装,但与西方国家的航空母舰相比,也只能算是拥有大量导弹武器的轻型航空母舰。直到1991年,苏联才出现较为常规的航空母舰,即“库兹涅佐夫”号,该航空母舰采用大型滑跃甲板,仍保有许多导弹武器,与西方设计思维有所不同。
苏联建造的“基辅”级航空母舰
冷战结束后,世界上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分成自主建造和购入航空母舰的国家,前者包括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后者包括巴西、印度和泰国等。目前,美国正在建造新一代的核动力航空母舰——“福特”级,英国正在建造“伊丽莎白女王”级常规动力航空母舰,俄罗斯也已对外公布计划中的新式航空母舰——“施托姆”级。
意大利建造的“加富尔”号航空母舰
巴西“圣保罗”号航空母舰
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上)与巴西“圣保罗”号航空母舰(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日本在二战战败后被禁止拥有攻击性舰船,但该国仍野心勃勃地建造了“日向”级和“出云”级等直升机护卫舰,其中“出云”级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作战舰艇,拥有右舷舰岛、全通式飞行甲板等类航空母舰布局,其飞行甲板尺寸甚至超过了欧洲国家的一些轻型航空母舰。
日本建造的“出云”级直升机护卫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