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熟视无睹者与有心人
在日常生活中,萨哈林岛居民不乏与石油打交道的例子。
尼夫赫猎人多次看到过油湖并留下了传闻。其中的一个传闻与驯鹿有关。驯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也是唯一一种雌性个体也会长角的鹿。对于这些土著居民来说,驯鹿意味着食物、交通工具和衣服。
有一次,猎人埃文和雅库特在长满地衣的山脚下发现了驯鹿群。选定目标后,他们悄悄接近猎物并开枪。一只驯鹿应声倒下,余者四散奔逃,有一只还掉进了深坑里。两人用砍下来的树杈把它弄出来。那只鹿的身上沾满了有特殊气味的油状液体。这是自然露头的石油,人们称之为“煤油水”。

图1-1 萨哈林岛的土著居民(20世纪初)
资料来源:А. А. Матвейчук, И. Г. Фукс. Исто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нефти.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очерки. М. :Древохранилище, 2008, С.385。
另一个传闻是关于萨满教的“神水”。每天繁忙劳作之后,萨哈林岛居民喜欢围着篝火取乐。如果谁想听萨满教歌曲,就要用开水热身。但是水中总有一种怪味。原来,该岛北部的河流里漂浮着一层彩虹膜。走在山谷中还能遇到带有黑色、恶臭液体的坑。行人、动物都要绕道而行。这些液体,普通人是不用的,只有萨满巫师去收集并用它来加旺篝火。
岛上的油湖近在咫尺,居民对它的认识却少得可怜。正所谓“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只有萨满“神水”为人类利用石油的历史增加了一个注脚。
在古代中东,沥青被用于建筑、筑路、照明和治病。中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称之为“石漆”“石脂”,可用于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石油。自中世纪以来,在欧洲的许多地方人们都观察到石油渗出现象并有过记述。
古代石油的使用基本上是直接使用矿物油本身,而非石油的加工制成品,且使用范围局限在石油产地及周边地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还比较小,没有形成产业化的应用。
萨哈林岛石油的发现与一个商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个商人名叫А.Е.伊万诺夫。19世纪以来,走南闯北的商人从阿穆尔河口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哨卡来到萨哈林岛,在那里找到了能赚钱的东西:当地人用珍贵的皮草、驯鹿皮和鱼换取食盐、日用器皿和布匹。这些商人见过世面,也有石油知识,伊万诺夫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还雇用了一个雅库特人菲利普·巴甫洛夫。巴甫洛夫在后来的“奥哈油田”附近意外发现了一个油坑,还收集了一瓶煤油水。
1879年,一个装有油状液体的瓶子通过寄送贵重物品的方式运到尼古拉耶夫斯克。伊万诺夫接待了前来送货的巴甫洛夫,向他询问了关于这种液体的所有细节:在哪里取样?布里亚特人(当时对萨哈林岛居民的称谓)看到的黑水坑多不多?有彩虹膜的河流在哪里,叫什么?巴甫洛夫并不隐瞒,他只是希望得到奖赏。他发誓说,该说的都说了,那条河的名字叫奥哈。
巴甫洛夫是否如愿不得而知,伊万诺夫却很快付诸行动了。他很可能听说过巴库的石油开发,也了解煤油的属性,因此有抢占商业先机的意识。
俄国石油工业是以高加索地区的巴库、格罗兹尼、迈科普等地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巴库的地位最突出,它的石油储量早已被发现,但在诺贝尔兄弟到来以前处于未开发状态。
问题出在俄国政府的石油政策和巴库的地理封闭性上。里海形似一头卧着的海豹,是世界上最大的封闭性内陆海。巴库则位于一个伸入里海的半岛上,其石油从手掘的小坑中收集而来(见图1-2)。阿普歇伦半岛的石油产量不算多。俄国国家资产部里海国家资产局在1842年的报告中说,该半岛共有136口油井,年开采量23万普特(3760吨)。这里出产的石油多被运往波斯。随着油井数量的增加,石油产量有所提高,但仍然不到30万普特。这种局面持续了10年。地方当局试图扭转颓势,在比比-埃伊巴特采用钻井开采的方式进行油气开发,但是无果而终。

图1-2 19世纪巴库的手工采油
资料来源:ЗолотыестраницынефтегазовогокомплексаРоссии: люди, события, факты. М. :《ИАЦЭнергия》, 2008, С.13。
法国人德·托克维尔的名著《美国的民主》用寥寥数语提出俄国、美国崛起的论题。他的预言首先出现在石油领域,俄美都是从开发本国的石油资源起步的。
一般认为,美国是现代石油工业的发源地。其重要标志就是1859年的德雷克井的出现。这是世界上第一口用机器钻成的,并且用机器抽油的油井。此后,随着世界各地钻井工程的发展,现代石油工业迅速成长起来。
如果说美国在机械钻井方面领先,俄国则在非机械钻井方面占据优势。两国的共同之处是钻井不深,“即使在19世纪中叶,在巴库附近的里海和宾夕法尼亚发现了油田之后,石油的生产量仍然很小——其中的部分原因是早期的 ‘石油大王’并没有把油井钻得太深,但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根本不知道石油为何物,或者来自何处。1000英尺的厚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人所钻油井的深度。比如,在巴库和宾夕法尼亚的油井很少有超过几百英尺的,因为钻井人所使用的钻井技术十分过时,就像是使用掌上型风钻将尖尖的钻头使劲往泥土和岩石里凿一样”。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地区因渗出的可见浅层石油而被称为“油溪”。
包税制在俄国盛行,是对国家无力经营阿普歇伦半岛石油的修正,它一度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包税沙皇”之称的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科科列夫致富后,成为俄国石油工业的先驱者之一。1857年,他在苏拉哈尼创建了第一家石油化工厂,从石油中提炼照明用油,后来又创办了巴库石油公司。1862年,巴库石油公司的产品“发光萘”荣获伦敦世界博览会银奖。1863年,科科列夫邀请彼得堡大学化学副教授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前往巴库。这位俄国未来的著名学者建议用钻井替代挖井,得到科科列夫的赞同,却遭到另一位包税人伊万·米尔佐耶夫的强烈抵制。米尔佐耶夫的注意力不局限于阿普歇伦半岛,还有格罗兹尼。
随着时间的推移,包税制的负面作用日益明显。俄国政府每年从中得到的收入仅10万卢布。1872年,俄国煤油总产量还不足2.5万吨。包税制的弊端还表现在包税人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以及垄断价格的做法上。由此出现了“怪现象”:尽管国内石油资源丰富,但19世纪60年代初,圣彼得堡、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的街道路灯照明用的煤油却是从美国进口的。
部分学者支持“美国是现代石油工业发源地说”的理由包括:第一,由于德雷克井的出现,美国成为世界上实现石油开采系统化和工业化的第一个国家;第二,美国是世界上支持“地下资源所有权属于地面所有者”的唯一的国家;第三,资本主义制度和整个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大规模的石油工业的发展,使得石油工业迅速地越出了本国界线。
现在,美国是拥有世界霸权的超级经济强国。但从历史上看,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曾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为美国提供了工业发展所需的主要燃料来源、基本的建筑材料和重要的化工原料,以及难得的工业材料,特别是世界进入“石油时代”之后,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对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甚了。
公司制度推动了美国石油工业的突飞猛进,而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又有利于公司制度的发展。关于这点,中国学者有一段精彩解说:美国历史上虽然继承了欧洲自由经济制度,但是却没有欧洲那样坚固的贵族等级传统。因此,当公司制度在美国萌发时,虽然也带有一些政府特许经营的色彩,然而在美国独立后近百年的时间里,联邦政府却没有取得足够的权威以限制公司制度的发展,各州从自身利益出发,竞相放松对公司的管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迅速发展和成长。英国学者认为,提供公司稳定基础最重要的一点可以归结到一个很简单的论点:公司让美国更富足。大企业的作用对美国来说更是举足轻重。美国学者奥康诺的《石油帝国》一书中有两段名言:“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像美国这样和石油所提供的力量紧密地连在一起”; “任何人要想了解美国,就必须了解大企业;但要了解大企业,人们就必须了解石油工业。石油工业就是大企业的化身”。
约翰·D.洛克菲勒和标准石油公司是研究美国石油史的两个典型符号,美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地位也与两者密不可分。面对美国石油工业发展初期的混乱局面,洛克菲勒产生了将油田生产和炼油、市场一体化的经营理念。不仅如此,他一开始就把石油的加工处理建立在能利用规模经济潜力的基础上,从而在石油市场上形成近乎垄断的地位。这种规模经济将单位成本从每加仑5美分多降到不足3美分。一体化的理念、对规模经济的追求,构建了一个标准石油公司帝国。通过这个帝国,洛克菲勒几乎控制了美国所有的石油开采、加工、精炼、销售和配运,这种全方位的控制使得这个标准石油公司高效运作,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有能力与竞争对手进行价格战。
当然,俄美两国在石油工业发展方面也有交流。在俄国,石油的传统开采方式是用吊桶,或者干脆用水桶把“黑色金子”提到地面上来,然后再装进油槽车和油槽。19世纪中叶以后,以宾夕法尼亚州的设备为蓝本建造的钻井设备开始在俄国使用。1865年,俄国矿业工程师根纳季·罗曼诺夫斯基中校出国考察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美国石油工业的经验。
1872年,俄国废除了已成“千夫指”的包税制。并于当年出台了《关于油田和煤油生产消费税之规定》和《关于把实行包税制的高加索和外高加索边疆区之国有石油产地转给私人经营之规定》。据此,俄国从1873年1月1日起取消了油田包税制,含油地块通过一次性付款的公开拍卖方式交给私人经营。任何人均可到俄国从事这项冒险的事业。《规定》中交代了主管部门:私人油田由财政部总监督,矿业局集中管理。这样,俄国石油工业走上了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道路,也吸引了大批外国投资者到俄国开发石油,办炼油厂。
与西欧相比,俄国的欧洲部分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还缺少出海口。在18世纪,俄国先后打通了波罗的海和黑海出海口。但是,受冬季封冻和枯水期的影响,俄国对外贸易受到限制。直到19世纪中叶前,俄国所靠近的海洋不利于本国同主要商道发生联系:北冰洋不利于海上航行,黑海是内海,与最活跃的海上通道相隔甚远。
水路对巴库石油的运输非常重要。巴库位于里海边,而流入里海的伏尔加河在冬季冰冻封航。在巴库-巴统铁路建成以前,巴库对世界各地的交通是完全阻塞的。就是这样的地理条件把石油封锁在俄国境内。
煤油因为能够满足人们的照明需要而成为大宗商品。1782年,法国人发明了煤油灯,为石油的使用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但直到1850年,照明用油仍依靠动植物油。在德雷克井出现后不到十年的时间,煤油已经成为美国人民的照明选择。对此,查尔斯·莫里斯在《掌控力:卡内基、洛克菲勒、古尔德和摩根创造美国超级经济》一书中有段精彩描写:美国小说家哈姆林·加兰讲述了自己在大平原农场上贫穷的童年故事。1869年,他从田里回到家,惊奇地发现餐桌上多了一盏煤油灯。他们很快改变了每日作息,以利用延长的“白天”。也是在这一年,史杜威姐妹在《美国妇女之家》中告诉读者,煤油提供了“最完美的照明”,建议大家使用“书桌台灯”用于在夜晚学习。煤油灯无处不在,普通人使用简单的煤油灯,富贵人家使用精心装饰的煤油灯。煤油也很常见,在药店和杂货店都能买到。标准石油公司的亮蓝色5加仑煤油罐世界闻名,在欧洲、俄国、中国拥有同美国类似的市场份额。
19世纪60年代初,美国率先吹响了进军欧洲煤油市场的号角。1873~1882年,俄国一直从美国进口煤油。标准石油公司进军欧洲煤油市场的敲门砖包括技术优势、销售技巧、价格低廉,这三者与煤油照明的广泛使用不期而遇。而俄国政府最失当的措施是征收煤油出口税,这一措施一直延续到1877年。
俄国的大石油资本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来自巴库,第二个来自俄国国内其他经济部门,第三个来自西欧资本主义国家。1873年,诺贝尔兄弟进入俄国石油领域。路德维格·诺贝尔除在圣彼得堡拥有机械制造厂外,还与其兄罗伯特在1879年创建了“诺贝尔兄弟石油开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诺贝尔公司”)。公司的资本如下:路德维格·诺贝尔——161万卢布,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1.5万卢布,罗伯特·诺贝尔——10万卢布,彼得·比尔德林——93万卢布,亚历山大·比尔德林——5万卢布,伊万·扎贝尔斯基——13.5万卢布,弗里茨·布隆伯格——2.5万卢布,米哈伊尔·别利亚敏——2.5万卢布,A.山德连——5000卢布,贝诺·班德里赫——5000卢布。巴库石油开发从诺贝尔公司成立起便改头换面了。
要勘探石油,首先要拿到土地。1880年6月6日,伊万诺夫向阿穆尔州总督提出申请,请求批准其开发北萨哈林岛的油泉。“在北萨哈林岛东岸汇入鄂霍次克海的一端,勘探出油泉。山的两侧都有油眼,右边的山称为乌拉甘山,左边的叫穆尔贡山。两座山之间的小河称为奥哈河。这些山和河的名称都是从往来于岛上的外族人那里得知的”。
伊万诺夫虽然拨开了萨满“神水”的神秘面纱,却出师未捷,在1881年逝世。此后,伊万诺夫家族继承了他的未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