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我国创业的浪潮
(一)创业中国的大背景
1840年对中国来说是重要的一年,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开始。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经济。洋务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波创业浪潮,当时主要是官办企业,还没有诞生出真正的企业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复兴;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创业浪潮一波又一波,形成了今天的创业新中国。
改革开放可以说是新中国创业征程的里程碑,1978年爆发的是创业的第一波浪潮,主要群体是处于社会中相对边缘的人。他们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即“生存创业”。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经济短缺、生活资源匮乏,当部分地区放开商品贸易、允许小市场经营以弥补供给不足时,最早的民间创业者便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在体制外孕育成长的,他们或用很少的资金在路边摆摊经营或者是租用小店铺进行商品的买卖,或靠自己的某种手艺承揽一些小商品的加工,还有部分创业者是在农村通过家庭承包的土地进行种植、养殖。当然还有少部分创业者则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通过租赁、承包经营发展起来的,他们比前者起点稍高,但也较为艰辛。以这部分创业者为主,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兴起,1984年,在农村领域,政府放宽了对个人私营企业经济发展的限制,所以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非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兴起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创业浪潮的标志。
创业的第二波浪潮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两种人群,一种是“转轨型创业者”,这部分创业者的出现与国有企业改革密不可分,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有企业改革也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不断调整和变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一开始的只是初步放权让利与经济责任制结合到后期承包制的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继续留在体制内,而一部分则“下海”,这一浪潮到20世纪90年代达到一个高峰。根据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私企经济研究会调查,1993年私企创业前的职业构成中,企事业单位干部占34.73%。另一种人群则是“原创型创业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体制改革由之前的农村渐渐转向了城市,由于生产资源成了商品,这一现象为流通领域创业增加了机会,而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改革催生了几次创业的机遇,比如证券交易所的出现、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等,这为在上一个阶段积累了一些财富和经验的人提供了迅速发展扩张的机会,所以民营企业成为创业第二次浪潮的主导者。
创业的第三波浪潮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10年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智力创业与高科技创业特别明显,而且多与互联网有联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一批智力创业行为应运而生,另一类是最具代表性的科技类企业,他们利用具有市场潜能的高科技发明加以开发,从而将其转变成产品进行市场推广;一类是文化型创业,用作品作为产品进行推广;另一类是策划性企业,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提供策划服务,从而进行经济收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波浪潮离不开互联网,它通过风险投资和股票股权让整个公司参与到创业过程,这样的模式与之前两波创业浪潮有所不同,前者的传统企业是资本运作,获得的利润只是初期投资资本的5~10倍;而互联网行业则不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百度或者腾讯,他们今天的价值是之前投入资本的上万倍。通过调研可以发现,近几年成绩显赫的创业公司,其中大部分都是计算机专业或者相关学科背景的人才,他们选择从计算机技术角度入手进行创业,可以说这个阶段最核心的创业竞争力其实是创业者的知识储备。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后,创业就渐渐成了一种趋势。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各个阶层都加入到了创业的行列来,无论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还是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工人,还有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等都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加入创业的大浪潮中。同时国家将创新创业教育提上日程,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进程,可谓是创业的第四波浪潮。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我国创业所经过的每一波浪潮都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也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和时代意义,也注定会成为明天的传奇。
思考题
1978年后创业的四次浪潮分别发生在什么时候?
(二)创业中国的新春天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加速的今天,我国迎来了新的创业春天,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必然选择。政府之所以对创业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众多的创业机会,同时,政府的大力支持又促进更多创业机会的诞生。
1. 社会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众多创业机会
(1)超大城市群的出现。这里所说的城市群,是指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也就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城市群的规模有大有小,但是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核心城市,而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可以看出,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国也正在经历着最大的城镇化进程,世界经济资源为了提高利用效率,一般会采取集中资源的办法,这就会促进一个又一个城市群的出现,特别是在人均经济资源相对稀缺的中国。截止到2014年年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是超大型城市,以其为核心城市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城市群,而城市群的出现一定会伴随着新的经济需求,比如水资源再利用、垃圾处理、供暖供热、餐厨垃圾和轨道交通等领域都需要新的技术和投资方式,这就催生出了新的创业机会。同时,人口城镇化也伴随着诸多领域的创业,比如餐饮、房产等服务行业的创业机会。
(2)新型区域经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区域经济结构发生重新调整。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西部和偏远地区会依托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局域的整体经济规模,人口也会向自然条件好、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流动。所以政府会进行区域振兴政策,在这些政策的扶持下,不同区域的创业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创业者冷静客观分析区域经济政策,结合产业趋势、区域特点和自身创业能力确定创业项目和规模。
(3)大量新技术在中国得到应用。人口和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因为我国人口众多,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都日益扩大,所以一些在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还能满足巨大需求的新型技术或者独特的创意就会在我国得到应用,比如高速铁路和杂交水稻,而依托这些技术,就会催生出许多新的商业模式。
(4)服务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014年美国的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70%以上,而我国目前只有38%,这预示着服务业特别是中端的劳务服务,将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服务业也是创业起点要求较低的产业。
2. 政府对创业的大力扶持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大学生、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员的自主创业和就业问题。从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开始,在2008年到2016年各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等政府文件中都将创业问题列入其中,从国家层面的角度采取措施积极探索国家支持创业的方式方法,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措施。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向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专门致贺信,特别强调了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全社会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全力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做出了专门部署,指出了明确方向。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互联网+”背景与推动下,国家也在经济转型,推动并扶持创新型企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2013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超过6 000家,2014年新创办企业超过1万家。
3. 高等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
为了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建造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和新引擎,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创新创业的模式和创业者的人员组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定了多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在税收、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培训补贴、创业服务、毕业生落户限制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同程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规定。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特别规定了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实施创业学生弹性化的学制要求,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可以发现,从2015年教育部就开始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国各个高校都在不断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从课堂教育、自主学习、社会实践、创业技巧指导帮扶、创业文化引领、平台提供等多角度创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思考题
为什么说我们迎来了创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