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团体活动的整体安排
1.团体性质
团体性质有所不同,“原生家庭中目击与承受家庭暴力者团体辅导小组”设计的时候,团体是结构式、同质性的。
团体规模建议10人左右。
本小组是封闭式的,组员不能缺席,不能中途退出。如果有人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无法参加某次活动,需要小组全体成员一起协商更改时间,或暂停一次活动。
之所以做这样的规定,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是因为家庭暴力目击者的小组,会涉及很多当事人的隐私,特别是原生家庭中的创伤。如果没有这样的约束,有小组成员随时退出,会使得其他组员没有安全感。一个紧密封闭的小组也有助于组员们彼此形成稳定的情感关系。
其次,小组每次活动有不同的主题,这些主题相互配合,结合在一起才可能更好地促进组员的成长。如果没有参加某个主题,后面的活动可能便难以衔接了。
最后,这个“揭伤疤”的小组中,有些组员可能会产生退缩情绪,请他们事先做出“不退组”的承诺,也有助于他们坚持下来,完成个人成长。
在马年小组中,报名10人,10人均承诺坚持全程,也做到了。有组员便说:面对自我成长时感到痛苦和回避,如果不是有承诺,可能就退出了,没有退出,收获很大。可见这样的约束是有价值的。
但这点也恰恰非常困难,猴年小组则很遗憾没有做到这一点。有一位组员在第二次小组活动时退出,另有三位组员有过缺席1—3次不等的情况,多位组员有过迟到的现象。这些情况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对带领者来说,也常常构成挑战,对小组的效果也有一定影响,不过,也是小组成长的重要部分。
马年小组的15次小组活动中,有三次是因为有组员不能参加进行了时间和方式的调整,其中两次是取消当周活动,顺延到下一周;还有一次是改为网络同时在线观看相关电影,然后用SKYPE进行讨论,无一缺席。15次活动,均做到了全员、全程参加。
2.辅导方案
我们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团体方案。但想再次强调:这个方案不是僵死的。
这套方案的制定是为了实现小组的目标。一个重要工作是挑战成员的信念系统以及处理那些影响成员行为的认知。
小组中的每个个体都不一样,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这也是我们调整小组方案的一个理由。带领者应该有能力调整团体活动,以使之尽可能地适合每个小组成员的独特性需求。也就是说,小组可以增加活动的内容和次数,也可以减少活动的内容和次数,因为现有方案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恰巧是不适合小组成员的,而另外一些内容可能是需要在某个小组中特别加强的。
内容的设计要尽可能涵盖所有可能的相关主题,并且以可行和最佳的方式安排在团体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带领者应该及时将这之间的逻辑关系告诉组员,这有助于组员理解小组将如何帮助他们,从而更稳定地存留在小组当中。应该让小组成员清楚地了解这套方案。小组成员报名面谈时,通常都会谈到小组内容;第一次活动时,也应该再向大家介绍小组的内容以及意义。
曾有一个马年小组成员在第一次小组活动后给带领者写信,说:“我关注的是 ‘关系’,是提升自己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而看您列出的小组内容,同 ‘关系’有关的太少。”
这提醒我们,带领者需要向组员解释清楚团辅方案的内容和结构,比如,家庭暴力目击与承受者在建立亲密关系过程中的障碍是源于家力,小组的内容是逐级深入的。带领者给那位关心“关系”的组员回信说:这是一个关于家庭暴力的小组,理论前提是在原生家庭中经历暴力影响到后来人际关系的建立,所以,必须解决“根”,才能治“本”。所以关于家暴的内容,都与“关系”直接相关。如果不讨论“根”,按一般的人际关系处理,不会有效果。
此外,带领者也需要认识到,整个团辅的目标需要参加的组员共同商定。
每次小结活动时话题不宜太多,以免重要的话题浮于表面。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要给大家交流和分享的时间,以便让团体达到足够的深度。这有时便需要我们将原计划的一次小组活动改为两次,甚至三次。以“表达与转化”的设计为例,方案中安排了两次活动。但对于多数小组来说,两次显然不够,所以猴年小组共进行了四次“表达与转化”的小组活动。
3.会期
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快、忙碌,参加长会期的小组是非常大的挑战。
作为一个封闭小组,希望所有成员能够参加每一次活动,而且不会退出。这对于多数已经参加工作的、来自各行各业的成年小组成员来说,会期安排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显然,会期越长,越无法保证所有人不缺勤。这可能不是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决定,可能受家庭、职业影响,比如要出差。
所以,设计此团辅方案时,我们拟定了一个总体时间:45—60小时。带领者可以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决定每次几个小时的活动时间,这直接影响到会期。
为什么是45—60小时这样的幅度呢?我们也是考虑到,不同小组的情况有差异,成员组成、开放度、诉求,可能都不一样。我们的辅导方案中,有的内容可能是有的小组不需要涉及的,有的内容则可能需要成倍的时间;同样的内容有的小组可能用3小时便达到理想的交流效果,有的小组则可能需要6小时甚至更多时间。所以,我们有一个开放度给大家。但是,强烈建议不要少于45小时,最好能够在50小时以上。这是因为成长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组员主要是高校学生,则建议在一学期内完成。如果要分两学期,则在放假前要布置好作业:将小组所学应用到回家后的生活中。
小组招募阶段便可以公布计划中的活动次数,这样方便报名者考虑自己是否能够坚持下来。但是,次数是可以在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我们建议在一定时候,和组员们商量需要多长时间。
马年小组原定12次活动,但到将近结束时,有一些内容没有讨论,有组员觉得一些内容还想深入讨论,于是大家商量,增加到15次。而猴年小组原定10次活动,每次6小时,在实践中变成8次活动,总计48小时。
4.会面时间
关于小组活动的具体时间,周末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具体时间要和小组成员商量决定,以多数人方便参与的情况为准,带领者也要考虑到自己的时间安排。
通常团体辅导小组建议的每次会面时间是一个半小时至两小时居多。
目击者小组,除了以某一高校学生为主的情况之外,通常是来自一个城市的许多地方,有的会非常偏远。比如马年小组,组员中有两位来自北京一个郊区,一位来自邻近北京的河北交界处。这三位组员都需要坐两个多小时的车才能到活动地点,活动结束后再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回去。所以,如果每次活动只是两小时,无疑会影响他们参与的热情。小组成员通常都希望来一次,就能够有很大收获。
而且,当小组成员都是成年人时,他们接受较长时间小组活动的能力也更强一些。所以马年小组中大家一致同意将每次活动时间定为三小时。其间,约50分钟会休息一次。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延长到两个半小时,但大家的状态并不受影响。
有一次,在马年小组成员的要求下,我们安排了一整天的活动时间。从早晨九点至晚上七点。这一天,带领者不仅安排观看、讨论了一场电影,而且到一个舒适的茶楼里,让大家边吃边喝边聊。环境舒适,电影好看,吃吃喝喝也蛮放松,所以一整天下来,组员的反映还是很好的。一个全天的活动,有助于团体成员增强凝聚力,可以促进正在徘徊的群体开展建设性的工作。但这样的一个潜在风险是,小组脱离固定的房间,可能会变得松散,而这种松散将影响到未来的小组活动。一整天的活动时间,大家可能会很累,也可能变得松散。所以选择相对松散结构活动的时机很重要,一般是需要安排在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联结已经达成的阶段,或者小组结束前的阶段。
猴年小组,因为项目时间要求、带领者和组员的个人时间安排等诸多因素,选择每周六进行全天的活动,中间有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有沙发供组员午睡。我们感觉组员参与的热情和状态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因为小组总计只有八次活动,在两个月内完成,小组成员反思、消化、成长的时间变少了。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组员的成长。
所以,一整天的活动需要带领者做好细致的安排,综合考虑各种可能性。
5.小组会面频率
同样是目击者小组,团体成员的组成、带领者的绩效,也都会影响会期的频率。
建议每周一次。如果太频繁,小组成员无法充分消化前一次活动时的内容,而且也增加出席小组的压力;但如果一周以上一次,则可能会影响到接收信息与思考的连贯性。如果以高校学生为主的小组,因为放假而不得不隔一个假期再组织活动,则一定要在假期前最后一次活动时留充足的作业,而且建议假期后第一次活动全部用来重温假期前历次活动的内容。当然,重温的形式是灵活的,绝对不是把做过的活动都再做一次。
主要由社会成员构成的目击者小组,因为考虑到有时会出现组员请假,不得不暂停一次等情况,所以有时为了补上这次的活动,又不想延后小组的结束时间,有时会在一周内增加一次活动。如果一周内两次活动,建议安排的内容要更加注意张弛结合,给组员足够的消化时间。
6.小组会面地点
在一个安全、隐秘、不被干扰的场所进行小组活动。
会面地点当然最好是离所有小组成员都比较近、居中的地方。但现实中,这可能很难做到。小组带领者通常会在自己可以找到免费的、适宜的地点做辅导小组。这是可以理解的。
会面地点内部的要求应该受到重视。最好是标准的团体辅导室,如果实在没有,比较宽敞的、拥有较大可以自由活动空间的房间也可以。团辅场所需要可以摆成圆圈的椅子、黑板、可以贴纸的墙壁、投影仪等。阳光明媚的房间,会让人心情更愉悦,状态更好。
7.会期模式
会期模式一定要有变化。这已经体现在我们的活动内容的设计中了。大体而言:讨论、小讲座、观影、心理剧,等等,均可以凸显模式的变化。模式的变化可以保持组员的新鲜感,让大家参加小组活动更积极。
一些带领者总想把每次活动都弄得有很多种形式,这是不妥当的。太多的不同形式,会使组员更多在形式中“兴奋”,而可能忽视了反思。
当然,准备多套方案是有必要的。带领者可以根据现场的气氛、组员的参与程度,做出临时调整。
关键是无论你采取什么模式,要让组员足够地消化他们在小组活动中接收到的信息,并且能够为小组贡献出新的信息,即充分地讨论与分享。